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院覺性智慧(下)—一個源頭

1.覺是什麼樣的?No mind

1.1 開篇引言

我們之前用兩個元邏輯,證明出覺性是一,覺性意識存在,而且它是一個一元性的源頭,是唯一的一個源頭,它是存在的。思我下邊的第一性原理是二元性思維,如果我們能把它基點下移,下移到一元性意識,就會發現真正的那個你,就是本我或者覺我的存在了,這是我們大家特別熟悉的破界創新。

如果能夠打破二元性思維到一元性意識,你會立刻找到你是誰,如果你不能到一元性意識,想用二元性意識找到你是誰,是做不到的事情,正是因爲二元性意識把你禁錮在這兒,我們稱之爲形而上學禁閉,它纔是問題的原因,而不是問題的解決方式。

1.2 覺是怎麼存在的呢?沒有內容意識狀態

1.2.1 不可說

如果覺性智慧存在,並且跟覺性智慧同等的那個我,是存在的,它是一元性的體悟性的知識,是不可說,一說就錯的那個東西,所以你問老師,老師說我不能告訴你,你自己去悟,有的人悟一輩子也不知道你悟的對還是不對,因爲不可說。

1.2.2 一元性,沒有思想

畢竟我們是在一個理性的時代,接下來我嘗試用邏輯來推它是個什麼樣的狀態,這個難度是極大的。

首先我們來看覺的內容是什麼。覺性是一元性思維,覺性的第一特徵就是沒有二元對立,覺性裏沒有客體,沒有客體的話就沒有對象,如果沒有對象必然覺性裏面沒有思想,所以覺性的一大特徵就是No mind。

覺性裏沒有思想,假如你要產生思想,你是你對另外一個物做了一個投射纔會產生思想。比如當我說翻頁筆這個概念的時候,用這個概念指向黑糊糊的那個東西吧,因爲有黑糊糊那個東西,所以纔有翻頁筆這個思想,這是個概念的存在。

在整個一元性意識裏面,渾然一體,它是沒有客體,沒有對象的,沒有對象當然就產生不了思想,這件事情就是完全不可理解的,但是邏輯推理就能推出來。

1.2.3 沒有內容,只有思維的意識狀

覺性智慧它是一種純粹的意識形式,它是意識的狀態,卻沒有內容,這件事太奇怪了,我們的思維裏面一定有something才叫思維,思維的對象叫something,但覺性智慧居然是沒有內容,只有思維的意識狀態。

《心經》裏面,說無這個無那個,全都是無,一堆的無,什麼都沒有,沒有content,沒有意識內容,這件事情太令人難以理解。

1.2.4 二元思維無法理解

我再次回到柏拉圖理念世界的理念上來講,理念不是二元性的思想內容,不是我們口語說的對某一個物產生的思想性的理念,它是個純粹的意識形式,不是意識內容。理念也是不可說的那個東西。

在理性國裏,有人問蘇格拉底: 你能不能告訴我善是什麼。此處的善指的是柏拉圖的理念世界裏面最高的那個理念叫善。蘇格拉底說,我不能告訴你善是什麼,但是我可以告訴你善的兒子是什麼。就是二元思維裏善的這個概念,是倫理裏這個概念,但是善本身是在理念世界裏面是一元性的意識,是不可說的,這件事情非常有趣。

1.3 覺是一種澄明的狀態

本體世界裏面沒有思想,沒有思想是否就沒有辦法表達本體?

錯了,沒有思想卻更加接近本體,現實世界裏有思想,卻沒有絕對真理,而理念世界裏沒有思想,卻有絕對真理。

舉個例子,本體世界的絕對真理不是思想,是一種意識狀態,柏拉圖把它舉例成太陽,思想是太陽散發出來的光。現象世界的所有理想、思想,全都是對這個世界的描述,是指向真理的,它本身永遠不會是真理。而理念世界那個沒有內容的意識狀態卻是太陽本身,它是太陽本身這樣的一個狀態。

這是非常難以理解的,你什麼都知道,但是裏面一絲雜念都沒有,一個印象、圖片都沒有,只是純粹的乾乾淨淨的一個意識場,那樣一個狀態,我稱之爲澄明的狀態,你什麼都知道,但是你又什麼都不知道的那個狀態。

2.覺與我的關係是什麼?

