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好好說話》

一個人爲什麼不能好好說話?

多半是因爲他的大腦處在自動駕駛的模式中,用自己最熟悉、最不用動腦子的方式迴應着眼前的人和事。

想想一個人癱在沙發上,下意識地按着遙控器那種很爽、很自在的感覺,你就很難幹掉自動駕駛的選擇了。

改變需要動力,也需要智慧,不學習、不改變的人註定要不斷傷害與被傷害。

如果你說話總是自動駕駛,人云亦云,恐怕將來和機器都沒什麼分別了。

聽話的時候可以心大,說話的時候卻必須要心思縝密。

現代社會的四個特點,決定了說話能力的重要性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1、它是由契約精神維繫的陌生人的集合。決定你是誰的,既非身份關係,也不是外在限定,而是你的表述,每一個人都必須平等地用自己的言說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2、除了極少數走在前沿的科學家和藝術家之外,大多數人所從事的都是標準化工作,這保證了效率最大化,卻也使得脫穎而出顯得越發困難。之所以創業者越來越注重個人魅力和演講的功夫,不是因爲做事不重要,而是因爲在大家能幹的活越來越趨同的時候,說話變得更加重要。

3、在信息氾濫的同時,伴隨着注意力的缺失。網絡讓話語的傳播更快、更廣,卻也讓“會說話”——也就是說話有創意、有趣味——變得更難。“你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不再只是霸道總裁的調侃,而是對會說話者的真實讚美。

4、網絡在使說話收益大增的同時,其放大和固定效應也使說話的風險越來越大。我們不得不說話,不精彩不行。

5、這個時代所要求的“好好說話”的標準:耐思(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的智慧)、“耐撕”(處理觀點交鋒和利益衝突的能力)、“nice”(與人爲善,追求達成共識)。

說話,重要的是語境。掌握語境,說話纔有效果。在什麼時候說什麼話,關鍵是順應當時、當地語境的需求。

每句話,都是權力的遊戲。

話是說給人聽的,說者和聽者會構成某種關係,其中存在誰主動、誰被動、誰需要爭取誰的問題——這就是我們說任何話的時候都必然要身處其中的“權力關係”。你需要影響誰的觀念,誰就掌握着這場語言遊戲裏予奪的權利。

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說錯話”,不過是因爲沒搞清權力的歸屬,錯誤地理解了場景,從一開始就選錯了策略。

說話,是權力的遊戲

演講:權力的形成(吸引、聚焦與引導)

溝通:權力的流動(避免衝撞與協調轉向)

說服:權力在對方(無權的一方要改變有權的一方)

談判:權力在雙方(雙方要合作,才能解決問題)

辯論:權力在他方(雙方無權決定勝負,通常由中立第三方裁決)

演講時,有一個成功的破冰,在三言兩語間拉近與聽衆的距離,先獲得觀衆的心理認可,再來傳達真正重要的信息。我們必須先理解演講是“權力的形成”,重在對聽衆的吸引、聚焦和引導,才能在這個場景裏掌握主動。

溝通時,需要的不但不是刨根問底,反而要像激流中的划艇者那樣,在容易觸礁的地方,不斷協調轉向,避免衝撞。任何一方凌駕於另一方之上,甚至只是暗示出地位的區別,都是溝通的大忌。

說服時,關鍵是要尊重並且利用對方的自主性,使其從自身角度出發,心悅誠服地接受我們所希望其接受的觀點。我們要寫下對方的心理防禦機制,訴諸對方自身的心理需求,讓“我說服了你”變成“你說服了自己”,讓“我的觀念打敗了你的觀念”變成“你的觀念升級了”。這既不是卑躬屈膝,也不是蠱惑人心,而是對說話中真實存在着的權力關係表示尊重。

談判時,當方案各有優劣、誰也說服不了誰時,我們所面臨的場景是談判,而不是溝通,這是一種“權力在雙方”的情況。此時,我們需要的是把各自的目的、訴求、損益擺到檯面上來談,通過討價還價的利益交換,儘快確定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版本。

