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人生問題(四):如何找到價值追求(未完待續)

前情提要

問題一(如何升級認知),引入了“NLP理解層次模型”、“三個世界模型(現實世界、經驗世界、主體間世界)”,幫你定位自己的認知水平,找到一種升級道路,給你一個可以無限攀登的“抽象之梯”

問題二(如何解決外部世界的問題),也是圍繞“三個世界模型”展開,在現實世界或者主體間世界裏遇到一個問題,如何通過在經驗世界中建模來解決,這是人類解決一切問題的終極法門。但模型都是理性的,需要很多知識的積累,包括關於解決問題方法本身的知識、以及問題所處學科的領域知識,這些答案相信你不會太意外,因爲它們都在理性範疇之內的。從“NLP理解層次模型”的角度看,這種方式還是在第三層,能力層,只要你處於這個層次,就可以學習和應用。問題二,其實是給了你一個可以敲開混沌世界的“問題之錘”

問題三(如何解決內心世界的問題),它的性質完全不同,它僅發生在“經驗世界”之內,卻又在你的理性能研究的範圍之外,也就是說,你用任何概念可能都無法映射到那一部分經驗,但是,它卻深切的在影響你,甚至,是所有外部問題的第一因。從“NLP理解層次模型”的角度看,它也是打開第四層的鑰匙。在這裏,我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語言(注意不是模型),給你一面可能找到真自我的“自我之鏡”

問題四(如何找到價值追求),則會幫你帶着這份從容回到現實世界,準確的說是“主體間世界”(或者叫社會世界),嘗試給你一個終極攻略,你可以用它作爲依據和框架,不斷學習和實踐,不斷認清各種事物的真相,找到意義和價值,最終有一天會翻越“開悟之坡”,成爲現實世界中的黑客——覺醒者。

一. 定義問題

老規矩,首先要定義問題才能開始談解法,問題分別是:

  1. 理解系統:到底什麼是意義、價值?
  2. 明確目標:找到意義的意義是什麼?
  3. 找到差距:找不到價值追求?現代人的精神困境。

1.理解系統:什麼是意義,什麼是價值

辨析概念是一切思考的起點,否則什麼都聊不下去,就算聊下去了,理解也會似是而非。

在說“價值”之前,不得不先聊一個幽靈概念——“意義”,它的神奇之處在於,既無處不在,又飄忽不定,所以今天我們不能逃避,要直面它、抓到它、解剖它。

意義(significance),有點像東北話裏的“整”字,不同場景下它會變成不同的意思,可以代替很多動詞。比如“整點飯”,如果在家中妻子對你說,那就代表“做飯”,如果在外面朋友對你說,那就代表“找一個地方喫飯”。意義這個詞也是類似,我們問某一件事、某一個事物的意義的時候,我們到底在問什麼?其實就是想知道事物存在的“原因”、“理由”、“作用”、“價值”,其中的一項或者多項。

  1. “原因”,意味着需要解釋事物爲什麼發生,具有時間性、客觀性,瞭解了原因也就瞭解了事物爲什麼存在,原因是讓事物或事件發生的那個東西。比如,“杯子碎了的原因是我推倒了它”、“我成績好的原因是我每天都努力學習”。

  2. “理由”,意味着需要解釋這件事本身,是主觀的、由思維創造的,它只是用來解釋事物存在的表象。比如,“杯子碎了的理由是我觀察到它掉到地上成了一片一片”、“我成績好的理由是每次考試都考100分”。

  3. “作用”,強調一個事物,對人或事物產生的影響。

  4. “價值”,不巧,它也是一個幽靈概念,意思也是五花八門。比如有一種解釋是“意義說”,即價值是客體對主體的意義,這明顯和“意義”造成了循環定義,所以先摒棄它。比較好的定義是“一個事物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積極功能和屬性”,翻譯成人話就是:一個事物的功能或者屬性,如果能滿足人的需要(包括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就是有價值。比如西紅柿生長在野外,本身不具有價值,後來人們發現了它可以觀賞和食用,我們才說它具有價值。

