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的真相

前言

常看我文章的朋友會比較瞭解我的寫作風格以及爲什麼寫,之前寫過一篇《學習“學習”再學習》,它單純總結了一些招式,而這一篇實際是這些招式所對應的底層理論基礎。我把認知心理學中關於“記憶”的書排一排、聚一聚,主要總結一些原理,順便帶一點方法論,希望能在記憶運用和學習方法上給你一點啓發。

一. 你真的瞭解你的記憶嗎?

衆所周知,記憶是人腦的一個重要的基礎功能,你無比的信任它,每天不停的用着它。但是,你真的瞭解記憶這個功能嗎?

下面有一些問題,看看有沒有發生在你身上:

1.記憶能力不太穩定。有的事記得牢,有的事卻記不住、轉頭忘,最要命的是,轉頭忘的常常是比較重要的事,比如人名、密碼;記得牢的又總是不太重要的事,比如抖音搞笑片段、一段小曲什麼的。該記的沒記住,不該記得忘不了。

2.快速記憶能力弱。在朋友聚會或某個晚會的遊戲裏,明明需要你快速記住一些東西,比如人名、撲克牌、遊戲規則之類的,結果你就是感覺東西進不了大腦,用的時候大腦裏一片空白。關鍵時刻記憶能力竟然失效了。

3.長期記憶能力弱。一年下來,讀了很多書,到年尾一總結,發現只記得最近讀過的幾本,其餘的,只能想的起書名和封皮顏色。學完記不住,一種讀書白讀的感覺。

4.記憶準確度不太好。一件事,你覺得自己記的特別深刻、特別準,直到有一天,你和當時在場的人一起回憶的時候,通過其他人的印證,證明你在很多環節上都記錯了,怎麼可能,明明那麼逼真,那麼歷歷在目。自信滿滿的記錯了。

這些問題如果你也存在,不知你有沒有想過原因,畢竟,它們對你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有一些影響,而且偶爾想來一個回憶殺、寫個回憶錄什麼的,你想出來的可能並不是真實的,仔細想想也挺可怕的。

記憶的原理

提前講明,這裏總結的是目前爲止人類的研究結果,雖然認知心理學使用的是科學實證主義的研究方法,但是畢竟還沒有最終破解人腦這個黑箱,所以還是要批判的看、有選擇性的吸收。

如果把大腦的記憶比作一個軟件系統,那麼記憶主要有三個功能:
功能1:篩選接收的信息
功能2:存儲重要的信息
功能3:讀取所需的信息

爲了解決上面四個問題,下面圍繞這三個功能來解釋一下記憶的原理以及對應的提升方法。

功能1:篩選接收的信息

第一個問題:“記憶力爲什麼不穩定,有的時候,該記的沒記住、不該記得忘不掉呢?”,理解了這個功能就能找到答案。

我的一個高智商朋友常常炫耀說,自己的大腦像刻錄機一樣,過目不忘,實際上,仔細想想,“刻錄”明顯不是記憶的工作方式,不信做一個小測試:

你一定見過一元硬幣,但如果讓你閉上眼,你能回憶出,一元硬幣上的圖案嗎?是頭像還是花?上面的文字都有什麼?文字具體在哪個位置?是不是挺困難?但是我敢說,你能明確的記得的是硬幣的大小、顏色甚至是手感重量。爲什麼呢?因爲這些特徵和它的面值明顯相關,而一元硬幣的面值,其實才是你覺得最重要的信息。

所以,記憶的第一步就是“篩選”,比起刻錄機它的工作方式更像一個沙漏,把現實世界中你不關心的信息篩選掉,只保留你覺得有用的信息。

讀到這裏你可能更困惑了,如果記憶會選擇“我覺得有用”的信息,那麼爲什麼會有想記的記不住的情況呢?如果要我來回答的話,原因很簡單,你以爲的“你”可能並不是當時做選擇的那個“你”,不過這個答案具有一定的哲學性,對錯不好說,我還是用書裏的科學解釋再來一遍:

到底是哪些因素在左右記憶的選擇規則呢?

