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句“我覺得”的背後,有沒有看到“認知侷限”?

前天跟一朋友聊天,我發現他總說“我覺得……”這倒沒關係,但問題是,我感覺到他意識中堅定地認爲他的“我覺得”是對的!

幾百年前,人們覺得:太陽圍着地球轉,直到被哥白尼“日心說”打破;

幾十年前,人們覺得:人類百米速度不可能低於10秒,直到1968年海因斯跑出9.95秒的結果;

以前我們覺得,活過100歲幾乎是奢望(直到今天也是如此),但事實是,2010年後出生的小孩,活過百歲的概率超過50%……

更多例子就不講了,但我想說什麼呢?四個字:認知侷限

很多時候,我們說“我覺得”,說的司空見慣,理所應當……其實用這個詞來發表自己的看法無可厚非,但問題在於:多數人並沒有帶着一種學習的心態,也沒有帶着懷疑或不確定的想法,這樣就很容易讓自己無意識中陷入某個框。

我覺得:讀書就是爲了上大學(上完大學就不用讀書了?)

我覺得:出畢業後就是找工作(爲什麼不是創造工作?)

我覺得:想要賺更多錢,就要多花時間和努力(光靠努力就行了嗎?)

……

問一下自己,當說出每一個“我覺得”的時候,有沒有想過“爲什麼”——

爲什麼你會這樣覺得?

爲什麼你會有這樣的想法?

什麼時候開始有了這樣的想法?

這樣的想法到底對還是不對?

……

有人認爲:“人應該務實而不要務虛”,覺得務虛的都沒用。但事實可能是,只懂務實而不會去看見那些“看不見”的東西的人,境界和格局一定會受到較大限制,而且人生中會不斷有重複的痛苦和不滿足出現。

同時,這類人會無意識地,把自己理解不了的當成是不切實際的,好比科學解釋不了的就認爲是迷信一樣,但其實,當前科學解釋不了的但又其事實存在的可能多了去了。最簡單的例子,“風水”你相信嗎?或者半信半疑?

有人認爲:“婚姻中,女方一定是受保護和寵愛的對象”……婚姻從始至終都是一次“價值交換”,這是本質。想想當初你爲什麼看上另一方?男方覺得女方漂亮、身材好,有氣質,女方覺得男方高大,有錢,有品位……這些本身就是“條件”或“標準”,當達到了你的標準,你就“看上”了,這就是“價值交換”。如果婚後,某一方只帶着索求心態,婚姻一定會出問題!

有人認爲:賺錢就要把所有精力放在工作上,工作之餘的學習,運動,交友是浪費時間……我承認,學習,運動,交友等確實會佔用一定時間,但如果是高質量的這些活動,能夠從很大程度拉昇我們的狀態,開拓我們的思維,以及連接更多的資源,比起單純地悶聲做事,很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些都是我們的認知,這種認知會逐漸形成我們內心堅實的“信念”,繼而影響着我們往後的情緒,行爲,結果,乃至整個人生。

從小時候起,我們就一直上學,爲什麼?最主要的就是建立認知。長大後,爲什麼還要學習,爲什麼要去與外界接觸?很簡單,也就是爲突破自己的認知侷限,因爲這是做一切事情的前提

如果都看不見問題,談什麼去解決問題?

如果都看不清問題,沒有看到本質和關鍵,解決了又有什麼意義?

如果都看不全問題,談何價值觀?

所以,一定要先學會“看見”,看得越全,看得越準,看得越透,認知就越到位,就越容易把事情做對、做好。

文:一點修煉 | 原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