爲什麼你總是回答不了關於意義的問題?當有人問某一個事物發生或者存在的“意義”的時候,你得知道他到底在問什麼,原因?理由?作用?還是價值?當然,大部分情況是提問者也不清楚,所以纔會使用如此寬泛的概念提問。在工作中,意義這個問題不常出現,取而代之的問題是“做某一件事情的價值是什麼?”,如果提問者在內心把“價值”等同於“意義”(上文提及的意義說,很多人確實是這種循環認知而不自知的),那麼問題的本質沒變,這也是價值追問這個職場PUA的厲害之處。

所以爲了保險起見,你必須同時準備這些答案:

  1. 原因:xx爲什麼存在?(原因)
  2. 理由:(我)爲什麼(說)xx存在?(理由)
  3. 作用:xx能對人或事產生哪些積極影響?
  4. 價值:xx具備哪些(對人)有用的特點,“有用”的程度如何?

這裏面最難回答的,其實不是“價值”,而是“原因”,很多原因其實是不可知的。比如世界爲什麼存在,你可以有很多“理由”,你看到了山川河流、日月星辰,但是,是什麼觸發它存在呢?宇宙大爆炸嗎。它是否是因爲某人的意志、目的設計出來的呢,有終極使命嗎?嚴格來說,不能說有,也不能說沒有,只能說站在我們的維度上,是不可知的。

正如維特根斯坦在《邏輯哲學論》中所說“世界是怎麼樣的,並不神祕,而世界存在着纔是神祕的”。爲了顯得很高級,他必須再昇華一下,使用更抽象的概念,因此就有了下一句名言“世界存在的意義,在世界之外”。這裏的意義,更多指“原因”。

把“意義”拆解沒了之後,是否感覺清爽多了?有些問題其實不需要真的解決,或者說,解決它的方法,就是對問題本身進行消解。

好,下面進入正題,開始重點看下“價值”。簡而言之

客觀屬性+主觀需要 = 價值

那麼通過替換變量,可以得出這麼幾種情況:

  1. 某物的價值 = 某物的屬性,滿足了人的需要。
  2. 他人的價值 = 他人的屬性,滿足了其他人和你的需要。
  3. 你的價值 = 你的屬性,滿足了其他人的需要。
  4. 你的價值 = 你的屬性,滿足了你自己的需要。
    (PS:屬性指具有的特點、功能,或者是人的活動)

人很特殊,即是價值的創造者(提供某些的創造價值的屬性),又是價值的享受者(被別人提供的屬性滿足)。

那麼如何衡量或評價xx的價值呢?有兩個角度:

  1. 從社會的角度看,xx的屬性滿足了多少人的需要,這個就是社會價值,比如袁隆平研發了雜交水稻,普遍改善了幾十億人的生活,那麼他的社會價值就很大。
  2. 從你的角度看,xx的屬性滿足了你的需要,那麼xx對你價值很大。當然,這裏有一個後門,就是如果你自己的屬性僅滿足了你自己的需要,但是沒有滿足其他任何人的需要,那麼你至少對你自己是有價值的,這也是一種價值。

2. 明確目標:找到意義的意義是什麼?

分析到這裏,相信很多奇怪的、曾經不容易想明白的問題,都可以用人話翻譯了。比如

“你的人生意義是什麼?”

翻譯成人話就是:

  1. 你爲什麼存在?(原因)
  2. 你對哪些人或哪些事產生哪些積極影響?(作用)
  3. 你的哪些屬性滿足了多少人的需求?(社會價值)
  4. 你的哪些屬性滿足自己的需求?(個人價值)

雖然感覺low了一些,但是很實在。

那你爲什麼必須回答這幾個問題呢?

