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個人知識體系,讓印象筆記成爲我們的“第二大腦”!

在信息繁雜的社會中,如何才能避免被無意義的娛樂耗去時間,讓每一天的時間都成爲你成長的時間複利?

答案是:做好“時間管理”。

時間管理,聽上去很寬泛,但實際上核心也就只有三樣東西,清單、日曆和資料。它們之間的關係如同兵馬和糧草,清單+日曆是兵馬,制定計劃、分解目標、每天應對每種事情,就靠它們。

資料或者說個人知識庫就是我們的糧草。古語有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寫一篇文章,或者準備一段說服別人的說辭,即便在清單上寫上100遍,閉上眼睛想幾個小時,如果平時沒有相關知識的積累,也搞不定,所以日常資料的積累很重要。如果個人知識體系足夠豐富,當我們要寫一篇文章時,可以讓我們做到信手拈來,節省大量的時間。

大腦是用來思考的,而不是用來記憶的!

很多人在高中時代都被數理化“蹂躪”過,爲了能在考試中順利拿高分,一遍又一遍重複記憶那些公式,不斷地重複做練習題,終於在期末時拿到了目標成績。然而在上大學後或者3年5年之後,以往記憶的東西,會隨着我們的不使用逐漸記憶淡化,一直到我們難以記憶起來。

直接記憶,將理論知識塞進腦袋,在高中時代使用還尚有意義,因爲不管有用沒用,反正先記着幫我們應付高考就可以了。

但是當上大學或者大學畢業後,這種方法反而令人煩躁不安,因爲不管在當下記憶多少東西,未來的某一時刻也會逐漸忘記乾淨,這也正是某些人鼓吹的“讀書無用論”的由來之一。

對此,《印象筆記留給你的空間:Evernote伴你成長》這本書的作者李參給出了很好的思考,她說

“腦袋是用來思考的,不是用來記憶的。我們的大腦,有很多好的想法。只是有時候,太多的雜事讓我們心煩意亂,我們沒有辦法拿出更多的精力來思考和創造。而找出一段不被打擾的時間,讓自己靜下心來,先內反省,讓大腦也安靜下來,仔細梳理,同時將這些好的想法移出大腦寫下來,讓我們能夠實實在在地看得見,那些好的想法,就好像被挖掘出來的金礦,閃閃發光。”

世界上所有的信息,即便是經過去其槽粕留其精華,篩選出來那些能被稱之爲知識的內容,也非人力能完全記下來。相反,我們能記住的東西很少很少,如同滄海一粟。即便是一個極其細分的領域,也沒有人敢說掌握所有的知識。

但爲什麼我們還要讀書,去記憶呢?當需要時直接翻出書本或網上搜索豈不是更好?因爲讀書、記憶可以幫助我們去思考和創造。經常讀書的人不一定善於思考,但善於思考的人肯定是經常從書中或其他渠道中獲取知識的。

搭建個人知識體系,讓印象筆記成爲我們的第二大腦!

一個人再怎麼努力記憶,也比不上電腦存儲的東西多,也不及其高效。所以我們更應該善於利用自己大腦的優勢,而大量的知識存儲則交給外鏈的筆記。

相比手寫筆記本,電子筆記本更適合作爲知識存儲容器,這主要是因爲電子筆記的便攜性,畢竟我們不可能每天都帶着一本厚厚的筆記本外出。另外,手寫筆記在知識檢索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弊端。所以,使用電子筆記本存儲知識,幫助我們搭建個人知識體系是最好的選擇。

PS:目前市面上的電子筆記本,適合搭建個人體系的,也是個人認爲最好用的只有2款,印象筆記和有道雲筆記,目前個人更喜歡前者,所以接下來以印象筆記爲例。

建立個人知識體系,讓印象筆記成爲我們的“第二大腦”,這裏我總結的方法是“搭框架-填內容-打標籤-檢索調用”

1.搭框架:

所謂的體系,無非就是結構化的歸類,如果只是零零散散的文章,稱不上知識體系。所以構建個人知識體系的第一步是搭框架,梳理好知識的分類,如同一顆樹木的生長,先有樹幹,再後枝幹,再開出繁茂的綠葉。

(我的印象筆記分類目錄)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搭建框架過程中我們不能對知識進行極其細分,如果這樣做,只會不斷陷入糾結分類過程中。

我們需要進行取捨!《印象筆記留給你的空間:Evernote伴你成長》書中作者李參提醒道:

“知識體系和我們的個人目標與關注點有關,你的目標決定你的關注點,根據關注點,我們會有所取捨。每個人都需要根據自己的目標和關注點來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然後搭建自己的知識架構。”

2.填內容:

當我們搭建好知識體系後,我們就可以像吸鐵石那樣,將對自己有用的信息都“吸”進來。

當我們閱讀完一本書後,在印象筆記中摘錄下書中有用的內容,記錄下讀書時的所思所想。

每當與比自己厲害的人聊天時,每一次聊天都可以是一次學習的機會,別人的一句話或者行動所示,可能對你就是某方面的啓發,這些都可以使用印象筆記記錄下來。

或者當我們在微信、微博等看到有用的文章,也可以收藏進印象筆記。

甚至還可以在印象筆記中建立一個專屬的“人脈管理系統”,記錄對我們有用的電話信息或郵件又或者聊天記錄。

隨着我們不斷的學習和積累,我們的知識框架將會變得越來越有內容,越來越豐滿。

3.打標籤:

網絡上不乏“乾貨”內容,但絕大多數人僅限於“收藏從未停止,學習從而開始”的狀態中。

要想知識有用,不能僅限於收藏這一動作。所有收進我們印象筆記的內容,需要進行整理,即需要進行歸類、打標籤。

我們可以在印象筆記中建立一個收集箱,將未經過加工處理的內容都放在收集箱中,定期每天或每週對收集箱進行加工處理,有用的文章提取有用的觀點處理,打上標籤,移去對應分類的內容庫中,直至收集箱被清空,讓收集箱回到歸零狀態。

4.檢索調用:

通過搭框架-填內容-打標籤,我們已經搭建好個人知識體系,逐漸讓印象筆記成爲我們的“私人圖書館”、“第二大腦”了。

但無論走到哪裏,都不要忘記,我們爲何出發!

知識只有用起來纔會有價值。

經常調用筆記中的知識來幫助我們工作和學習,才能將印象筆記的作用最大化。

善用印象筆記,快速進入工作流狀態!

“排除一切雜念的任務工作流:將精力專注在當前任務上,做事情可以降低很多幹擾。”——李參

時間管理,重在管理好時間。而當下有很多東西是“kill time”,即浪費時間的。

相信不少人有過這樣的體驗,正在看一篇微信乾貨文章,突然一條短信或微信消息或一封工作郵件彈出,有時候不得不退出閱讀先處理消息。又或者在閱讀文章時,資訊軟件彈出一條有趣的資訊等讓我們分心。

專注,是一件耗費精力的事情,所以我們很難做到長時間的專注。在專注過程中彈出的消息、收件箱中未處理的郵件、甚至雜亂的辦公桌都可以讓我們心煩意亂,無法專注於眼前的工作。

我們不妨善用印象筆記中的“清單”和“收集箱”,微信公衆號上的文章、微博上的資訊、待處理的郵件等等,不妨將可能有用的內容都收藏到收集箱中,每天抽一段可以不被打擾的時間出來進行處理。

這樣我們可以避免被海量的信息干擾,也可以從自己關注的公衆號或媒體中快速篩選出有價值的內容,填充到自己的“第二大腦”中。

(完)

歡迎關注我的個人公衆號“鍇哥視覺”,與你分享實用工具推薦、高效學習方法、高效筆記方法、讀書筆記、個人成長、職業規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