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人生問題(二):如何解決外部世界的問題

前情提要

回顧《四個人生問題》中第二個問題:
如何解決外部世界的問題?

回答這個問題可以更好的在社會上“求存”,以時間、資源、能力爲成本,解決現實問題,兌換一些錢權名利什麼的。

雖然講的很輕鬆,但在現實中觀察,你會發現,很多人甚至不瞭解“問題”是什麼,更不用提解決。

如果把問題粗略劃分,可分爲“良構”和“劣構”問題。“良構問題”的要素、關係、目標、條件清晰,難點確實在方案,比如“我有5000塊預算,希望買一個看視頻用的pad,應該怎麼選”。“劣構問題”一般僅有十分粗略的目標的方向,比如“我是要讀研究生還是工作”,這類問題恰恰是日常生活、工作中遇到最多的問題,它的核心在於先用一套方法把目標“設計”出來,然後再解題,但是很多人都當成“良構問題”處理直接給答案,當然解決不了。此外,還有大量的不是問題的問題,比如“如何賺一個億”,這種則是需要先把它翻譯成“問題”纔行。

對於問題的解決方案,我們也不必對自己的知識抱有太大希望。雖然絕大多數人早晚會成爲某個領域的專家,但是窮盡一生,也只不過是人類衆多領域中的一個原子而已,問題可是不分領域的撲面而來的,用自己那一畝三分地的領域知識來解決這些問題,真的是螳臂當車。

遇到釘子找錘子,遇到螺絲找扳手,我找到的答案叫“解決方案的解決方案”,顧名思義,是可以分析任一問題並形成解決方案的方法(僅限外部世界問題範圍)。當然,我只是從整個西方哲學、科學哲學、科學範疇內找到的這些智慧,拿來主義。

一. WHAT:認識問題

1. 重新定義“問題”

有了回答問題一的基礎,你應該知道,我們當然不是急着找方法,而是先繞道問題背後,本着嚇他一跳的心態,先問個問題:

到底什麼是問題?問題是怎麼來的呢?

比如下面這些都是問題嗎?

  • 賺不了一個億怎麼辦?
  • 早飯喫什麼?
  • 打工還是創業?
  • 控制不了自己怎麼辦?

咋一看,確實是我們常說的“問題”,但是明明很不一樣,有的一眼就知道答案,有的感覺超級難。而且問題無窮盡,難道解法也是無窮盡嗎?

所以,我們今天先退回到抽象世界裏,明確抽象的“問題”的定義,然後找到它對應的抽象解決方案,那麼這個解決方案不就是所有具體的解決方案的解決方案了嗎?最後,只要這套抽象框架,邏輯自洽,符合你的廣泛經驗,那麼你就能隨時把映射回現實的情景,解決具體問題了。

第一步,還是從辨析概念開始。

“問題”(problem)的字面定義是這樣的:現實(是什麼)和理想(應該是什麼)之間的相差的結果,而且需要現在或將來採取行動。

裏面又引用了兩個概念,“現實”、“理想”。

“現實”,即客觀存在的事物或事實解釋,真實的即時物。

“理想”,指符合理性思考的目標之想象,也是對自己理性對待目標的想法。

又出現了“目標”…

“目標”,對活動預期結果的主觀設想,是在頭腦中形成的一種主觀意識形態,也是活動的預期目的,爲活動指明方向。

一般人在這裏就會跪了,因爲再往後就要開始觸及到一些十分底層的概念了,上述出現過的:主觀、客觀、真實、意識、活動。它們都屬於世界觀中“核心領導班子”地位。

不過沒關係,我先用主流世界觀繼續拆解,相信你不會有太大違和感。不過這裏強調一下,主流世界觀對於解決這類問題是有明顯BUG的,不過你沒發現的話,可以暫時當不存在。

好了,抽象框架建模開始。

首先有一個現實世界,是物理的、真實的、客觀的。

人感知到客觀世界,構建出了主觀的經驗世界。

在經驗世界裏,人們會感知到無數要素以及要素之間的聯繫,再把它們認知成無數個大大小小的“系統”,系統當前的運行狀態,人們稱之爲“現實”狀態,而主觀期望它能達到的狀態,叫“理想”狀態,它就是所謂的“目標”。而目標和現實的落差就產生了“問題”。

到此爲止,我們就可以回答關於問題的問題了,注意,它的出場順序是:
客觀世界→經驗世界→要素和聯繫→系統→現實狀態→理想狀態→目標→問題。

所以結論如下:

  1. 系統是一切的基礎。有客觀世界的觀察經驗,才能認知到“系統”。
  2. 有系統纔有目標。對系統的理想狀態的預期形成了“目標”。
  3. 有目標纔有問題。通過分析現狀和目標的差距,纔有“問題”,是解決問題意義上的問題,是爲“真問題”。

下面再回顧一下之前提出的“問題”假在哪裏?