問題1,回不回答,對你實際沒什麼影響。
問題2、問題3呢,沒人問你的話,你似乎也不必急着回答。
問題4纔是對你自己影響最大的,如果你無法回答問題4,相當於你否定了自己對自己的價值,那麼症狀一定是那種午夜夢迴的“空虛”,也就是世俗人所謂的自我價值感、意義感缺失。

所以,接下來,唯一真正的問題只有一個,注意,只有一個:

你自己的需要,到底是什麼?

如果你知道自己需要什麼,那麼你只要讓自己的屬性能滿足它就好了,這樣,你當然會認可自己,認爲你的屬性是有價值、有“意義的”。

說起來,你用這套拆解後的概念思考,相信你能輕鬆看透很多答案。

一些思想政治課、網上的答案,細看,你會發現講的都是這個道理,比如這一句:

“創造了價值並不就等於擁有了意義。意義是一個人對自身所做的事物的認可,是一個人自己內在的標準。一個人的內心如何去看待這件事情,決定了這件事情的意義的大小。”
翻譯一下就是:
“你的屬性不僅要滿足其他很多人的需要(社會價值),還要滿足你自己的需要,滿足你自己需要的程度,決定了你的“意義感”的大小。”

還有著名存在主義哲學家加繆的答案,他說,真正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就是“你爲什麼不去死”,你可以通過回答這個問題,找到自己人生的意義。比如,你的答案是,我喜歡看各種不同的風景,還有很多沒去過的地方要去看看,那麼這個就是你當下的“人生意義”。你仔細看這個答案,是不是就在試圖回答這個“你自己的需要,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嗎?

當然,也有更不靠譜的,比如很多人希望知道,人生是否存在一個“終極意義”。其實你可以“笨”想這個問題。首先,如果有,爲什麼沒人告訴你呢。其次,假設有,而且有人告訴了你,你有某種活着的目標、使命,而且所有人都要遵循這個終極目標,那這個答案似乎也沒什麼價值了。這種問題是怎麼來的呢,回到我們的概念體系,這個問題其實是在問“原因”,在問“你存在的原因是什麼?”,可能爲了某種使命存在,也可能只是因爲某種偶然性存在,管他呢,因爲無論何種答案,對於生活在現代的,被“祛魅”了的你來說,真的,並不重要,我後面會再講到這一點。

最後,你也許還很奇怪,我要什麼,我自己還不清楚嗎?問題三的最後其實已經回答這個問題了,如何你還沒讀到,這裏再講下原因。

確實,絕大多數人都會覺得,當然是我自己最理解自己、最懂得自己,尤其是已經找到真實自己的人。這種認爲自己對自己具有絕對解釋權的觀點,是一個哲學觀點,叫做“唯我論”。

但是以查爾斯·泰勒爲首的很多現代思想家並不認同這個觀點。

他認爲,“唯我論”觀點存在一個盲區,就是把“忠實於自己”等同於,我對自己的認知和解釋絕對正確。這樣一來,你就會誤以爲,只要關注自己的內心,就能創造出生活的價值和意義。其實,我們的道德和價值標準,並不是在孤立的內心中憑空產生的,如果你不斷追問你爲什麼會喜歡,你會發現,所謂“自我賦予”的價值和意義,實際上仍然是有淵源和來路的,是由許多經歷和故事造就的。實際上,一件事情是否重要、是否有意義,需要依據一個背景框架來衡量,你只能依據這個框架來“選用”和“改造”形成自己的價值觀。所以,你如果想獲得真正的價值感,無法憑藉孤立的內心來實現,人無法脫離社會談自我,而是需要把自己和一個更開闊的世界聯繫在一起,探尋我的這些需要,到底是怎麼來的?我爲什麼需要?當你找到了答案,你纔會有一種堅定,會感受到從靈魂深處迸發的生命力。

3. 找到差距:找不到價值追求?現代人的精神困境

“你自己的需要,到底是什麼?”