我想你會有疑問,沒有思想,沒有內容,你怎麼能認識我,怎麼去認識世界?

2.1 冥想是對覺性的模擬

2.2 我和覺不能是兩個,只能是一個

第二個問題,我和覺的關係是什麼?在二元性思維裏面,我和思是兩回事兒,但在一元性思維裏面,我不能是覺的對象,如果我是覺的對象就是二元對立了,覺也不能是我的對象,那又是二元對立了。

如果覺和我不能互爲對象,那覺怎麼來認識我?覺必須成爲覺自己。

2.2.1 我只能成爲覺

不是認識你自己,而是成爲我自己,叫做Being myself,你能夠認識的那個你自己,都是關於你的信息,至於你本身覺性意識的那個你,你只能成爲它,而不能把它作爲對象去認識它。

2.2.2 我們太專注於自己的信息

我們太多人習慣於去做各種各樣的測試,去找我是誰的信息,你測試了這麼厚的一些材料,別說那個材料一千頁,就算一萬頁,它都是關於你的消息,而不是你,它都是指向你的手指頭,而不是你。

真正的覺性的那個你,不能認識,因爲它不能作爲課題,你只能成爲你自己。

2.2.3 認識自己是第一問題

我稍微岔開講一下,古希臘時期有個德爾菲神廟,德爾菲神廟裏面有祭司,你可以問他各種各樣的問題, 那個神廟入門的地方有一個牌子,寫的就叫“認識你自己”。這個話題爲什麼會擺在神廟的門口,言外之意是,這個問題是人類第一大問題,如果你知道了這個問題,你跟祭司的所有問題都可以不問了,可惜人們都把那牌子繞過去了。

2.2.4 我們太專注於自己的信息

所謂認識我自己,根本不是認識關於我自己的信息,而是要找到我是誰,我的源頭是誰,非常奇怪,這個問題之所以解不出來,是因爲你的源頭不能作爲認識的對象,你只能成爲你的源頭,你才能認識你自己,成爲你自己叫Being,你再想一下Being這個詞有多麼神奇,我只能Being myself,而不能knowing myself,凡是你所能找到關於你自己的所有事情都不是你,他們都是關於你的內容,他們不是你的本質,你的名字,你的血型,你的性格特徵,你的各種各樣測試,都不是你,只有通過成爲我自己才能認識我自己。

2.2.5 我們理解不了,但是覺是主客一體

覺通過成爲我自己來認識我自己是一元性的了,邏輯上也是這樣子,但是我們理解不了,我們只能去認識,我們很難了解主客一體成爲什麼樣的一個狀態。

《意識光譜》裏面有幾段話讀給你聽:

“能切之刀,切不了自己。能看之眼,看不到自身。所感知者無法去感知”,我們無法感知自己,因爲想象我們看到並認識到了自我,而沒有意識到無論我們看到什麼或者怎樣認識自我,那都是所感知客體的綜合體,不可能是我們的自我。要知道,自己根本沒有客觀的品質,與之有關的一切也都沒有客觀性,自己沒有一絲一毫的客觀性。

那個我是個絕對主體性,它是能知,不是所知;觀者,即你體內能認知的那個,實際上是與所觀之物不可分的,它即是所觀,因爲知者通過成爲某物而看到了它。在觀者與對象之間,在主體與客體之間,沒有間隔,沒有距離,沒有空間!