實驗表明,首先影響記憶的是人主觀因素,比如你的偏見、偏好、印象、信仰、態度等等,這些主觀喜好決定了哪些事輕易就被記住了,哪些事不容易記住。比如,你在聽完一堂課時,被老師講的一個話題深深吸引,即使你日後沒能想起老師講課的具體內容,但對於這堂課的情境卻記憶猶新,這就是你本身對於特定話題的偏好,影響了你的記憶深度。

除此之外,記憶的選擇規則還會受到感官影響。比如,你總能記得一些特殊事件,尤其是難忘的事情,比如事故、親人離世、結婚蜜月等等,當時的場景、感受彷彿歷歷在目。這都是由於當時的情緒都太激動或場景太刺激,感官上的敏感是人類在漫長進化中形成的,人們對與威脅和獎勵有關的感官刺激特別敏感,也會激活生理和心理模式做出反應,讓你對這些刺激印象深刻,作用就是趨利避害。

如果說你腦袋裏住着至少兩個小人,有一個是總在你腦袋裏說話並自稱叫“自我”的,我們叫它“理性”。還有一個是帶點原始本能、很容易被外界影響、不太聽話的,我們叫它“感性”,記憶的篩選規則其實是由它倆共同決定的,而你常常誤以爲那個叫“理性”的小人就是你自己,而且有絕對的決定權。說起來,這種誤解也很正常,畢竟,它總是像“旁白”一樣在你腦袋裏很有邏輯的講話,不過也正因爲如此,在“理性”的視角看,當然就會存在該記的沒記住、不該記得忘不了的情況了。

同時,關於第二個問題“快速記憶弱”,也很容易解釋,你感覺東西不入腦,實際上正是出現了決策的分歧。在很多氣氛熱烈或壓抑的環境下,你的情緒更容易被激發,也更容易被外界刺激,導致你以爲的“你”,那個叫“理性”的小人無法很好的工作,所以相比邏輯、抽象的東西,你反而更容易記住那些鮮活的場景和當時的感覺。

通常,你以爲的“你”,在精神世界的“你”,和現實中表現出來的“你”多少會有一些差異。你看了一晚上《奇葩說》,以爲自己學到了很多,明白了很多道理,記住了很多金句,實際上,早上起來一回憶,你其實記住的就只是誰贏了、誰哭了、誰搞笑、太有趣了、哈哈哈之類的。

解決:如何讓你的大腦強制記憶

其實這類問題是最難解決的,因爲你必須改變你的認知、更清楚的認識自己。當然,我知道這很難做到,所以,下面推薦兩個相對簡單的方法,一個適合長期修煉的心法,一個是短期使用的招式。

1.記憶宮殿法

“記憶宮殿”是一個古老的方法,可以幫助你記住各種抽象的東西,比如人名、數字、地名等等,而且形成的是長期記憶。它的核心思想是依靠想象和聯想把你不感興趣、記不住的東西映射到你感興趣、容易記住的東西上,騙騙你的大腦,你就記住了。

大概是步驟是這樣的,首先,在你的頭腦中構建一塊屬於你自己的世界,這個世界裏要放置你最感興趣、最喜歡的東西。然後,逐步把現實世界的東西映射到頭腦中,每天打磨、記憶。我記得《最強大腦》裏有一個老人記住了圓周率後5000位,他說他不是在背數字,而是在走他家鄉的路、橋,這就是典型的記憶宮殿法。

當然,這個方法的訓練很耗時間和大腦能量。在中世紀,由於存儲資源有限才被人廣泛應用,到了現代,應用場景越來越少,比起存儲能力,人們更喜歡訓練偏計算類的邏輯推理能力,所以大部分人訓練它都是爲了參加記憶力比賽。

