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谷期怎麼辦

魯豫在《偶遇》中說過一句話:“無論是誰,我們都曾經或正在經歷各自的人生至暗時刻,那是一條漫長、黝黑、陰冷、令人絕望的隧道。”

每個人都會經歷自己的人生低谷。低谷期就是一次人生劫難,身處其中,我們會失落、傷感、無助、甚至絕望。

沒有人不想順利走出困境,重獲新生。

如何做到?

方式有很多,但其中一個是你必須學會的:獨處。

越是低谷期,你越想求助於外,卻忘了自己纔是解藥,自助者天助之。

走出低谷期,需要三點:理性上的反思,感性上的自愈,行動上的翻身。也恰恰是在低谷期,獨處是這三點最好的朋友。

身處低谷  獨處期就是你的自省期

2006年8月,演員胡歌從橫店返回上海途中遭遇車禍。經過6小時搶救,胡歌的命保住了,可臉卻毀了,他的右眼邊留下了一道永久傷疤。

對一個偶像明星來說,臉就是命。

“毀容”讓胡歌的演藝事業進入低谷期,爲了遮住那道傷疤,經紀公司給他安排的角色造型都非常單一,就是那種留着長劉海的古裝少年,他的戲路因此大大縮窄。

2010年春節,胡歌在家看電視,換了三個臺,全都有他主演的電視劇,儘管角色不同,但人設都是清一色的古裝美少年。

“難道自己以後的演藝之路都要被一道疤牢牢地束縛住嗎?”

那晚,胡歌失眠了。他獨自一人繞着虹口足球場跑圈,邊跑邊思考腦海中那個問題的答案。

跑着跑着,他的思路逐漸清晰起來。上天讓自己遭此一劫,或許就是爲了提示自己,人的容顏終歸是脆弱而不堪一擊的,所以,顏值不該是一個好演員唯一的核心競爭力。除了維護好顏值,注重修煉內功才能讓一個演員走得更遠。

想清楚這些後,胡歌就下定決心努力提升實力,不要當“花瓶”明星。

此後,他便開始重塑自己:

爲了提升演技,胡歌不惜推掉商演片約,去演話劇,在話劇的磨鍊下,他的演技有了質的提升;

他還養成了閱讀的習慣,隨時隨地身上都帶着書,不拍戲的時候就泡在書堆裏拓展認知、感悟人生;

他變得熱愛旅行,在遼闊壯麗的風景中感受自然、陶冶情操;

……

胡歌就這樣慢慢地把自己從偶像明星成功重塑成了實力派演員,讓自己的演藝事業重煥光彩。

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在《原則》中提過一個觀點:進步=痛苦+反思。

低谷使人痛苦,如果想要進步,必須要有反思。

冷靜下來,反省自己,好好分析一下自己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你才能想出解決方案,邁出低谷,重獲新生。

人在什麼時候最容易反思?

獨處時。

演員陳道明說過一句話:“獨處是對一個人的審視。”

獨處,就是與自己相處。

人只有在獨處時才能屏蔽外界的干擾,沉下心來審視自己、正視生活,理性思考現實和未來。

而且人在失意時,挫敗感、焦慮、自卑、鬱悶這些負面情緒一股腦兒都砸向你,這時人的內心會異常敏感脆弱,即便別人願意爲你撥雲開霧、指點迷津,你也未必聽得進去,反倒不如自己一個人好好想想。

就像胡歌,瞭解他的人不清楚他的問題、不知道怎麼樣才能讓他走出演藝低谷嗎?