  • 早飯喫什麼?→ 缺少目標。
  • 應該打工還是創業?→ 缺少目標。
  • 賺不了一個億?它的目標是“賺一個億”嗎。如果它是目標的話,目標是系統運行的理想狀態,那麼它背後的系統、現實和理想狀態是什麼呢?所以,也是缺少目標。
  • 控制不了自己怎麼辦?目標是“控制自己”,對應的系統是“自我”,這個確實是真問題,但是遺憾的是,上述模型解決不了…先埋個坑,最後一章再講。

2. 解構“問題”

下面引用《如何解決問題》書中的分類,幫助我們進一步理解問題。我們在現實中遇到的問題,整體分爲兩大類:

第一大類叫“良構問題”。它的特點是背後的系統(要素、關係、邊界條件)明確、目標清晰,在人類的知識領域中基本都有對應解答,它的細分有:

  • 運算問題:就是數學題。
  • 故事問題:就是數學應用題。
  • 規則問題:一些程序中常見的算法都屬於這一類,或者公司中核算成本。它的特點是系統比較複雜,所以通常是不一定有最優解。
  • 故障排除問題:就是解決某個系統中的bug。修電視機、改程序bug都算。

第二大類叫“劣構問題”,它的特點是目標不清晰,所以需要先把目標設計出來,而設計目標又需要理解目標所依託的系統,所以就需要很多專業知識的支撐,它的細分有:

  • 決策問題:這是良構和劣構問題的分水嶺。有的相對簡單,比如我有500w應該在哪裏買房子。有的則複雜的不行,比如我大學應該選哪個專業。
  • 政策問題:一連串決策問題混雜在一起,又融合了很多價值判讀和約束。
  • 設計問題:大家一定很常見,設計產品、文案、程序都是這個範疇,如何滿足用戶或老闆的需求。
  • 兩難問題:完全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很多辯論的論題都是這個。

很多時候,搞清楚問題本身,答案常常已經有了。而實際上,對大部分人而言,搞不清楚問題、不理解問題,纔是最大的問題。

本着實用原則,下一章還是把解決方案總結出來吧。

二. HOW:解決方案

將劣構問題、不是問題的問題通過一系列方法轉換爲良構問題,是爲“所有問題的解決方案的解決方案”。

包含四個步驟:

1. 定義問題

在上一章裏已經講過,其實就是將一個原始訴求,轉化爲解決問題框架中所定義的“問題”,明確它的系統、目標、基本分類,然後再開始往下進行。

話說,問題分類其實有很多種,比如麥肯錫方法裏提供了一種更簡單直接的目的分類法:

  • 追求理想型
  • 恢復原狀型
  • 防範風險型

目的就是希望你在沒有問題意識的情況下,儘量讓自己過的好一點。

追求理想型問題,比如上什麼大學、找什麼工作、買什麼車,它的關鍵在於分析並設定合理的目標,然後找到路徑努力達成就可以了。

而恢復原狀型、防範風險型問題,比如學習成績恢復、防止成績下滑、修復故障,它的關鍵在於分析並找到導致問題的原因,然後處理原因就可以了。

但是即使這樣,很多人仍然常常搞錯,症狀主要表現爲:

在處理恢復原狀型問題時,瞎定目標。比如,本來一直很開心,爲什麼結婚之後感覺自己不幸福?所以我要多賺錢啊,錢多了就會幸福、家庭和睦,我要加油…

然後在處理追求理想型問題時,又盲目歸因。比如,爲什麼無法升職加薪啊?一通亂分析,人際關係沒搞好、表現的太少了、沒天賦、領導不喜歡我…

最後陷入到死循環裏走不出來,問題沒解決,還搞的自己很痛苦。

2.設計目標

把目標背後的系統搞清楚,是一個“知識活”。在系統中設定合理的目標是一個“技術活”。

大部分人搞不清楚目標(我指的是解決問題框架裏定義的“目標”),不是因爲沒技術,而是因爲沒知識。

你要在淘寶裏賣貨,想提高銷量。那麼你至少需要知道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系統,用戶羣、買賣關係是什麼樣的,你在裏面屬於哪一個節點,你的理想狀態是什麼。