如果你能聽懂,我覺得你太了不起了,反正我聽不懂,那個狀態是我們二元性意識很難掌握的一個狀態,但是邏輯上,在一元性意識上只能是這個邏輯。

2.2 我就是我的覺性意識,無我

2.2.1 我就是我的覺性意識,無我

覺也存在,我也存在,有兩個存在,我和覺又不能二元分離,所以我和覺的關係是 “我就是我的覺性意識”。按照人類思維無法理解,但是從邏輯上,你推出來“我就是我的覺性意識”,這件事情太可怕了,我就是我的覺性意識。但推到源頭,居然得到一個結論是“我就是我的覺性意識”,這樣它纔沒有二元對立,我和我的覺是一回事兒,我就是覺性意識,覺性意識就是我,這件事情太奇怪了。

這裏有了兩個概念,其實已經同義反復了,根據奧卡姆剃刀原則,這兩個概念是互相定義的,因此可以取掉一個詞我,我們一直講無我,突然在這裏發現,我成了一個多餘的概念了。

在我們人類張嘴說話的時候,第一重要的概念就是我,可是當我們找到我的時候,突然發現所謂的那個我,是個多餘的概念,我其實就是主體性的意思,非常嚇人,此處證明沒有一個獨立的我存在,有一個獨立的存在是覺。

2.2.2 覺是獨立存在的實體

2.2.2.1 無我

它既是一種思維方式,同時又代表主體性,把那個我給去掉了,我終於變成了一個多餘的概念,這件事太奇怪了,我一直在追溯我是誰,追到源頭的時候,突然發現我這個概念沒意義了,用“覺”這個概念就可以,覺本身既是認識世界的方式,同時它就是主體。突然發現,推出一個很奇怪的概念,所謂的那個小我,最終被去掉了,最終是無我。

理解一下佛學裏面,一直要求你有的兩個東西,一個是No mind,沒有思維,第二個就是無我。你就明白它爲什麼說無思,無念,無我了,因爲那個覺的確是無我的,我就是一個多餘的概念,只剩下那種覺性意識本身,它就是我。

2.2.2.2 靈魂

它既是一種意識層次,同時又是主體性,它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永恆存在。 如果你問我是不是事先就這麼同意,我不是。但是我是一步步推出來的,我也不知道它是什麼東西,但就推到這裏面來了,覺就是這樣一個東西,非常可怕。

3.覺與在的關係是什麼?

3.1 二元性的知和在

看覺和在的關係,我們知道哲學裏面知和在的關係是千古未解之難題,所以康德說叫不可知論。知和在的問題在二元性思維裏是什麼樣的?知和在是二元對立的,知就是我主體的認知,在就是世界的存在,是二元性的,主觀和客觀,主體和客體。

3.2 一元性的知和在

3.2.1 成爲在

回到一元性意識裏,覺是一元性意識,它沒有對象,沒有內容,它如何去認識在?和之前推理一樣,它不能把在作爲對象,那如何能夠認識在?

如果說覺成爲我,還能夠理解,覺和我好像是有關係的,但我認識客觀世界的時候,逼着你也得成爲在,所以不是去認識這個世界,而是通過成爲這個世界,纔來認識這個世界,你必須完整的體驗這個世界,然後纔來認識這個世界,這就實現了知和在的一體性,又成爲一次Being。所以我們再去和經典對應一下,發現說的也是一樣的。

《意識光譜》裏講:

覺者,即你體內能知的那個,實際上是與所知之物是不可分的,它即是所知。覺着不是在外面思考關於“在”的信息,而是成爲“在”去完整的體驗“在”。

這就是我們純邏輯推導出一個完全不同的意識認知方式,我們一直說我們用二元思維,只是給這個世界拍了個相片,只有一元性意識才能直接認識這個世界,一元性意識有個特徵叫非對立覺知,沒有二元對立,非客體決知,沒有客體,絕對主觀性,我就是絕對主觀性的。

這件事就逼着你必須成爲客體,才能認識客體了,這太奇怪也太美妙了,這時候你才知道,人之所以爲人,原來有這麼多美妙的東西,我們以爲我們原來思維方式已經美不勝收了,確有更美妙的東西在等待着我們去探索,而我們卻不知道。

3.2.2 萬物一體

再讀一段《意識光譜》裏面的話,它的話特別難懂,但是它講的話和我講的話是一樣的:

“非對立覺知的真正的自我,即絕對主觀性,是與其所知道的宇宙是一體的。我們無法看到心靈或絕對主觀性。這就像知者,無法被知道;觀者,無法被觀察。真正的、絕對的主觀性即是你現在覺知的所有事物。但當你認識到這一點時,你的認同感必須同樣也轉向你所覺知的所有事物。”

主體和客體是一回事,我們一直說打破二元對立,很有可能本來覺性意識和客體就是一元性的,而我們二元性思維是對這個世界的簡化和扭曲,但是我們太習慣於二元性思維了,我們以爲世界就是分開的,獨立的,對立的。

當那一刻發生的時候,你將不再感覺自己割裂於你所觀察的事物,主體和客體的二元對立消失了,消失到一個所謂的絕對主觀性當中,其實主體和客體都沒消失,消失的是它們中間的那個鴻溝,那個空間消失了,我和你成爲你來認識你。

在這個體系裏面,沒有空間,所以我和你是一體的;沒有時間,所以無生、無死的那個狀態。

覺和在合一,主客合一,萬物一體,這絕對超過了我們正常思維所能理解的範疇。

3.2.3 只是你的認識達不到而已,求存不求真

我相信如果你現在腦子還清醒的話,一定會說教授瘋了,只有瘋子纔會說這樣的話,這不是我們正常思維說出來的話,我們非常難以理解,但是如果你相信邏輯的話,我今天所推出所有一切都是邏輯推導的結果,如果邏輯上正確,事實上就一定成立,之所以那個很高境界的意識狀態你不知道,是你沒有達到那個境界而已。

現在回到開場的問題,如果本體世界存在,爲什麼我們看不到,我們的思維、感觀就是給本體世界拍了個相片,覺性是直接體驗世界,直接跟世界合一,所以真正能夠認識到本體世界的那個思維方式,是你的覺性意識。

現象世界和本體世界原本是同一個存在,所謂現象世界,就是我們的感觀和思維給本體世界的拍照而已,它只是本體世界的一個面相。

你說爲什麼不能直接認識本體,原因很簡單,求存不求真,節省能量,這個方式是最節省能量的方式。

3.2.4 如何認識源頭?意識進化

這是一個偉大的造物主的設計,認識它的方法就叫意識進化,今天此時此刻,我們最重要的意識進化,就是從二元的思維進化到一元的覺性意識,非常的難,難到我用躍遷這個詞,非常難以躍遷。如果今天意識不進化,我們只是在二元性的思維裏面往前去走,我們即將把自己給毀滅掉,所以不得不進化到比思維更高的境界,我們纔有可能把自己挽救回來。

3.3 總結

我希望我把兩個世界的關係,兩種意識狀態的關係我解釋清楚,我重新畫一下。所謂現象世界就是我們二元性意識所看到的那個世界的某一個面相,兩個世界原本就是一個世界,只是人類的二元性思維只能看到本體世界某一個很小的面相而已。

如果你問我這個現象世界是本體的世界的多少分之一,我猜大概爲億分之一,我舉個例子,我們人類能夠看到的可見光是全部光頻段的十萬分之一,其實事實上我們看到的所有信息,腦子處理過的信息,只有萬分之一。

因此實際上我們認識的世界也就是億分之一,我一點都不誇張,在這個體系裏,現象世界根本不虛無,現象世界就是本體世界,它是真實存在的,只是你看到的那一部分而已,雖然你扭曲它,但是它是存在的.

在這個情況之下,你不需要去另外一個世界去追尋意義,你在此世就是你最終的那個世界,我認爲這個解釋非常的有趣,是很踏實的解釋方式。

4.理念世界與覺性意識的關係

我們講了柏拉圖的理念世界,也講了喬達摩的覺性智慧,他們兩個之間是什麼關係?我此前所做的,可以說都是準備工作,現在到了一個收官的時候到了。

4.1 回顧一二節課的內容

我們人類有兩大難題,認識世界,世界的源頭,認識自己,我的源頭。認識世界的那個學問叫本體論,認識自己那個學問叫認識論,認識世界的本體論到今天爲止是原子論和理念論,認識論裏面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是最受人接受的。

