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人生問題(序)

一. 回顧與總結

記得三十歲生日那天,做了一個自己十年的小結——《我的十年
。那其實是對一個天真爛漫、多姿多彩的故事告別,同時也是更有趣的新故事的開始。

尼采說“其實人跟樹是一樣的,越是嚮往高處的陽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我的“紮根”是從重構世界觀開始,爲了走的更遠,獲得更多樂趣,看到更多風景,更是爲了,找到那個終點。

恍惚間,忙碌而充實的4年過去了,用世俗的眼光看,財富積累、社會競爭力打造、家庭建設都達到了不錯的狀態,似乎已經過上嚮往的生活。但是對於新故事而言,一切皆爲序章,序章的結束,也意味着找到了答案和方向,當然,並不是世俗意義上的。

4年來,每年第一天我會在《個人成長》專欄裏寫一些自我總結,也偶爾寫一些思維科學、複雜性科學範圍內的文章,但一直沒有很透徹的陳述這背後的思考主線,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這裏充滿了中西方哲學思想、前輩高人的智慧,用語言很難表達,自己怕也一知半解駕馭不了。但是爲了慶祝這個節點,我準備逐步把它寫出來,爲自己長久以來的觀察和思考打一個快照,不失爲一種樂趣,而且,興許對你有用。

二. 四個人生問題

在所有的思考中,我從實用主義的角度,認爲有四個問題對重構世界觀最有效,重構後得到的答案也最有用,它們分別是

1. 如何升級認知
2. 如何解決外部世界的問題
3. 如何解決內心世界的問題
4. 如何找到價值追求

而它們的答案,都不在答案本身,必須繞到答案的背後去回答,本着嚇答案一跳的心態去思考(這是什麼鬼描述)。用術語表達,是要對問題做二階追問甚至三階追問,高階問題有解了,對應的所有一階問題就不證自明瞭。

下面逐一概述一下,埋四個坑,今年慢慢填。

1. 升級認知 → 改變的改變

“升級認知”是一個熱詞,也是第一要務。如果不升級,就走不出自己幾十年來形成的觀念體系思考。不過現今最多見的情況可能是,人們以爲自己一直在升級,實際還是在以前的體系裏做改變。

人是非常容易被頭腦中的根深蒂固的基礎概念所裹挾的。

就好像人在夢境裏持續學習、工作,每日精進,但是無法改變夢境本身,而從睡到醒的變化,纔是另一個改變,這種改變纔會帶來世界翻天覆地的變化。所以我的答案叫“改變的改變”,指的是第二種改變。

終身學習的人很多,但真正觸發了改變的改變的人有多少,轉化率不得而知。

2. 解決外部世界的問題 → 解決方案的解決方案

回答這個問題可以更好的在社會上“求存”,以時間、資源、能力爲成本,解決現實問題,兌換一些錢權名利什麼的。

雖然講的很輕鬆,但在現實中觀察,你會發現,很多人甚至不瞭解“問題”是什麼,更不用提解決。

如果把問題粗略劃分,可分爲“良構”和“劣構”問題。“良構問題”的要素、關係、目標、條件清晰,難點確實在方案,比如“我有5000塊預算,希望買一個看視頻用的pad,應該怎麼選”。“劣構問題”一般僅有十分粗略的目標的方向,比如“我是要讀研究生還是工作”,這類問題恰恰是日常生活、工作中遇到最多的問題,它的核心在於先用一套方法把目標“設計”出來,然後再解題,但是很多人都當成“良構問題”處理直接給答案,當然解決不了。此外,還有大量的不是問題的問題,比如“如何賺一個億”,這種則是需要先把它翻譯成“問題”纔行。

對於問題的解決方案,我們也不必對自己的知識抱有太大希望。雖然絕大多數人早晚會成爲某個領域的專家,但是窮盡一生,也只不過是人類衆多領域中的一個原子而已,問題可是不分領域的撲面而來的,用自己那一畝三分地的領域知識來解決這些問題,真的是螳臂當車。

遇到釘子找錘子,遇到螺絲找扳手,我找到的答案叫“解決方案的解決方案”,顧名思義,是可以分析任一問題並形成解決方案的方法(僅限外部世界問題範圍)。當然,我只是從整個西方哲學、科學哲學、科學範疇內找到的這些智慧,拿來主義。