2.鏈接記憶法或聯想記憶法

大騙傷身小騙怡情,在人類的基因中總有一些偏好是具有共性的,比如,比起抽象的文字更喜歡圖畫、比起枯燥的描述更喜歡故事、比起普通的靜物更喜歡誇張的場景,那麼,你可以利用這些偏好小騙一下你的大腦,讓要記的東西能順利通過大腦篩選,下面總結兩個小技巧:

(1)鏈接記憶法。找到需要記憶的內容和內容之間的鏈接點,編成故事,形成一個記憶鏈條,從而更快地記住大量的內容。

舉個例子:“蒸汽機和人、馬和麪包、神父和酒吧”,這些都是形象詞語,每一組的兩個事物看似都毫無聯繫,但其實只要運用鏈式記憶,就能很輕鬆地使它們產生聯繫,達到記住一個就能記住另一個的效果。比如我們把詞語轉換一下:“蒸汽機和人,人和蒸汽機比工作速度,結果累得滿頭大汗;馬和麪包,這匹馬很肥,就像一個大面包;神父和酒吧,神父去酒吧喝酒,醉酒之後大鬧酒吧”,句子雖然很誇張,但卻完全可以使你印象深刻。對於抽象詞語也是同理,比如“自由”這個詞,可以把它想象成飛在天空中的鳥,再比如“社會”這個詞,可以把它想象成“很多人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總的來說,你把這個故事編的越有趣,你越喜歡,越容易記住。

(2)聯想記憶法。利用聯想使思維發散,產生畫面感。聯想的畫面越誇張越能讓人印象深刻,因爲人們通常無法記住每天見到的那些不起眼的小事,但是對那些古怪的場景卻是印象深刻,誇張的畫面能夠刺激人的感官,印象才更加深刻。

比如,你需要記憶關於戰爭的一段文字,如果只是機械性地記憶裏面的文字,可能會感到非常喫力。但是,如果你能再讀到描述戰爭的內容時,想象血流成河、大家拼命廝殺的場景,這個場景的構建可以儘量慘烈和血腥。這個記憶法的核心在於要在腦中“出圖”,甚至要“出片”。

功能2:存儲重要的信息

“記憶存不住”的問題的答案就在這個功能中。

想想電腦辦公最常用的三個東西:

第一個是“剪貼板”,你臨時獲取了一段文字,把它從A文件複製再粘貼到B文件中;

第二個是“桌面”或“文件夾”,在完成某項工作的過程中,把涉及的一些參考文件、中間產物臨時放在一起,因爲它們需要被頻繁的讀取和更新,在工作完成後再一起刪除掉;

第三個則是“硬盤”,你想長期保存的文件,你會分類整理存到硬盤中。

這三個東西的設計,幾乎可以支撐我們各種工作場景。

實際上,記憶系統也是一樣,也有三個功能,分別是:

  • 短期記憶
  • 工作記憶
  • 長期記憶

短期記憶就像“剪貼板”。別人跟你說了一個電話號碼,你馬上要打過去,打完這個電話你就可以忘了這個號碼了,又不會浪費你的腦細胞。

工作記憶則很像“桌面”。高考前最後一個月,你要集中精力複習,記住大量的知識,不是背了就忘,而是在考場上能夠隨時取用,複習過程中的記憶就是工作記憶。當然,工作記憶並不牢靠,高考完不復習可能也就忘了,就像你完成了一項工作臨時文件就可以清除了。

長期記憶就像“硬盤”。你一定會發現,有些東西你永遠不會忘,比如“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是你長期以來得到過很多次鞏固和加強,烙印在你腦海中的記憶。