我們也說,人類認知到的悖論,在認識世界裏面遇到兩大難關,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和哥德爾的不完備性定理對第一道題判了死刑,形而上學禁閉和二元性枷鎖對第二道題判了死刑,這是到今天爲止人類的思維狀況。所以康德宣佈,物自體不可知。這個世界有沒有源頭我不知道,就算有源頭,我也認識不了,人類在這個問題投降了。

我們努力來回答這兩大世界級問題,嘗試建立新的本體論和認識論猜想,到現在爲止我們由三個元邏輯,推出兩個公理,第一個公理是本體論猜想,這個宇宙背後有一個本體的世界存在,而且它是最後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源頭性存在,稱爲存在是一。

第二個認識自己,我們提出一個認識論猜想,公理二,有一個思維的意識的源頭,是唯一的源頭,那種存在的方式,我稱爲覺性是一,到現在爲止我們推出兩個公理出來。

4.2 覺與理念世界的關係?

我們有兩個源頭,兩個存在,一個是世界的源頭,一個是我的源頭,我證明它都存在,都是一元性的存在,那這兩個存在的關係是什麼?這就是人類第三大問題: 我和世界的關係是什麼。

4.2.1 三種可能性

我和世界的關係,膚淺的關係是小我和現象世界的關係,真正的關係是本我和本體的關係,我們在追問和本體的關係,我的源頭和宇宙的源頭是什麼關係,從邏輯上推會有什麼可能性?

可能性一,他倆應該是兩個存在。如果是兩個存在,很顯然違反了公理一,一元性,不成立。

我的存在,如此渺小,它是整個存在的一部分,這是合理的推測,可能性二,個體的本體存在,個體的源頭存在,是宇宙的那個源頭的一部分。但是如果我是它的一部分,就存在着部分和整體的二元對立,因此也不成立。

如果就算我是整體存在的億分之一,這也有問題,就存在着億分之一和億分之另外一部分的二元性,因爲我們說最終那個大同世界是一元性的存在,我們把一元性作爲一個一體性,一元性作爲一個至高法則,我把它證明出來了。

如果兩個存在不是兩個獨立的存在,也不是部分和整體的存在,只剩下一個可能性,就是我個體的源頭存在和宇宙的源頭存在是一個存在。

4.2.2 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

宇宙的本體就是我的覺性智慧,宇宙的源頭,就是我的覺性意識,這件事太可怕了。宇宙的源頭就是我的源頭,我的源頭是一種覺性意識,這個覺性意識既是某種精神性,又是某種實體性的一種存在,這句話太嚇人了,一個源頭。宇宙的源頭和我的源頭是一個源頭,它居然既是實體,又是意識,意識和實體又合一了。是一種實體性的意識,既是宇宙的源頭,又是我的源頭。

你回頭看陸九淵講的“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居然不是形容詞,而是真的,跟我們剛纔表述的是一個意思。這是我們無論如何理解不了,也接受不了一件事。宇宙如此之宏大,地上每一粒沙子,天上有一顆太陽,而宇宙的那個本體,又比這個宇宙大上無數倍,如此之宏大,而我如此之渺小呀,宇宙塵埃裏的塵埃,居然塵埃就是無限。

4.2.3 背後的機制:分形

我們不能這麼隨便的給它放過去,需要一個機制來幫我們解釋一個無限小的我,和一個無限大的宇宙,這裏有一個利器,就是分形機制

一葉一菩提,一花一世界,居然不是形容詞,任何一個微小的個體,微小到無限小之處,進去就是整個宇宙,居然不是形容詞,從一個我,這麼微小的我來切入進去,就是整個宇宙。

我們在限有的時間和空間的框架裏,無法接受這句話,但是你要知道,在本體裏沒有時間,沒有空間,而且我的覺性和宇宙本體是絕對分形。

我們過去講的分形是在一個整體裏,任何一點進去之後又一個整體,但那個整體似乎是整個整體裏面的一部分,可在這裏不是這個概念,是絕對分形,是整體的一個點,我進去之後,確實還是那個整體,所以我稱它爲絕對分形。