辯論,是一種“權力在他方”的話語體系。對手其實並不重要,他們只是我們向第三方證明自己正確的一個工具。

好好說話策略流程:傾聽(收集信息)-〉判斷(權力歸屬)-〉思考(應對之策)-〉表達(語言輸出)-〉傾聽

從演講到溝通,從溝通到說服,從說服到談判,從談判到辯論,最後又回到演講,這裏面的相互轉化其實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這是話術的相通性和好好說話的全息性。這是一個環環相扣、息息相關的全息整體。真正的話術高手,是可以把這五個場景,靈活運用在每一場對話裏。


溝通

一、承上啓下的工具性溝通

1、及時有效地傳達信息,爲自己贏得表達時間

如果時間緊迫,或者沒機會多說的時候……

很多人選擇快問快答,長話短說,一口氣把話說完。但是要注意,溝通是雙方的事,不是單方面把事情講完了,任務就結束了。更重要的是,在表達的過程中,聽衆還得能投入,溝通才算成功;否則,說得飛快,只會讓原本能耐心表達的重點變成一股腦的噪聲。

這時,我們需要用“買時間”策略。

比如在面試中,主考官突然說,現在給你一分鐘時間,請你展現下個人魅力。這時你會怎麼做?一分鐘,唱首歌都不夠,怎麼展現個人魅力呢?

可以說:“讓我用一分鐘時間展示魅力,這個挺難的,尤其對於我來說。其實工作的時候,我是一個沒什麼魅力的人,存在感不強;但不知道爲什麼,身邊很多朋友都說跟我相處起來很舒服,一起做事的時候,能讓他們覺得特別開心。也許這也是一種奇怪的魅力吧!所以,可能會有點超時,但是不知道我可以講幾個這方面的例子嗎?”

這幾話話裏包括三層意思:製造意外;引發好奇;迴應主題。

當表達的時間受限時,千萬不要繼續一根筋地按照原本的思路講下去,也不要把話說得連珠炮似的,而要首先考慮爲自己買時間,讓對方有耐心聽,我們纔有可能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思路。

常用句型:

請先給我一分鐘好嗎?保證不耽誤您的時間。

關於這件事,如果您不給我時間解釋,那就是逼着我說謊話了。

這事很複雜,你想知道詳情嗎?

2、迅速真誠地營造關係

(1)破解初次見面的尷尬

老一輩人,往往都是“探尋隱私”的方式來解決,比如問“你結婚了嗎?”“有沒有對象啊?”“孩子多大了啊?”。畢竟在那個年代,彼此打探家庭背景,是一種表露善意的方式。

但在今天這個時代,大家越來越重視個人空間,再找這些話題,會讓人覺得交淺言深,或者被人覺得你別有企圖。

在沒話找話的情況下,最簡單的就是和對方聊聊他的名字。聊名字有兩個好處,和陌生人相遇,一開口永遠是請教姓名;即使再怎麼不瞭解對方的背景或嗜好,但有一點是永遠不變的,那就是每個人總是對他自己最有興趣。

常用句型:

您這名字很少見,別人應該一聽就很難忘吧?老師點名的時候是不是總逃不掉?

您父母應該很有文化,纔會取這樣一個寓意深長的名字。

哈哈,您這個名字,是不是常被人讀錯?

(2)用八卦拉近距離

從大家身邊的事情出發,談及私生活,也就是俗稱的八卦,雖然聽起來容易冒犯人,但卻是真正跟人打開心扉、拉近距離的必選方式。

注意,不要給對方施加壓力。

不問“你有孩子嗎?”而要問,“你喜歡孩子嗎”。因爲“喜不喜歡”是表達態度,聊起來沒壓力,聊着聊着,對方往往就會很自然地變成跟我們分享信息。

所以以後想要問別人“有沒有買房”或“有沒有女朋友”之類的問題時,不妨也調整一下,改成:“你覺得現在這個時候投資房子可行嗎?”或者:“我覺得女生真是麻煩,有時候還不如一個人呢!”