3. 解決內心世界的問題 → 認知的認知

這個問題主要是爲了“伺候”好自己,而且可以順便獲得自控力、同理心等等諸多能力,對生存也挺有幫助。

我之前曾陷入一個巨大的誤區,以爲基於身心二元論發展起來的西方哲科學體系的方法同樣適用與自身,後來發現問題,“認識你自己”這句話很容易造成誤導,“理性”這個工具本來就是專門用來解決外部世界問題的,調動它來認知自己的內心世界,就好像是用望遠鏡來看自身的內在結構一樣不靠譜。

叔本華在《作爲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有一段描述我覺得很貼切:“概念有硬性規定,精確畫界的特點。儘管人們用如何更細緻的規定把它分之又分,永遠不能達到直觀中那種細膩的分限。”

所以瞭解“認知的認知”,不是爲了療愈自己,而是爲了懂得認知的侷限性,避免“精緻的愚蠢”,身心合一,讓自己活得更像“人”。

4. 如何找到價值追求 → 意義的意義

如果前三個問題解決了,這個問題就會變成最重要的問題,尤其在現代社會。

我們從小深受現代主流思想教育,一方面是人本主義思想,人是占主導地位的,當然,某種意義上,人也就成爲了新的“神”。另一方面是世界經濟大繁榮帶來的消費主義思想。兩者的疊加導致我們大部分人都有類似根深蒂固的觀念:

  • 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可以追求任何你想要的
  • 你想要的,努力賺錢,可以買得到

這樣一來,我們喜歡不斷通過消費升級來獲得滿足感,今天吃了牛排,下一次要喝着紅酒點着蠟燭喫,同事買了保時捷,我也要賺錢買一輛。可惜,由於“邊際效用遞減定律”,錢花的越多,滿足感收益反而越來越小,人的慾望永無止境,但是金錢有,最終很容易沉溺於平淡或斷崖式的痛苦中。最要命的,就是偶爾午夜夢迴,滿足感消退之後,會有一個聲音問自己,“這有什麼意義?”。

當然,對於有知識的人,我們當然想在一直幫我們解決問題的基於理性的哲科體系中找答案,其實,那些智者早有結論了,證明過程省略不提,結果有點尷尬:“沒意義”

所以最後人們的處理方式大概有三種:

  1. 部分思想切換到其他體系,比如神本位、家族本位,只要信,意義不言自明。遺憾的是,現代社會是被科學“祛魅”的世界,以前沒有信仰是需要解釋的,現代社會有信仰才需要解釋,所以很多人都選擇隱藏它。
  2. 自己騙自己,認爲不需要想,從理性實用主義出發,問題總會出現,問題又總會隨着認識和科技發展被解決,這是一種偏向科學主義(就是把科學當神,注意,不是科學)、無限進步論這類的一種“信仰”。當然,除了一種情況,問題經常是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被製造出來的,這個死循環一樣的進化其實是無方向的,不一定會導向進步,也可能是滅亡,人通常成爲這個過程中的犧牲品而不自知。
  3. 暫時不想,或者還沒解到這個問題,所以今朝有酒今朝醉,以後再說。

說的有點多,總之,我的答案叫“意義的意義”,不免有點投機耍滑的嫌疑,不過對付用吧。

三. 最後

重塑世界觀的過程中,我深刻理解到了知識的侷限性和邊界,人在世界上探索有如深處迷霧之中,即使是用科學這種擅長自我批判的嚴謹方式,也只能鋪一條極細的小路而已。但是很慶幸,忽然有一天我幡然醒悟,真正塑造我們的不是“路”,而是是“迷霧”,是那些日用而不自知的“背景”,所以,“我”,纔有那麼多的可能性。

最後的最後。還要澄清一點,我的答案一定都是錯的(這不需要論證,看過哲學的同學應該都能理解這句話的含義),但是可能有用,所以,如果想批判的話,可以省掉了。此外,有人可能會認爲沒有必要思考這些,畢竟,大部分人都帶着別人(隨便)給的答案過完了這一生,可能是長輩、暢銷書、網課,所以請允許我再次引用尼采的名言爲我們這樣的人做一下輕量級自辯:

“那些聽不見音樂的人,以爲那些跳舞的人瘋了” 。

單虓晗寫於20201023,34歲生日

相關

《四個人生問題(序)》
《四個人生問題(一):如何升級認知》
《四個人生問題(二):如何解決外部世界的問題》
《四個人生問題(三):如何解決內心世界的問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