4.2.4 引用《書》

無限小等於無限大之處就是本體所在的地方,或者換句話說,在本體世界裏無限小就等於無限大。讓我再次引用一下,我看到那本《書》:

“因此我告訴你: 對你來說,這個宇宙好像再外面。它不是。事實上它在你的裏面。你們每一位都包含着全部,你們可以被永無止境的“放大”。深入進去看,每一部分都和其他部分聯結在一起。全部宇宙都在我的裏面。”

這是分形,全部宇宙都在你的裏面,不在你的外面。我們經常講一句話叫小宇宙,沒想到小宇宙居然是真的。

當我們追溯兩個問題,一個是認識世界,同樣認識我,但突然發現歷史上這兩個問題解決不了是因爲中間有一個最大的二元對立,把這兩個問題認爲是兩個問題,實際上今天你會看到它不是兩個問題,而是一個問題,世界的本體和我的本我居然是一個源頭。

4.2.5 空覺不二

當我們推出這個結論,再去看喬達摩的著作,喬達摩早就說過,空覺不二,喬達摩用空表示宇宙的本體,用覺來代表我的本體,空覺不二。

宇宙的本體不在你的外面,在你的裏面, 這個解題思路是,把本體論和認識論合一,當你把它合在一起的時候你纔有可能把這個題解出來。

柏拉圖的理念世界和喬達摩的覺性智慧合一,理念世界就是覺性智慧,覺性智慧就是理念世界。

4.3 混沌的目標,X

4.3.1 尋求元智慧

柏拉圖的偉大之處是他認爲可以用純邏輯的方式來認知真理,我們稱之爲以理明道,而喬達摩的偉大之處是他找到一種直接體悟的方式,我們稱之爲以禪悟道。

今天我們需要把兩種方式合起來,我們的目標是把柏拉圖的本體和喬達摩的覺性合二爲一,這個合二爲一的新東西,不是本體,也不是覺性,而是本體和覺性共同的源頭,宇宙的本體和我的覺性是共同的源頭的兩個面相而已。

你現在知道我們現在想的問題是多大的一個問題,我不知道它叫什麼,暫名之曰“X”。X不是今天西方狹義哲學的本體論,也不是東方智慧背後的那個覺性意識,而是把他們再往下壓一層的那個東西叫做X。換句話說,我們今天想做的工作,不是回到軸型期,把柏拉圖的東西拿過來作爲我們的源頭,或者把喬達摩的東西拿過來作我們的源頭,我們有一個前所未有的企圖心,你可以說是妄想,或者野心,或者妄念,把柏拉圖和喬達摩的東西,再往下挖一下,如果你認爲他兩個人已經是根智慧了,我們可以叫元智慧,是根智慧的根智慧的那個東西。

如果你問它是什麼,到今天爲止我不知道,我只能稱它爲X,但它一定是存在的,宇宙的那個實體性的本體,和我的那個覺性意識,居然是它的兩個面相。

4.3.2 如何找到X?

如果你能找到這個X,那非常幸福。當然如果剛纔說講,這個X不能認識,只能成爲它,所有關於X的信息,都不是X,此處又往下打深了一個層次,是智慧和修行的合一。

《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裏面有這樣一句話:

“如果有人能提出一個突破東西方哲學的理論,同時還能結合宗教的神祕主義和科學的實證主義,那就具有歷史性的重要意義了,這樣的理論會把這所大學推到前所未有的地位。”

我恢復混沌學園,而不再叫創業營,也就是說我們有一個野心,你也可以稱呼爲雄心,我們希望尋找那個X,這個X是有史以來最爲寶貴的那個智慧,那個東西叫X。這個源頭是西方狹義哲學本體的源頭,這個源頭是喬達摩所謂的覺性智慧的源頭,這個源頭是老子所謂道世界的源頭,這個源頭是耶穌所謂God的源頭。

