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心理学》—— 完美主义者的修行


本文是陈东城编著《焦虑心理学》的中第八章‘完美主义’的读书体会。
文中【哲】部分之后可反复观看,【interesting】是一些有趣的理论研究。

一、相关词汇

讨好、期待认可、不满足、尊重、自卑、低效、烦躁、想当然、缺乏耐心、拖延

写多了,这段有点儿累赘了

很多完美主义者都十分在意别人的肯定认可和表扬,有点儿爱讨好别人的意思。这样做会导致他们不把人当人看,尤其是长辈、上司、老师这种关系的处理上。要明白每个人也不过是个普通人而已。真切的了解到自己,不但有助于改善讨好的性格,还能解决你“自卑自傲”的心态(自卑即自傲的理就在这里不表了)。完美主义者通常更容易形成自卑(高要求求而不得)自傲(高标准套给别人)的心态。

不要因为别人某一方面不如自己而直接漠视这个人,也不要因为别人在自己在意的某一方面非常擅长,而自觉低人一等。重要的一直都是踏踏实实做自己,把精力放在做事上面,而不是跟别人对比,赶超,这样子只会非常浮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二、表征

痴迷瞎想吓自己、过多的计划、执行力差、频繁的反省、吹毛求疵、小题大做、钻牛角尖、迷失重点、忘记初衷、交给别人的事情总莫名不信任

  • 过多的计划问题复杂化自己吓自己。 频繁的反省、 太过理想化,总想着之后找个完美的时间解决这件事情,容易导致拖延
  • 小题大做,在问题来临之前,就痴迷于预想各种问题。可结果的焦点,往往不在于所纠结的问题,那些根本不重要,不是你该操心的。
  • 钻牛角尖、迷失重点忘记初衷,这个好理解,预设了那么多没有必要,甚至于是画蛇添足的问题,自然容易迷失重点,忘记初心。

题外话:初衷是很重要的,能把初衷解决好就行,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快速理解、快速执行、快速试错、快速回头、尝试他法,这样一个循环能力,而不是学术专家的全面的答案。【哲】

  • 钻牛角尖,执拗,冥顽不化,不能快速回头快速试错,容易搞极端,非黑即白,要警戒这一点

三、口头禅

你应该、不应该啊、怎么会、你不可以

四、完美主义者类型

  • 自我要求型:高要求、很达到、易自责、变忧郁、画地为牢
  • 要求他人型:对别人、高要求、絮絮叨叨、过分苛责、人际关系紧张。
  • 事必躬亲型:埋怨太累、不舍“分权”、不放心人。

这种人往往有过多计划、喜欢讨好别人、希望得到认可、想在每个人心中都占据重要位置。但是,不幸的是,他们不明白任何事情都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们往往疲惫于自己制定的计划,而且完成计划是常有的事,不过这也正常,一般人谁能完成他那计划。

  • 工作狂型:爱争强好胜,尤其是与自己竞争斗气,喜欢颐指气使,擅长同时处理很多事情。
  • 想当然型:口头禅是就是,不应该啊,怎么会。

这种人在犯错时,相比于普通人,更难学习到如何避免再次发生,他们的重点在于控制,一旦事情脱离他们预想,变会心烦气躁很难真正有效地学习到错误中的经验

五、解决办法

5.1 认知阐述

你我皆凡人,接纳自己,包容自己,放松,坦然,relax~

完美主义者善于自我批判,他们厌恶自己的不足,厌恶自己的陋习,但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你越厌恶它,越不接纳它,越拿它当回事,它就一直挥之不去

5.1.1 怎么样自我接纳?

自我接纳是指个体对自身以及自身所具特征所持的一种积极的态度,即欣然接受自己现实中的状况。不因自身优点而骄傲,也不因自我缺陷而陷入频繁反省、自我对话(绝大多数人更注重于后者,但其实前者的修炼也很重要,如果你已经尝试了很多次后者,但没有成功,可以试着从前者着手试试)。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他们更多的是将精力放在解决外界事物的思考上,经常想的是如何克服困难,如何把事情处理好。

要学会接纳满足平和的思维态度。这个思维态度的核心是承认个人、他人和世界的不完满于我而言,要着重 承认世界 的不完满,能明白着重点是十分重要的。明白了世界的不完满,对于我在一个新课题前,改善痴迷假设有帮助)。

这个遗憾就静静待在那里,不理睬你的抱怨与痛苦,不理解你的过度的情绪反应。这样的人生哲学的结果不会改变你的生活的内容,也不会彻底令你的烦恼消失,更不会让你天天保持愉悦感,而是令你生活的更加坦然,不会钻进情绪的死角,能够客观面对自己的喜怒哀乐。【哲】

如果我们下定决心要让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样不安并且遇事更加坦然,如果我不断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我就有可能会成功。但切记这个过程,要把自己当普通人看待,我们不是超人,要时刻提醒自己,自己不可能对生活中发生的新的逆境完全做到镇定自若、纹丝不动,强调“无能“”的普世性或许你身边的人就可以“做到”,但是你绝非能做到,要明白和接受这一点。【哲】(而且子非鱼,“做到”也只是在你看来而已,更何况咱这种只关心自己内心的人,对于他人的真切理解更是差劲)

5.1.2 自我施压真的会让人变得更好吗?