同理,你要上大學,選擇專業難。那麼你至少需要知道社會系統是怎樣的。假設它是一個大市場,那麼裏面有哪些角色?可以賣什麼?他們之間的用工模式又怎樣的?搞清楚之後,你纔有思考的基礎,包括以後希望自己處於什麼位置、做什麼、理想狀態是什麼。

如果你真的理解了系統,那麼目標是否合理就是一個技術活了,無非就是評估自己當前的能力、現實的約束,量化計算、決策。工具也有很多,最常用的叫“決策樹”,這裏就不細化了。

此外,還有一個常見誤區,就是很多人會把“指標”當“目標”。

指標是怎麼來的呢?

指標是把系統量化之後的產物。人們把系統的要素和聯繫進一步抽象成對象和關係,進行度量,形成了一個“數據世界”。在這個世界裏,一切概念都是可以量化的,所有對象之間的因果性或相關性都可以用概率表達的。不過,它也有一個致命的問題,就是它和經驗世界,不總是匹配的,用統計學術語講,叫存在一定的“擬合度”。人們通過知識+觀察,把現實世界映射到了自己的主觀經驗世界中,這樣,客觀現實和主觀目標才得以在同一個基礎上討論。之後又通過量化方法,在經驗之上又構建了“數據世界”,確保整個過程是絕對理性、符合邏輯的,這樣就有了一個儀表盤一樣的目標管理工具,這就是“指標”。

但它實在是太好用了,所以問題也由此產生:

把體重這個指標從80kg降低到70kg是目標嗎?不是,“健康”或者“健美”可能纔是你的目標,只不過對人體的量化技術還不夠而已,和“健康”的擬合度沒那麼高而已。如果你把體重當目標,天天忍飢挨餓,指標確實能降下來,但是身體也跨了。只解決指標差距的問題,本身就是在製造新問題,而真正的問題,反而被忽略掉了。

3.找到方案

通常到這一步已經很簡單了。不過新手和專家還是會有很大差別。

新手習慣從現象中尋找規律。

面試的時候,常常能見到很多年輕的候選人,他們會講述自己在工作中如何解決問題,通常就是見招拆招,沉澱1-2年後纔會形成一些自己的經驗總結。歸納邏輯,總是會讓人感覺不夠高級。

專家則習慣從原理出髮指導實踐。

原理指的是人類在這個領域沉澱的規律,可以爲一系列相關問題提供方案。這就需要演繹邏輯,是需要經過特殊訓練的。

新手和專家之間的差距,首先自然是知識儲備不同,但更重要的是,專家可以把問題所處情景關聯到已有的知識結構,這就是知識+實例一起訓練出來的,在之前回答問題一的文章裏我用了一個概念叫“認知晶體”,雖然沒有解釋概念,但是相信你已可以通過字面意思領悟到其中的含義。在問題解決領域,這個晶體還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問題圖式”(problem schema)。

4.評估效果

評估方法很多,不過我個人建議還是用一些特定的指標來衡量會比較客觀。所以,就需要一些關於量化和數據分析的基礎知識了。

但是,現實問題到底能不能被切實解決,還是有四個根本性的約束:

(1)經驗世界和現實世界的擬合度。這就要看你掌握的知識和觀察經驗的水平了,如果你構建的系統和現實匹配度不高,一切邏輯推導都是錯的。

(2)問題意識。這需要充分了解系統、目標、問題這一套解決框架,並能實際運用好。

(3)解決方案和問題的匹配度。這就是主要依賴專業知識的運用和經驗的積累了。

(4)數據世界和經驗世界的擬合度。這需要你掌握量化的方法、以及統計學、數據分析的深入理解。

三. 總結

用自己畫的這個可視化的抽象框架,來做一下整體性的總結:

首先萬事萬物在人的認識範圍內、在經驗世界中都可以被理解爲一個“系統”。(系統,即若干要素相互聯繫、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某些功能的整體。大到社會、公司,小到研發團隊、人體都是系統)

“目標”則是某個系統的理想運行狀態,是主觀認定的。

由於“系統”的現狀和目標之間存在落差,因此就產生了“問題”。

當人們把系統量化建模,並對系統的某些運行狀態進行數據化表達後,就形成了很多“指標”。“指標”作爲工具,它能用數值在從某種程度上表達系統的理想狀態和現狀的差異,輔助問題的定義、度量、分析、改進和控制。