4.3.3 如何通往元智慧

如果這個源頭存在,那我如何通往這個源頭。

我會給兩條路,第一條路是禪的路,就是臨在當下,第二條路是藝術的路,是寂靜之美,寂靜和當下都是通往源頭的路,這是我們第二樂章要講的東西。那第三件事情,我有一個源頭,我也知道怎麼通向它了,在我的現實世界裏面我怎麼辦?我就把這個方法論拈一個原型出來,這個原型在我現實世界裏面來體現就好了,在工作上體現爲良質,在我人生裏面體現爲使命,使命就是源頭給我的那封信,沿着使命我可以找到源頭。

4.4 跟源頭連接是世界第一大事情

4.4.1 源頭是一

到此爲止,我們非常大尺度的證明有一個源頭存在,假如有一個源頭存在,和源頭連接是世界第一大重要的事情。

如果你相信源頭是一元論的,那印度教裏講的一,和古希臘人講的一是一樣的,一元論之間產生的差異是在於一的特性,而非一本身。柏拉圖講的是一的這個特性,喬達摩講的一是另外一個特性,但一本身就是那個一,我不知道你的心胸此時此刻有沒有被充沛着,這是極大的一個概念。

一是萬物的源頭,它包含了一切,所以它不可能用任何事物來定義,一旦你用事物來定義它,你就把它給縮小了,所以一所能夠用來描述的只能是隱喻,所有的神話都是隱喻,就是不可說的東西。

你們聽到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信息,但同時也是一個致簡的方法論,你的源頭就是宇宙的源頭連接上了你的源頭,你就連接上了宇宙的源頭,這當然給你一個巨大的確定性,意義是從源頭世界來,任何事物本身是不能產生意義,甚至思想是不能產生意義的,意義是高於思想的,它是流入到思想裏面去的。

如果想在思想層次裏面產生意義,就像我站在這兒,想把自己拽起來是一樣的。我建立一個源頭的世界正是在這兩個層次的結構裏面,意義纔有了安頓之處,意義纔有了來源之處。

4.4.2 生死攸關的大競賽

文藝復興復興了古希臘的哲科思維,引發了科學革命,工業革命和現代文明,但是哲科思維不可克服的結構性缺陷就是第一性原理黑洞,人們只關心這個系統之內的具體的對象,不關心這個系統得以形成的原前提。今天所有問題的產生根源都在這兒,包括我們正在發生的這場瘟疫。

其實有這樣一句話,如果我們思維的掙扎和相應的意識進化不協調,不幸和災難是一定會爆發的,所以我認爲整個人類目前經歷的一場生死攸關的大競賽,人類整體的意識進化是跟奇點臨近這個速度之間的一場賽跑,這個問題跨越國界,跨越宗教,是全人類的問題。

4.4.3 混沌大學的使命

無論是誰,無論哪一個機構,如果你研究這個問題,普及這個問題作爲你的使命,我認爲是功德無量的一件事情,這件事情非常的艱難,我用柏拉圖隱喻來解釋一下。

柏拉圖說,如果你走出洞穴,看到了太陽,這時候你要回到洞穴裏面去,東西方的先哲在這方面講的話都是一樣的,你看大學叫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止於至善。把你固有的明德擦亮了,你要回到人間,親民帶着大家一起走到洞外的至善之地去。

這跟柏拉圖的理想一模一樣,他說假如你到了洞外,不要一個人出去,你要回來,喚醒大家一起出去,在他的理想世界裏面警告大家,如果你回來以後,你告訴每一個人,洞穴裏看到的只是陰影,洞穴是假的,太陽在外面,真理在外面。柏拉圖說,如果你這樣跟衆人說話,衆人會覺得你瘋了,他們不但不相信你,還有可能把你處死。

但是你又不得不做這樣的事情,不是懷着拯救心去救別人,而是自己要成爲那束光,然後把光放出來。追上光,成爲光,然後幫你周圍的人,喚醒他,也追上光,成爲光,如此而已。

這就是混沌大學的最高階的那個使命,我們簡稱爲智慧向善,用智慧鋪就一條通往至善的路。

至善指的是四樓,指的是洞穴之外,而我此處講的智慧,是那種根智慧,是X,是能成爲的那種智慧,才能帶着大家一起走向至善之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