沈石溪的动物故事

对我来说,认识一位作家,一定是从他的某部作品开始的。那天误打误撞地读了沈石溪的著作——《狼王梦》。在这之前也读过跟“狼”有关的书,比如姜戎的《狼图腾》。但是同样是描写狼。姜戎笔下的草原狼,还原的是狼的本来面目,讲述的是狼性的特质。

《狼王梦》则以拟人的手法赋予了“狼”浓重的人性色彩。本书讲述了一个“梦”,以及追逐梦想的曲折过程。单亲母狼“紫岚”一生的夙愿,就是帮她那因为挑战狼王宝座而倒在血泊里的丈夫圆梦。

作为一名单身母亲,她精心喂养,细心调教她的狼儿。一心要把其中的一位培养得像他丈夫那样的英明神武,继而去圆一个关于“狼王”的梦。等到那一天,这将是多么大的荣耀!但是由于种种天灾人祸,这个“望子成龙”的殷切期盼,最终遗憾地成了“黄粱一梦”。

既然是故事,趣味性和生动性就是它的灵魂。而这两点,整本书都具备了。于是我就一本接一本地拜读了沈石溪的其他作品,而且是越读越喜欢。我感觉他本人就像是动物们的知心朋友,把动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入木三分。

从《狼王梦》到《五只小狼》;从《最后一头战象》到《象警》;从《斑羚飞渡》到《鹿王哈克》;从《残废豹》到《与狗熊比举重》;从《金蟒蛇》到《野马归野》……

读完这些动物故事,我的头脑里不自觉地留下了许多有趣的动物以及它们的名字。比如聪慧的母狼“紫岚”;机智又勇敢的野猪“黑旋风”;跟一头黑豹成为莫逆之交的蟒蛇“金花”;性格像狗一样温顺的小狼“俏妹妹”;披挂着战鞍从容走进坟墓的“战象”嘎羧。

这些故事的出处,均来自云南的西双版纳。那里植被丰茂,有着接近原始森林的莽莽气息。在那里,植物、动物和人,自觉遵循着丛林法则——食草性动物专吃草,食肉性动物专吃食草性动物,人呢,则是杂食动物。由于会发明会使用各种各样的捕猎工具,虽没有锋利的爪牙和厚厚的皮毛,但是却一直稳居食物链的顶端。

沈石溪,这位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下放到云南,在当地生活了十八年的上海知青。把他的亲身经历以及从别人那里听来的动物故事,经过静心研磨加工,向我们娓娓道来。

这些故事之所以这么打动我心,是因为作为一个动物,沈石溪通过它们的血肉之躯,赋予了它们思想和情怀。它们身上除了显而易见的“兽性”,还有诸如:化险为夷的智慧,奋不顾身的母爱、跨越种族的友谊、知恩图报的良行等高级情感。我原本以为这些情感内核,是人类才有的特质,看来错了。

通过蟒蛇“金花”,我发现原来“蛇”只是变温动物,所以才叫它“冷血”,加之外型有些可怕。但它的内心有着温柔和细腻的情感——它懂得友谊的可贵,那种友谊跨越种族,相互扶持,共同进退。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它用生命去捍卫它的蛇宝宝。为了它的蛇宝宝,选择和它的豹子朋友同归于尽。

通过野猪“黑旋风”,我知道了其实猪并不笨,很聪明。有的还了天生具有领导才能。通过和人斗智斗勇,为自己和同胞们争取到了活下去的权利,带着它们逃到了莽莽丛林,最终改变了任人宰割的命运,过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这样的动物还有很多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个人觉得这种内型的书,读来很有趣。

白天,我常常利用坐地铁的碎片时间来阅读。晚上,我则在被窝里讲给我六岁的女儿听。听到“金花”死了,她哭了。听到“黑旋风”差一点落入猎人的陷阱,她紧张得不得了。听到“嘎羧”从容走进象冢,她泣不成声。她还说:“等到她以后能自主阅读了,一定要看这套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