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賞格瑞茲名畫《打破的水罐》

          讓·巴普蒂斯特·格瑞茲(Jean Baptiste Greuze,1725—1805),是18世紀法國洛可可風格畫家。《打破的水罐》(又名《破壺》)是格瑞茲的代表作。在橢圓形畫框裏展現的是一個天真爛漫的少女,畫中少女面色清純,用色勻稱,筆觸細膩,這種用色細膩的極具古典畫風特色。當這幅畫展出時,引起公衆的強烈反應,畫中模特成爲巴黎受人歡迎的女子。


這幅畫怎麼欣賞?或者說如何解讀?

        第一層是觀看畫面的表現美的直觀形象,作品中女孩清純的面容第一時間將觀者帶入美好的環境之中。女孩美好的面容是畫面的焦點,用色細膩明快,也是該畫的特徵,讓大多數觀者留下極深的印象。

      第二層是觀看畫面的細節,女孩面容清純卻衣衫不整,雙手捂着裙子裏兜着的鮮花,站在泉邊,從整體形象上看並不優雅;再細看畫面,會發現少女右腕上的那隻破壺和較暗背景中右側的噴水的醜陋的黑色雕像。這幅畫的背景往往會被觀者忽略。我去盧浮宮參觀時,這幅畫前面跓足的人並不多。

      這幅畫名爲《打破的水罐》(又名《破壺》),那破壺是什麼意思?“破壺”,是法國民間俗語,即少女失去童貞的象徵。如果不懂法國的這個民俗,在畫前無論如何也不能理解它是什麼含義。

       那麼這幅畫當時面世時想表達什麼?它的主題原是爲了進行道德教育,畫上的主人公應是一個受譴責的對象。

        當時的所謂“訓誨畫”,一般都以某個故事情節來表現的。而格瑞茲沒有這樣做。畫家用古典肖像表現這種具有譴責性質含義的形象,在選用自己追慕中的少女作畫中模特兒。實際上該畫根本體現不出對所謂女性道德的訓誡性。 作爲主題象徵在少女的手腕上添了那隻破壺。按說,他這幅畫沒有達到說教的目的,是一幅不成功的主題畫,但卻受到人們的喜愛。

      “訓誨畫”是什麼?

        18世紀,法國的貴族們並不喜歡頌揚耶穌的宗教藝術,倒是希臘、羅馬神話裏的那些裸着身子談情說愛的故事很合他們的心意。其時法國進步的知識分子對此類頹廢的貴族美術深惡痛絕,對它們進行無情的批判,其中數啓蒙主義哲學家和美學家狄德羅的抨擊最有力。

       狄德羅他寫的《論繪畫》等文章反映了18世紀愛國的革命資產階級的美學理想,即要求向社會提供一種對社會和人民有益的、有道德理想的作品。他說:“每一件雕刻和每一幅畫都必須是有原則的,都必須是對觀賞者有教育意義的。”這種觀點在另一位思想家盧梭的理論著作中也很鮮明。他們認爲,貴族階級在道德上的墮落是社會腐敗的主要因素,而謀求人們在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必須依靠藝術。在這些思想家的藝術觀影響下,出現了一種被稱作“訓誨劇”的藝術,目的是宣揚資產階級的家庭道德觀念。

       第三層——更深入的解讀。

        爲什麼要在畫中安排一個的醜陋的黑色雕像? 18世紀的法國國庫空虛,民不聊生。以法國王室爲首的各級貴族,視法國工商業爲斂財的重要來源,徵收極重的工商業稅,加重了對企業的盤剝。底層人民更是生活困苦。總之,封建統治已經嚴重製約了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影響了歷史進步的潮流,這就需要一場革命,來除舊佈新,完成從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的轉變。

       女孩代表的是生活困苦倍受剝削的勞苦大衆,醜陋的黑色雕像代表的是無情的統治者。雖然被受剝削欺凌,但女孩依然面帶微笑對美好生活充滿希望。它表達了畫家希望世界給每個人以幸福和美好,同時也想引起人們對不公平社會的憤慨。這是路易王朝末期的社會相。法國革命就是從這種社會背景下,象火山一樣噴湧爆發出來的。

        畫家創作這幅作品時到底有第三層含義嗎?大多數人認爲沒有,而說沒有隻是根據畫家的其它作品進行的分析。格瑞茲的畫被打上了當時巴黎社會的輕奢享樂標誌,許多畫中人物原型是相貌美麗但又空虛做作。雖然人物原型的性格有侷限性,但畫家本人的深厚的藝術功底和幾乎完美的表現細節仍然深深的吸引了觀賞者的眼睛,真實的形態表達本來就是一種高超的藝術。

       但格瑞茲的藝術有明顯的反布歇及其貴族藝術的傾向,這種因素被有的美術史家認爲,是格瑞茲的藝術的民主主義思想的主要表現。格瑞茲也因此獲得了狄德羅的熱烈支持,並被先進的啓蒙思想家所高度評價。 椐此我們很難說畫家在創作這幅作品時沒有賦予它這種深刻的內涵,因爲畫家本人的思想是受時代影響,他的思想意識會滲透進作品中。

      爲什麼我們要提第三層含義? 既然大多數人都認爲這幅畫沒有這麼深厚的含義,是不是我們多此一舉。在這我們想說的是藝術作品的表現形式是多樣,產生的影響也是多樣的。一幅成功的作品往往帶來很深遠的影響。這也是他們成功的所在。就象《蒙娜麗莎》的解讀一樣,衆說紛紜。

    希望能和簡友們共同探討繪畫作品賞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