要把問題拋給在場的所有人,而不是特意麪向某個人。比如“我現在根本不想結婚、不想生孩子,可是父母天天催,你們這些還沒結婚的有沒有想過什麼時候結婚啊?你們是怎麼應對父母催婚的?”

聊八卦時,應以不給對方壓力爲原則,做到不索要信息、不炫耀自己、不具體針對,才能既拉近關係,又避免冒犯。

常用句型:

唉,我現在覺得找工作好像還是要找自己有興趣的最重要,你覺得呢?

你喜歡目前的工作嗎?

2、衝突時不要尋求結論與解答

(1)人際衝突預防爲主

人際關係中,有很多看似微小的衝突,由於溝通不良,在日積月累後,可能成爲人與人之間的不定時炸彈。所以,要改善人際關係,最重要的不應是後知後覺地彌補,而是要針對衝突產生的機制,進行預防。

我們每個人面對同一件事情,內心都存在一個專屬我們角度的版本。這個版本里,所有的行爲都是有原因、有苦衷的;而所有外在的,來自他人的反彈與質疑,對我們來說都是缺乏體諒、胡說八道的,甚至是挑釁的。

我們在溝通時,都會強調“對事不對人”,但其實,所有的溝通事實上都是在“對人不對事”。在溝通中,我們對於事實的每一個陳述,都是以某種形式攻擊那個擁有不同版本的人。

這時,我們可以用“感受預防針”來在我們想要宣泄情緒、表達不滿之前,做一些鋪墊,如:

抱歉,這或許未必是事實,但我難免會有這種感覺……

你知道我這個人其實有點作(敏感),不過我確實感覺到……

“感受預防針”的用途,是讓我們在表達自己的感受時,不至於因爲對方過度防衛,而引發不必要的反彈。預先照顧到了容易引爆的情緒,從而讓理性的溝通有了接下來延展的空間,最終達到“對事不對人”的溝通效果。

(2)怎樣說話不得罪人

從心理學角度講,有三種暗示,最容易讓人覺得不舒服:

想表示關心,在別人聽起來卻是指手畫腳:你屋裏怎麼這麼亂啊?你這人怎麼這樣啊?

想表示安慰,在別人聽起來反而是漠不關心:人家遇到困難時,說“人生就是這樣的,有時候做事情就是會出錯”、“沒事的,我是過來人,這都是小事”、“很正常,大家開始的時候都這樣”。

想表示委婉禮貌,別人聽起來卻是暗藏心機:“在嗎”、“你什麼時候有空啊”。

需要學習,把焦點放在“人”身上。

“你這人怎麼這樣啊?”是一個會讓人不舒服的評判,可以改成描述自己的感受:“你這樣,讓我很難做”。

“人生就是這樣的,有時候做事情就是會出錯。”,可以改成:“這件事對你真可惜,但你的付出,我都知道。”

“很正常,大家開始的時候都這樣。”可以改成:“大家辛苦了,你們有多努力我是看在眼裏的,這個階段,本來就很容易出現問題,我當年剛來公司的時候,表現還不如你們呢。”