在這套體系裏,希望你可以記住四個“公理”:

(1)有目標纔有問題

很多被提出的被稱爲“問題”的東西,其實模糊、寬泛,達不到我們框架中定義“問題”的標準,只能叫做“原始訴求”。這種情況下,“沒有目標”纔是問題,需要優先用某種方法把它對應的“目標”找到甚至是設計出來,所以需要學習和使用“問題解決方法”,尤其是定義問題的部分。

(2)理解系統才能獲得目標

不理解系統的運作原理,就無法找到預期的理想狀態,也就設計不出目標。這種情況下,“無法理解系統”纔是問題,需要優先學習系統所屬的“領域知識”。

(3)找到指標背後的目標

把體重從80kg降低到70kg不是目標,“健康”或者“健美”可能纔是你的目標。同理,“賺1個億”、“提升幸福感”都是某個系統運行中產生的“指標”。

很多時候,你收到的所謂的問題,其實是達成某個指標的訴求,這種情況下,“把指標當目標”纔是問題,解決因爲無法達成指標的問題,會本末倒置,忽略真正的問題本身。

(4)領域知識對問題解決起決定性作用

如果希望系統和現實高度擬合度、數據模型和系統高度擬合度,以及問題和解決方案匹配,就需要積累相應的領域知識和經驗。

好了,總結完畢。至此,相信你已經獲得了一種能解決一切問題的自信了,但這種感覺其實盲目而虛假的。不信過幾天,你就會發現,這些知識已經被你遺忘,隨風而逝了。忽然來了一個問題,你還是見招拆招,希望可以“亂拳打死老師傅”。

好吧,沒有什麼文章敢這樣diss讀者,不解釋爲什麼相信大家是不會給點讚的,所以後面還有一章…

四. 更重要的問題

原因就是…

有一些更前置、更重要的問題你解決不了。

比如:

  • 雖然我知道問題影響很大,但是我不想解決問題,就想打遊戲,怎麼辦。
  • 我就是喜歡聽知識的感覺,但是實際工作中卻不怎麼用,怎麼辦?
  • 我心裏難受,什麼都不想思考,怎麼辦?
  • 我怎麼努力也解決不了努力的問題,怎麼辦?

“內部問題是所有外部問題的第一因”。

遺憾的是,這套問題解決的抽象框架對這類問題無能爲力,因爲這套框架有用的原理是,它能在你的經驗世界裏通過理性思考來運作,幫你聚攏你的經驗,讓它們更有序、更結構化。雖然它提出的這些概念,本質是“假”、是“空”,但是你通過它們觸及的你的經驗是“真”。

而你自身的問題,卻恰恰全部在理性關照的範圍之外,也就是說,你用任何概念可能都無法映射到那一部分經驗,無法用理性解決的問題,我們統稱爲“內部問題”。

好像在手機上,你可以裝很多apps來解決不同的現實問題,但是手機系統自己的問題,閃屏、低功率、死機,靠app是搞不定,如果你強行處理,很可能適得其反。比如常說的“意志力”,這東西其實是僞概念,誰用誰知道,你今天用理性壓抑了,過一段時間一定會反彈的,壓的越久,彈的越狠。

人們普遍認爲對自己控制力是最強的,實際上,不過就是一個騎象人而已,你腦袋裏的敘事自我,每天嘮嘮叨叨,其實也說服不了真正的“你”幾次,“內部問題”一大堆。

而到了現代社會,人們對外部世界的掌控力其實已經很強了,用本文講的方法再加上各類積累的知識,可以解決很多“外部問題”,可惜又不喜歡學習,所以纔有各種錢權名利的困擾,各種人生觀、價值觀被挑戰,被按到地上摩擦。

記得《十三邀裏》有一集,馬東講,中國歷史至今識字率一直沒有超過5%,也就是最多隻有5%的人可能有願望積累知識、瞭解過去,另外95%的人就是活着而已。如果從這個角度看,解決內部問題的訴求,可能更強烈,也更重要。

好吧,“答案”就在《四個人生問題(三):如何解決內部世界的問題》中,這一篇可能會很突破,會嘗試顛覆你的理性,但是希望它可以真正幫你渡一切苦厄,當然,我不會講五蘊皆空之類的,畢竟不是在借哲科修佛,還是從實用角度寫吧,雖然感覺可能不夠高級。anyway,敬請期待。

單虓晗寫於20200206

相關

《四個人生問題》
《四個人生問題(一):如何升級認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