爲什麼這個問題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呢,其實,本來是有答案的,答案的失效也不過是近200年發生的事情。

爲了方便理解,我先給你講一個故事。

你在紙上畫了一個小人,小人忽然活了起來而且有思想。你告訴他,我創造你就是爲了看你好好表演,贏得紙外的我們的掌聲。這時候,小人不驕不躁,好好打磨技藝,進行各種表演,也能獲得成就感、滿足感。忽然有一天,你不見了,觀衆也沒了,小人一開始不知所措,後來慢慢找到一些事做,逐步建立起一種叫文明的環境,可以自己定義價值,創造價值,享受價值,這樣,又可以自娛自樂的快樂玩耍了。而這些,都和創造他的我,毫無關係。

這是一個隱喻,講的是人類思想上面臨過的一個巨大變化,俗稱“古今之變”。

古代人相信有一個外在於人的自然秩序,這個秩序給了人存在的“原因”,比如“好好過完一生,完成使命,最終可以到天堂、輪迴或者彼岸世界等,比如“光宗耀祖、光耀門楣”,因此,人們都有比較統一的價值衡量標準。後來,在一系列社會事件的演化中,包括宗教改革、科學革命、啓蒙運動、工業革命等等,人的理性崛起了,同時,人也被“祛魅”了,原來被認爲正當、有效的規則和秩序,看起來不那麼牢靠了,大部分人也不再相信有什麼上天註定的使命,而是相信意義是由人所賦予的。所以,找到自己認可的價值,弄清楚你自己的需要到底是什麼,才變成了問題。

東西方的哲學家、思想家們,也開始給人們各種答案。

先看西方。

從本體論、認識論、不可知論到黑格爾的客觀唯心主義,至少還是理性主義哲學,是構建性的,尚認可永恆的存在之物是一種“絕對精神”。

後來,和黑格爾同時代的叔本華開創了非理性哲學,構建了唯意志論,他的理論十分悲觀,也是虛無主義的典型代表,但是並未被世人接納。他認爲,人受慾望和意志的控制,當慾望滿足不了時,人就會痛苦,舊的慾望滿足了,新的慾望隨之而來,於是又產生新的的痛苦。總之,人生就是痛苦。

直到,1864年,尼采在一家小書店的角落裏閱讀了叔本華的《作爲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驚爲天人,深受啓發,再此基礎上發展了權力意志和超人學說,這是一種對一切傳統道德、規則、理性的徹底批判和解構,然後他站在一片廢墟上建立了自己的學說——積極虛無主義。

就西方思想史而言,尼采前和尼采後,是兩個時代,黑格爾是近代哲學的最高峯,而尼采就是那個看山不是山的人,尼采的出現,意味着近代哲學終結,現代哲學登場,後現代開始萌芽。所以,這裏還是簡單分享一下尼采的學說。

尼采認爲,所有的西方思想有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它假設世界存在一種目的和一種高維度的統一性,它是不言自明的,不管他是理念世界、還是上帝、還是絕對精神,無論它是什麼,它都試圖給你一套確定的“價值體系”,你可以坦然的拿着它評價一切,肉體是低賤的,精神是高貴的,慾望是低賤的,理想是高貴的,混亂是低賤的,秩序是高貴的,到底是誰規定的?你在生活中指着一個對象,推崇或是鄙夷它,你憑什麼?你憑什麼認爲這個事實對應某種價值?誰給你的尺度?父母,老師還是公司領導?那又是誰給他們的呢?

尼采說,一切都來自於人類與生俱來的權力意志,這種意志是一切文明的源頭,只不過在文明展開的過程中,它讓位給了理性,用尼采的話說就是太陽神戰勝了酒神,理想戰勝情感,秩序戰勝了混沌,這種秩序最終馴化了所有人。大多數人的生活是被給予被規定的,你都認爲整個過程和選擇都是理性的,因爲所有人都是這麼幹的。可每個人心裏都有一個尼采,時不時會心生疑竇,間歇性懷疑人生。

所以尼采說“上帝已死,一切價值都要被重估”,希望人們拋棄被規定的東西,創造屬於自己的價值、意義。重新拿起“權力意志”來掌控自己的命運的人,就是超人。所以尼采有一種睥睨衆生的氣質,他說:“人民只是自然的一趟迂迴繞道,目的是尋找六七位偉大的人物”。