一句話總結,我們碰到一個東西,需要記一下,這是短期記憶;需要努力把它記住一段時間,方便調用,這是工作記憶;記很長時間都不會忘,這是長期記憶。

瞭解了記憶存儲信息的三種方式,很多事情就更容易解釋,我們說一個人知識很淵博,是他能把很多知識保留在長期記憶裏面,而且還能隨時調取出來,就像從圖書館裏拿出一本書來這麼輕鬆。相比之下,爲什麼很多時候你記不住呢?無非就是兩個原因:一是沒有形成長期記憶,記憶的過程中被遺忘了。二是形成了長期記憶,但是在信息的海洋中提取不出來。下面分別詳細解釋一下。

1.沒有形成長期記憶

你的記憶過程並不是很多東西並排着記下來的,而是線性的,是“一口一口喫進去的”。專心閱讀的時候,你能做到這一點,把重要的內容一點一點記住,有很穩定的信息流入工作記憶區,然後再把這些信息轉入長期記憶儲存起來。學問再淵博的人,也需要這樣積累大量的長期記憶,下的也是苦功夫,沒有什麼捷徑可走。

與此截然相反的是,短時間內併發獲取大量信息流,比如互聯網閱讀,微信、頭條、抖音中的各種零散的信息,如果同時流入工作記憶區的信息太多了,大腦處理不過來,信息就只能停留在膚淺的層次,成爲短期記憶或工作記憶,稍縱即逝。

所以,你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方式,決定了你記憶的質量。在互聯網時代,大量的碎片化閱讀雖然表面上提升了你的閱讀速度和信息量,但讓你的精力也被分散成了碎片,無法深入思考,同時互聯網世界中的各種雜音,還會經常打斷你的思維,讓你的思考質量也下降。

2.形成了長期記憶,但是提取不出來

這裏關於長期記憶是怎麼形成的其實有兩套解釋理論。最早的理論沒有區分記憶的類型,只是通過實驗發現了從記住到遺忘的規律,對應的理論就是經常被各種兒童補習班引用、大名鼎鼎的“記憶曲線”理論(也叫遺忘曲線)。

1885年,柏林大學的教師赫爾曼•艾賓浩斯發現了這條曲線,曲線清晰的描述了新學到的東西將以什麼樣的速率被遺忘。艾賓浩斯的實驗發現,新學到一樣東西,在不復習的情況下,20分鐘後,就只能記得學到的內容的58%,1小時候就只能記得44%,一週後,記憶只有最初的1/3,一個月後,記憶就只剩下1/5了。也就是說,人對新事物的記憶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減弱,而且最初幾天遺忘的速度還特別快。

而在1913年,美國心理學家巴拉德又通過實驗發現了反例,他讓一些12歲左右的小學生背一首詩,先現場進行一次考試,等兩天後再進行一次考試,發現全班的成績反而提高了10%。在這個實驗裏,記憶反而會隨着時間推移而增強,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直到20世紀80年代,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有一對姓比約克的教授夫婦,他們提出的“記憶失用理論”,相對來說比較完美的解釋了各種關於記憶和遺忘的現象。這個理論認爲,人的記憶其實有兩個維度,一個是“存儲強度”,一個是“提取強度”。存儲強度不會隨着時間減弱,一旦一個電話號碼、一個英語單詞被你記住了,它就會永遠存儲在你的大腦裏。而你之所以會忘記,其實是提取強度出了問題,比如讓你回憶起多年沒見的小學同學的音容笑貌,你肯定想不起來什麼,但如果你突然遇見了小學同學,倆人一聊天,兒時的情景一下就全回來了,記憶一直都在,只是不好提取了。

所以遺忘的祕密很可能是這樣的:

當你仔細閱讀、認真記憶時,長期記憶其實已經形成,但是如果不經常複習,提取強度就會隨着時間慢慢減弱,反過來說,提取強度是可以越用越高的,每一次提取記憶,提取強度都會增加,而且因爲這段記憶在你腦子裏又過了一遍,所以存儲強度也增加了。

用這個理論也可以回過頭來解釋之前的兩個實驗:

艾賓浩斯實驗的測試方法是每隔一段時間重新背誦一次、默寫出來,用背誦的次數和上一次的背誦次數比較,反過來計算遺忘率,所以在這裏每次被測試的其實是“提取強度”。如果要說裏面是否會有誤差的話,那就是每一次測試時都要進行的背誦和默寫,這個行爲不僅檢測了“遺忘”,也順便增強了“存儲強度”和“提取強度”,只不過,艾賓浩斯選擇的單詞都是一些沒有意義的音節,比如asww、cfhhj等等,所以在不使用任何記憶策略、單純“硬記”的情況下,對提取強度的影響有限。

而巴拉德的實驗,就更好解釋了。學生們在第一次考試的時候,“默寫”這個行爲把對這首詩的記憶“提取強度”增強了,相當於一次複習,那麼兩天後再考試,相比直接考試當然就會好一些。不僅如此,詩句之間是語義關聯的,學生們在第二次考試的時候,想想上次沒寫出來的詩句,激發聯想,也很容易就多寫出幾句來。

綜上所述,不論最終的理論是怎麼樣的,結合事實來看相信你已經很清楚了。簡單來說,如果我們把永遠不會忘記且可隨時提取的記憶稱爲“長期記憶”,那麼,形成長期記憶最好的方式先逐字逐句的慢慢閱讀把信息輸入到長期記憶區,然後定期的“複習”。而且在複習時,除了要照着背,通過默寫或回憶把信息從大腦中主動提取出來可能更有效。所以說,“考試也許就是最好的複習”,這句話是有科學依據的。

解決:各種簡單實用的記憶法

明白了原理,很多記憶法就很容易理解,下面列舉一些主要方法:

1.複習法

根據記憶力曲線分析,如果記憶的內容在20分鐘後不復習,就會遺忘40%以上,9個小時後就會遺忘65%左右,這是非常划不來的。所以複習的策略叫做“351-351”記憶法,它的核心就在於掌握最恰當的複習間隔。

具體做法是,當你把需要學習的內容全部記住後,要儘量在3個小時之內回憶一遍。接下來,在5小時內、10小時內、3天內、5天內、10天內分別複習一遍,經過這6次的學習,長期記憶就會形成,你會發現你對這部分內容的記憶力會相當深刻。

此外就是每次複習要注意,必須同時訓練“存儲強度”和“提取強度”,也就是說,在我們背誦東西的時候要儘量多回憶,回憶過程所用的時間越多,記憶的效率越高。這裏的“回憶”,就是指的是把記住的知識在頭腦中再回想一遍。

2.整體濃縮記憶法

常用電腦的人都知道按目錄整理文件的重要性,在電腦沒有“搜索”功能的時候,你想找到一個文件可以通過記憶文件夾結構輕鬆找到,比如“我的電腦”、“D盤”、“我的照片”、“旅遊照片”、“2018年1月”、“北京動物園”。

濃縮記憶法的核心就是用建立這種目錄的思路,增強提取強度和提取效率,簡單說就是在記憶大量信息的同時抓重點、列清單,單獨存儲一個目錄,每次提取的時候,通過這個目錄串起整個內容。

具體操作是這樣的,在記憶的時候,把整篇內容通讀一遍,然後分塊,提煉出有特點的或者有代表性的句子,比如帶有數字的句子或者是能夠體現文章中心的句子,在需要背誦的時候,利用這些有特點的內容還原出整體內容。

這個方法在你記憶大量的自然科學資料、實驗資料和演講稿的時候非常管用,可以大大減少大腦的思維負擔,讓記憶事半功倍。

拿我自己舉例子,我就是使用這種方法來消化書籍,我腦袋裏的很多文字、案例早已沒有了來源的書名,只有對應的知識分類,而提取強度的鍛鍊我選擇的是“寫作”的方法。所以,你在讀我的文章時可能會看到很多似曾相識的文字,原因很簡單,我不是科學家,不生產任何的新知識,我只是在把我看過的各種信息提取出來,有邏輯的“縫”到了一起而已。

