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詩與遠方

公元742年,玄宗天寶元年。話說有一天,渤海國的使者前來覲見,遞上番邦國書。玄宗宣詔翰林大學士讀番文,但是滿紙都是密密麻麻的鳥獸圖形,大學士竟一個也不認得。玄宗又宣詔文武百官,也無一人認識。番邦使者暗自竊喜,玄宗卻大爲惱怒。

正急得不可開交之時,大殿中有一人站起來說:“陛下,微臣推薦一人,他姓李名白……”玄宗一看,說話者正是賀知章。

此時的李白,正在南陵一帶遊山玩水。接到詔書後,異常興奮。遂寫下《南陵別兒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李白本來就抱有一顆積極入世的心,早想在官場上有一翻作爲。接到詔書那一刻,可謂是意氣風發。

不出幾日,李白來到長安,在御座前用唐文把那些番邦文字流利地讀了出來。原來是渤海國要求佔領高麗(今朝鮮國)一百七十六城,否則要起兵造反。玄宗聽後,尋問百官應敵之道,大殿之上無人應答。玄宗又轉問李白,李白沉思一會兒說:“明天讓我來面答番書”。第二天李白寫了一篇措辭嚴厲的詔書。番使看了,嚇得魂飛魄散。連連叩頭謝罪,表示以後再也不來冒犯……

爲此玄宗龍顏大悅,遂封李白爲“翰林供奉”,並在宮中設宴款待。“翰林供奉”是個什麼職位呢?就是給皇帝寫寫詩,歌頌一下他的豐功偉績之類的。所以此後一段時光,李白時不時被玄宗宣詔進宮作詩。其中就有一些是專門寫給楊貴妃的,比如:《清平調》。其中的第一首,可謂把貴妃的美豔寫到了極致:

“雲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羣玉山頭見,

會向瑤臺月下逢。”

不過好景不長,天寶三載(744年),我們的詩仙李白,因爲持才自傲且又孤芳自賞,遭到衆官員的排擠,有的出於嫉妒還在玄宗面前說了他許多的壞話。時間一長,玄宗便對他心生不滿,最終“賜金還放”。

離開長安後的李白,又重啓了漫遊模式。想起過往種種,胸中意難平,遂寫下《行路難》 :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此時的李白內心肯定是憂傷的,但是最後兩句筆鋒一轉,又道出了他樂觀豁達的天性。在那之後,李白可謂是官場失意,“情”場得意。他在壯遊路上,結交了許多好友。同年,他在洛陽與杜甫相遇,他們倆人,一個“詩仙”,一個“詩聖”,可謂是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兩人的官場際遇不同,性格迥異,但是卻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並以詩爲證。二人分別以後,杜甫爲李白寫下:

“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李白爲杜甫寫下: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之後李白又陸續結交到了王昌齡、高適、岑勳和元丹丘,遂寫下《將進酒》:

“人生得意須盡歡,

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爲樂,

會須一飲三百杯……”

至於他的迷弟“汪倫”,我們的詩仙也留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千古佳話。加上他之前的老友孟浩然與亦師亦友的賀知章。我們不難發現,他的朋友幾乎全是當代響噹噹的文豪。這一點也不奇怪,畢竟是“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李白是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遇到友誼,遇到風景,遇到寂寞,遇到失意,甚至是遇到一場酣暢淋漓的豪飲,都要吟詩一首。以詩來抒發他的內在感受。他的長篇詩文很多都帶有一點豪性,那是因爲李白愛酒,常常是酒到酣處生詩花。

當代著名詩人余光中在《尋李白》裏寫道:

“酒入豪腸

七分釀成了月光

餘下的三分嘯成了劍氣

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從這裏就可以看出:李白會作詩,李白善舞劍,李白愛喝酒。但是我總認爲李白那麼愛酒,大概也是心有不甘吧。不然怎麼會在甘醇的酒裏品出:“抽刀斷水水更流,借酒澆愁愁更愁”的滋味。

安史之亂後,李白被邀請到永王李璘的幕府,至肅宗德二載(公元757年)永王被他的父王唐玄宗定爲謀反,貶爲庶人,李白也因此受牽連,被流放夜郎國,雖然行至半途,遇到大赦得以返回。在他六十一歲那年,還主動請纓殺敵,後來因病而返。所以,他的一生可謂是仕途暗淡。

但是李白,又絕對是個狂人。因此好友杜甫才說: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這裏的“天子”並不是指皇帝,這也並不是說玄宗皇帝真的來請李白去當官,而李白不去,那不成了抗旨了,抗旨可是要掉腦袋的。這篇詩文只是爲了突出李白的“狂”。李白身上的浪漫主義氣質,實在是和官場上的風氣格格不入,唐玄宗根本不會重用這樣的人。再說了,李白當時也不大瞧得上當時的朝廷,所以對於當官這事兒內心是矛盾的。

其實這也正常,因爲文人大多像一股清流,官場上的爾虞我詐,還真不是這類人士玩得轉的。要是李白,真的像歷史上鐵齒銅牙的紀曉嵐,又或是像左右逢源的大貪官和紳,最多是在宦海里留下一枚浪花的印跡,對於今天的我們意義不大,但是如果歷史上少了詩仙李白,我們的生活該是多麼的無趣!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攏西成,(今甘肅天水)。先代因罪流徙西域,他便出生於中亞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幼年隨父移居綿州(四川綿陽江油)的青蓮鄉。少年時遍讀諸子百家,喜好擊劍,可謂是能文能武。二十五歲時離開蜀地,開啓壯遊人生。

如果歷史上少了李白,我們不知道黃河之水從哪裏來;我們不知道桃花潭水有多深。我們得意時就不會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我們失意時也不會想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我們也不會知道古代的蜀道到底有多難?難於上青天!

因爲有了他,我們看到了三月揚州城的明媚春光,黃鶴樓邊上的滾滾長江水,白帝城的彩雲之美,天姥山上的奇幻之境……

我們的大部分時間都活在“柴米油鹽醬醋茶裏,偶爾也要透過文字來暢想一翻“琴棋書畫詩酒花。”李白的詩文,就是一扇通往詩和遠方的窗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