根据心理学行为疗法理论,几乎所有的惊慌、沮丧和愤怒的情绪,都来自人们把原本理性的希望、期盼和目标,转为绝对不能改变的内在要求和命令。这种要求和命令会让我们希望事情完全按照我们的意愿发生,并且无论是对他们还是对自己,都有这样的过分要求,一旦无法满足,失望和烦恼就产生了,尤其是你觉得特“理所应当”,自己或别人却没有办到时。

和而不同,完美主义需要学会质疑自己的“理所应当”。不论是对朋友还是孩子,我们都要学会尊重为前提,一味的觉得这是为他们好,只会不断换起孩子的羞耻感和自卑感,习得性觉得自己做的不对,或者不够好。

一旦人们执着于要求和期待,希望事事都能完美,就会沦为情绪的奴隶

有一项研究经过统计计算,发现完美主义倾向的人,认为一天24小时根本不够用,2-4小时给家人,半小时运动,45分钟清洗身体,1-2小时通勤,7-10小时工作,还有娱乐用餐,聚会等等,他们认为42小时最为理想。【interesting】

5.1.3 小贴士(自察所用)

下面是一些完美主义容易犯的错误认知和潜意识整理:

  • 如果我不对自己提高要求,就有可能堕落到不求上进的人群中。(还是那句话,高要求 ✖ 好习惯 ✔
  • 不能尽善尽美,就没有开始的意义。(绝大部分的事情无法尽善尽美)
  • 如果我全力以赴,我所设想的计划就能完美完成。(第一应该质疑完美,第二个这更多取决于你的能力,不是全力以赴)
  • 如果我犯了错,别人可能会降低对我的评价。
  • 我不能允许自己两次犯同样的错
  • 失败之后的自责,有助于未来取得好成绩(瞎扯)

5.2 种下种子

种种子是指对敏感自觉事情苗头的行为(种些种子在心里,让自己习得性自觉),在执拗情绪奔涌前,扶正它你不需要进行多大的改变,还是照旧做生活中该做的事情,但是要对当下发生的事情保持察觉。你只需要作这件事就够了。留意你的生活,试着去理解它。修行的重点不在于你拒绝很大事情,而是要体验内心的空洞,这么做不是让你一味想着如何填满它,你要做的是允许它的存在,明白这并不是什么不好的状态,“空洞”、“缺失”本身就是人的一部分。“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半饱”的心灵状态,具有最大的力量。【哲】

  • 自责对于完美主义来说需要警戒,因为他们不缺的就是这个。不要在失败是自责,你需要的是实践和具体改进方法,不是空洞的自责,然后睡一觉就好差不多的那种。
  • 完美者需要的不是高要求(空想,反而施加了没有必要的压力,一旦没有实现反而容易意志消沉),而是好习惯(实干)。
  • 不要怕犯错,只要不是多次重复的错误就还好的(2次重复也没什么的),完美者需要对自己多一些包容。事实上,绝大多数事情都无法尽善尽美,尤其是接待新事物的时候。
  • 勇于示弱,多和别人沟通!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 要明白,完美主义的脑子里的事情,不可为是常有的事儿~很多事情不是你付出百分百努力就一定能顺利完成的。事不可为而强为,谓之蠢汉。
  • 不要试图控制自己必定把握不住的事情,去浪费自己本身可以把握的生活。即要自觉清楚的知道哪些事情本身变数就很大,主要指那种压根儿就不是自己一个人能把握,或者自己把握起来需要付出很大成本的事情。
  • 要时刻谨记“时间成本”,要计算到当下的时间和情绪成本。举个例子,比如坐火车,不要为了省未来的2个小时,而浪费当下的1个小时,焦躁的选择。
  • 要明白很多无关要紧的事情 ,是没有必要追求最优解,100分的完美累的要死,85分的及格惬意的一匹。
  • 不要学习进了状态,就一直拖着自己,直到那个状态再也维持不下去了为止。要有长远的立场,长远看,你在进了状态之后,没有学到力竭就停止,有利于明天的重新启动。启动很重要的

写在最后

生活的质量与物质无关,自由的心灵也无需可以追求。不改变自己,不取悦别人,你的生活就已经非常滋润了。这是一种低成本的生活方式,心灵的丰盈会让人充满自信,变得优雅。希望大家都可以活得从容、优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