此外,還有一些提高記憶的小技巧,比如多換幾個場所,會幫你把學到的東西記得更牢;把既相關又不相同的題材混合到一起交替學習,能快速提升我們的辨別能力;腦科學家認爲,充足的睡眠可以鞏固我們的學習成果等等,此處就不一一展開了。

功能3:讀取所需的信息

最後講講第三個問題:“記憶明明存儲起來了,爲什麼會有不準確的現象呢?”注意,這裏並不是記不住,而是你以爲記住了,實際用的時候發現記錯了。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這個功能中,這個功能其實有個通俗的詞語叫“回憶”。

就像記憶產生的本身不是簡單刻錄生活一樣,回憶也不是重新激活人們大腦中過去的記憶,不是機械的重複,而是一個二次創作。

不知你有沒有想過電影的原理,電影其實是一個個並不真的連貫的畫面快照,人在看電影的時候根據導演提供的片段進行想象,在頭腦中還原出了真實場景,用通俗的話說,這個過程就叫“腦補”。

記憶系統也是這個原理,信息通過篩選後,被存儲下來的並不是現實世界的完整信息,而是一個“快照”,可能是具象的圖片也可能是抽象的語言。當你回憶時,大腦會像導演一樣把這些快照有邏輯的編排到一起,給你呈現出一個比較完整的故事。當然,信息的存儲不僅由“理性”決定,所以在“你”看來記憶必然是有“雜質”的,比如,你想回憶某一本書的內容時,情不自禁的會想起在哪裏讀的,甚至的讀書的時候吃了什麼、身邊坐着誰等等。同時,一樣也會出現那些本來沒記住,但是被“腦補”出來的片段。比如,你回憶起某次去唱歌喝酒時,明明沒有記住喝了什麼,但是你的朋友當時說的某個飲料的名字恰好被你記住,那麼你的回憶中就很容易出現和這個飲料的場景。

至此,當你明白了原理,相信你也發現了,這個問題確實是無解的,因爲問題並不出在這個功能本身,因爲需要“腦補”的東西恰恰都是你當時沒記住或者提取不出來的記憶。

寫在最後

你可能會覺得奇怪,爲什麼忽然寫了一篇記憶力的文章,仔細想一想,記憶力的重要性不僅僅是它能幫你解決當下的問題,也是你未來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想想,你爲什麼要做那麼多的事情?談戀愛、旅行、養孩子…拋掉一些世俗觀念,迴歸你心,一路問爲什麼問到底,你其實是爲了實現自己的某種慾望,這些慾望的實現能讓你獲得無比滿足感。而且,不知你想過沒有,這些滿足感不僅僅是爲了當下,也是爲了未來,從某種意義上講,你是在對你的記憶投資,將來當你老了、走不動了、躺在牀上,眼見生命之火一點點熄滅,你能回憶起這些美好的過去,那些你所編排的人生最曼妙的風景,你會覺得淡定、從容、不枉此生。

最有趣的是,你也會忽然發覺,什麼時候選擇第一份職業、什麼時候結婚、在哪裏定居、什麼時候要孩子,其實都是命運的鉅變。只是當時站在三岔口,眼見雲淡風輕,你做出選擇的那一日,在你的記憶裏相當的沉悶和平淡,你當時還以爲那只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單虓晗寫於20190113

參考書籍

  • 《記憶力心理學》:心理學泰斗之作,記憶曲線
  • 《記憶》:通識類,對各路研究的梳理
  • 《淺薄》:其中人類記憶史的觀點和記憶分類寫的不錯
  • 《超負荷的大腦》:工作記憶講的很細緻
  • 《如何學習》:包含了記憶最新研究的成果或觀點

歸屬專輯

個人成長專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