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想下蛋的母雞

好久沒寫簡書了。上週點開一看,最近一篇文章的更新時間停留在2021年8月8日深夜,距今已過去10個月整。

在這段沉默的時光裏,我每天除了忙着爲五斗米折腰,碎片時間還在忙着看各路文章。有文字輸入纔有輸出嘛。就像武學大師,動不動就閉關修煉。等着他重出江湖的那一天,必然石破天驚!

要不怎麼說我想象力豐富呢?真實的情況是:這一年我的確如飢似渴地拜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有舶來品,如《飄》、《老人與海》、《基督山伯爵》、《海底兩萬裏》、《紅與黑》。也有本土的文學大師所寫,如:梁曉聲的《人世間》,葉廣芩的《全家福》、《採桑子》、《狀元媒》以及她所有的短篇小說。更有微信公號大咖“子魚ziyu”,有聲平臺“bobo的悅讀時光”……

總之,過去的一年,我就像一隻飢餓的饕餮,常常囫圇吞棗地喫着各種類型,各路平臺的文章。他們的出現往往呈直線性——我先是通過收聽“bobo的悅讀時光”聽到子魚的《我不是鍾無豔》,覺得有趣然後就跑去微信公號搜出“子魚ziyu",之後就一發不可收拾,因爲這個公號精彩紛呈(這裏並非爲她打廣告,我認爲能夠來到這裏的人,一定是熱愛文字的人,本着好文共享的原則,在這裏推薦大家去看看,我在我的朋友圈裏也經常安利她的文章。)

裏面有十大行業故事,加上她本人的,一共是十六個板塊。行業故事裏都是我們身邊小人物的悲歡離合,故事真假參半,或教化或感化或讓你茅塞頓開。也有文字集大成者,如葉廣芩。她是子魚本人非常喜歡和崇拜的一位作家,所以讀了子魚,我就馬不停蹄地讀起了《全家福》以及葉老師的其他作品。你不可能活在多種時代,多種人生經歷裏,但是讀文學作品,通過作者的講述,你被帶入進去,就能體驗到多樣的人生。所以,好的文學作品,一定是一場酣暢淋漓的旅行。

梁曉聲的《人世間》也是如此,帶你跨越三代人看歷史的滄桑鉅變,看人物命運與時代息息相關又跌宕起伏的經歷。這樣一來,我們雖然沒法增加生命的長度,卻在不知不覺中增加了生命的厚度。

讀完了吸收消化了多少,我無法量化。不過的確是飽了眼福,飽了耳福,最終福至心靈,讀別人的故事,解答自己的困惑。不要覺得我在吹牛,真的是這樣。(後面我會舉例說明)。

但是,我卻沒能像武俠劇裏的大師,閉關出來就功力大增,寫出錦繡文章。相反,看得多了,眼界打開了,格局打開了。就越發看不上自己寫的那些東西。覺得那堆文字就像小兒過家家時,手裏用來冒充米飯的沙粒,幼稚得拿不出手。當然,我也不肯再輕易發表文字,怕浪費別人寶貴的時間。

我想我現在是否成了某個80後寫手說的那樣:“看了書後,我卻懶得寫。我最恨人家看了書就像母雞下蛋一樣,炫耀不止。”我想我現在大概也有老母雞想下蛋的心情,但的確不是爲了炫耀,不過這件事我沒法自證。

我在前面說過,讀了別人的故事,有些事情我就不再困惑,現在就來舉例說明。子魚的行業故事裏有個“小三系列”,還有個“哭喪人系列”。這是我最喜歡的兩個系列。我本人三觀堅挺,痛恨小三兒,不過婚姻裏雞毛蒜皮的小事,偶爾也會讓我心生悔意,想跳出圍城去看一看。不過自從看了這個系列,我就把那些個想法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當然我最鐘意的是“哭喪人系列”,太陽底下無新鮮事,因此這個系列的故事往往都發生在月亮底下,所以難免有些神神叨叨,有的還有點恐怖,(膽小慎入)。其實我也不是個膽大的人,一個人睡覺還要開燈的那種。不過,因爲我生性敏感,所以讀初中時就有點多愁善感:我爲什麼要活着這類的終極命題,偶爾會冒出來困擾着我。而且從小到大,我看到過很多次科學解釋不通的東西,(就是人們通常說到的靈魂)。身邊有的人相信我所看到的,有的人卻對此嗤之以鼻——因爲他們沒有看到過。

這個系列的故事,證明了靈魂是存在的,不是迷信的那種。無論故事多麼的光怪陸離,核心都跳不出“因果”二字。我們一生的際遇跟性格有直接關係。不過它也像是一場因果循環,只不過有的是良性循環,有的是惡性循環,也有的兼而有之。總之,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就對了。

總之,蛋也下完了。至於,你是拿去煮還是蒸,隨便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