再之後,嘗試回答這類問題的學說,差不多大同小異。

比如存在主義,薩特。他說,物是“自在”的存在,被人定義,目的明確,但是不自由,比如一個水杯,就是爲了倒水而存在,不會有人質疑它的價值。而人是“自爲”的存在,本質就是自由的,自己定義,自己成爲,無論做出什麼選擇,你都得自己承擔責任,當然,不做選擇也是一種選擇。

再比如文學很好的加繆,他著名的《西西弗神話》也是在講類似的故事。西西弗斯因爲觸怒了衆神,衆神懲罰他,讓他推着一塊大石頭到山頂,石頭再滾下來,再推到山頂,循環往復。神認爲這種徒勞、無意義的勞動是對他最大的懲罰。而加繆說,西西弗斯是一個悲劇的英雄,因爲他意識到了這種荒謬,但是他沒有放棄,而是滿懷激情的推石頭,在這種勞動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和意義。

好了,看過西方大神的思考,似乎講的都是你知道的,世界的存在沒有原因,你的存在也沒有意義,或者說,即使有你也無法認知到。所以,你得自己找意義自娛自樂就好,加油。想想那個小人的故事,對,你就是那個小人,你就是西西弗斯。

再看東方,會不會好一些呢?這裏要重點提一下世界思想史上最華麗的學說,“佛學”。你不是問“你自己的需要到底是什麼?”,好,佛陀幫你把這個問題做一個徹底的消解,讓它沒有不就行了嗎。怎麼消解呢,就是把“你”給消除掉,如果“你”根本不存在,是俄羅斯套娃,是無數元素短暫的集合體,是假,是空,那你的需要還有什麼用。當然,你只是知道還沒用,別人的一句評價可能是給你打回原形了,你得修煉“四聖諦”——苦集滅道。首先是苦諦,瞭解一切皆苦的“第一性原理”,即使你當下享受到了很大的快樂,也不過是爲以後失去的巨大痛苦埋下伏筆而已。其次是集諦,給你苦的原因,對,就是慾望,是貪嗔癡。滅諦呢,則是教你如何消滅原因,結業煩惱,永無生死患累。最後,道諦,道謂修戒定慧通向涅盤之道,就是道理講完了,教你趕緊修煉,要實踐,要知行合一。

看到這裏,相信你基本瞭解了現代人的精神空虛、喪失價值感的原因、影響和一些大神的攻略了,不知道你是什麼感覺,我的感覺就是,不夠解渴,不夠好玩,離我想要的答案相差甚遠。

其實,這些純粹的思想遊戲,都有一個致命的問題,就是它們都是理性的,無論你再怎麼批判理性,批判理性本身的語言文字也是理性的,自己的學說不就也成了被批判的對象了嗎?當你到了這個”看山不是山”的階段,是很容易陷入虛無的,而我要告訴你,這些理論也許是“理性”的盡頭,但不是你的盡頭,很多答案其實有的,只不過在你的經驗之內卻又在理性之外,所以無法用語言觸達,但是它們是存在的。下面會慢慢試着把你拉回到真實世界來。

未完待續…

二. 設計目標(未完待續)

  1. 思想有用嗎?精神和物質誰在推動歷史發展

  2. 世界觀決定價值觀

  3. 哈貝馬斯的洞見:三個世界和2個維度

  4. 認識系統世界:“三幻神”經濟學、政治經濟學、社會學

  5. 認識生活世界:交往理性

  6. 找到目標:在意義之網中找尋自己的需要

三. 找到方案(未完待續)

1.認清真相

2.找到自我

3.走進世界

四. 總結(未完待續)

單虓晗,寫於20210401

相關

《四個人生問題(序)》
《四個人生問題(一):如何升級認知》
《四個人生問題(二):如何解決外部世界的問題》
《四個人生問題(三):如何解決內心世界的問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