同樣是場面話,這種表達聽起來比較熱乎,因爲它以“你”爲重,突出了個體差異性,就不再顯得漠不關心了。

“好口才”,其實都來自“好用心”。只有當我們把關注點放在對方身上,從利他的角度來思考,自然就會有“好用心”和“好口才”。


3、承認自身情緒,引導他人情緒

(1)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

與其說情緒讓人變得難以預測,不如說,是因爲缺乏面對情緒的溝通方式,才讓人變得不可理喻。

一個正常人的情緒應該是有階段的,從不生氣、有點生氣、很生氣到生氣爆了這個過程,應該是像綠燈、黃燈、紅燈一樣循序漸進。

相反,唯有那些慣於否認情緒的人,纔會在忍無可忍的時候,突然爆發,從綠燈一下跳到紅燈,讓旁人不知所措。所以情緒溝通的第一步,就是覺察情緒、小幅釋放、提前預告。

比如“這個笑話讓我不太舒服哦,你們再這樣說,我可要生氣咯。”這就是預告,意思是讓大家知道你已經進入“黃燈”,有點不開心了,請別再繼續了。

懂得覺察情緒、小幅釋放、提前預告的人,與他溝通就會是可預測的、可挽回的,因爲也會讓周圍人覺得跟他溝通是有意義的。

情緒不好需要體諒,和身體不好需要照顧一樣,本質上都是一回事。你要直說,不要指望別人發現你不對勁的時候再來關懷你。

“我生氣了,很不開心,你別回嘴,讓我罵一下。”這是坦誠情緒,而且提出了非常明白的訴求。對方會覺得你雖然發脾氣,但後果可以預測,所以就算後面的話說得重了點,也不會太有心理負擔。

坦白說出自己的需要,會讓其他人更能預測你的行爲,從而不會產生排斥心理。雙方明確了事情會走到哪一步,就可以和和氣氣地處理情緒問題,而不會真的傷了感情。畢竟誰都有需要情緒宣泄的時候,互相忍一下,其實也就過去了。

情緒溝通時要慢慢加上信任度的,如果你每次說出“我現在想要發泄一下”後,大家只要配合,等你情緒過了,就能恢復正常,並對朋友之前的包容表示感激,那麼久而久之,旁人就會相信你是個雖有情緒,但卻能自控的人。

相反,如果你每次想發泄卻又不說,或是說了卻又說不明白,抑或是說明白了又變來變去,那麼久而久之,既然你的情緒反應不可預測,大家自然也懶得配合。

(2)怎麼面對他人的暴怒

首先需要給自己做心理隔離,就是自己跟自己進行理性對話,以達到心理隔離的狀態。通過分析,洞察對方真正的壓力點,把自己跟情緒的漩渦隔離開來。

使用同理心的句型,通過重述對方的現狀,來讓對方知道,我們可以看到並理解他的情緒,從而達到疏導情緒的目的。

回擊會讓戰事升級,不回擊又是對自己和別人的不公平。如果對方說了很過火的話時,我們可以先皺皺眉頭,向對方傳遞一個信號——你惹到我了,然後堅定、清晰且不卑不亢地說:“關於這一點,我覺得你不應該這麼說,不過這不是重點,我們還是來研究一下問題的解決方案吧。”

對待惡劣的人身攻擊,我們要攔截而不是回擊。

即便是在最緊張的對抗性對話裏,我們也依然有好好說話的可能。

(3)螞蟻搬大象式的道歉

什麼叫“螞蟻搬大象”?就是在道歉的時候,你要儘可能地把責任往自己身上攬,甚至包攬到一個誇張的地步。這時候,那些原本帶有敵意,想要指責你的人,不但很難落井下石,甚至很有可能反過來勸上你兩句。

道歉的時候,你所揹負的責任就是那頭大象,而你自己就是那隻搬大象的螞蟻。此時,你要給人一種印象,就是你這隻小螞蟻,在很努力地想要揹負起搬動大象的責任;同時,你本人居然也發自內心地覺得搬不動大象都是自己的錯。這樣反而會使別人覺得,搬不動真不是你的錯。

這招在那些比較模糊的惡責任地帶,平息對方怒火時非常有用。

4、用自嘲與自謙進行自我保護

用自嘲的方法說出自己的弱點,會讓敵人再也無法用嘲弄我們弱點的方式來攻擊我們。也就是說,一旦我們接納了自己的弱點,就沒有人可以再以此來傷害我們了。

在私人空間裏適當暴露自己的弱點,可以很容易地與身邊的人建立信任。適當地把自己的惡弱點交到對方手上,可以拉近雙方的心理距離。而一個有弱點的形象,也更容易讓他人覺得這個人更真實、可掌握,反而容易投入更大的信任。

這就是自謙的力量。

爭取他人信任時,應該多暴露自己無關緊要的弱點。例如職場中,可以大談自己在學校時的不好,但是涉及工作能力的弱點,最好還是盡少展現,並儘可能改正。

比如“我在這方面確實不太行,以後還請您多多指教。”

讓對方覺得他在某方面比你強,會讓他感覺到更安全,反倒更容易與你親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