不會的。

但如果別人直接告訴他“你不能光靠顏值,得注意提升內涵”,那時的他未必能把這句話當成一種建議聽進去,效果遠不如讓他獨自冷靜反思。

人在低谷時,別人直戳你要害的好建議,常常會被你理解爲惡意,別人不痛不癢的安慰,常常只能讓你陷入自我麻醉。

對一個會反思自己的人來說,別人即使不提示,他也遲早能找到自救的辦法;而那些不懂自我反思的人,別人即使給他出謀劃策,他也照樣不會買單,照舊認不清自己、走不出困境。

所以,如果你身處人生低谷,不妨多留些跟自己相處的時間,捋捋思緒,結合現實狀況,理性剖析一下自己,這樣可以幫你更好地認識自己,尋找到適合自己的出路。

人們常常認爲擅長社交是一種能力,卻忽略了善於獨處是一種更高級的能力。


身處低谷    獨處期就是你的自愈期

我有個做老師的朋友經歷過一段情感低谷期。她老公出軌,被她發現後,老公向她保證自己會斷掉跟對方的關係。

然而,半年過去了,丈夫卻仍跟對方藕斷絲連、曖昧不清,而且對方氣焰也越來越囂張,先是公然往家裏打電話對她進行言語羞辱,最後發展到直接找上門來吵鬧不休。

最終,他們離婚了。

離婚後的那段時間,她整個人都處於崩潰邊緣,情緒喪到極點,幹什麼都提不起勁兒。

她跟母親訴苦,希望得到些安慰,結果她媽一句“誰讓你當初瞎了眼,找了這麼一個不靠譜的男人”就讓她沒了說下去的慾望。找親戚朋友傾訴,別人最多也就是幫她罵幾句小三的不道德,再或是不痛不癢地勸她“想開點”。

漸漸地,她發現到處找人訴苦並不能讓自己擺脫痛苦,而且說得越多隻會越招致別人的反感和躲避。

於是,她不再向人傾訴,轉而選擇自救。

當時正值學校放假,她就把孩子暫時放到父母那裏,自己一個人去了西藏。

一個月後,她從西藏回來,整個人的精神狀態也找回來了,身上沒了半點往日的哀怨憂傷。

後來,我們一起聚餐,席間談及那段旅行經歷,她說了下面這席話:

“那一個月裏,我白天就在納木措湖邊溜達,累了就坐在湖邊。望着明鏡般的湖水和湛藍如洗的天空,我的心也慢慢平靜下來。心一靜,很多東西就想通了。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只要自己想,就沒有過不去的坎兒,我失去了婚姻並不等於失去了幸福,幸福的主動權永遠在自己手裏。在西藏的那段獨處時光讓我治癒了自己,也找回了曾經的我。”

世間永遠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身處低谷時,切忌對別人抱有太高期望,畢竟痛不在別人身上,你不能奢求對方理解你、撫慰你。

即便別人真的理解你,安慰你,用處也不大,我們無法從低落中走出來,不是因爲我們不懂那些道理,而是我們還沒有準備好跟自己和解,而這場和解需要一對一,自己對自己來完成。

我有個同事說她有個多年的朋友,關係很鐵,但無論她的朋友因爲感情上受傷、職場上受氣、還是因爲事業上受挫、人生遭遇低谷,她都從來不去安慰。

我問爲什麼?

她說:人在低谷時,不需要安慰,解開心結的鑰匙從來不會握在別人手上。

如果她需要陪伴,我就陪她喫飯,坐着聽歌,如果她願意跟我說,我就認真傾聽,但我不會充滿個性解讀的去安慰和給建議。

自己的傷終歸要靠自己才能療愈。

人在低谷期,獨處就是最好的自愈,而每一次從困境中走出來,都將會讓你收穫更強大的自愈力。


身處低谷    獨處期就是你的成長增值期

1999年,上海衛視成立。彼時,董卿在東方衛視已經因爲主持《相約星期六》小有名氣,但她覺着上海衛視平臺更大,發展機會更多,就毫不猶豫地跳槽過去了。結果到了臺裏,董卿才發現,自己的工作內容只是串聯主持。

放棄自己的招牌欄目和在東方衛視的大好前途,可換來的卻是不受重用和整日的無所事事。失去了招牌和平臺的加持後,昔日職場上的那些朋友們也開始日漸冷淡、趨於疏離。

儘管身處職業低谷期讓董卿倍感失落,但她並沒因此沉淪。

既然每天有大把的獨處時間,可不能這樣荒廢掉,她要好好利用多出來的獨處時間實現自我增值。

那段獨處期,董卿每天下班回家後就開啓閱讀模式,主要讀《紅樓夢》《唐詩宋詞》這類中國經典名著,以積累更豐厚的古典文學知識。

期間,她還報考了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並順利進入中文系古典文學專業攻讀碩士研究生。有課時認真聽課、記錄老師講的重點,回家後再覆盤溫習所學內容,沒課時就繼續閱讀古代典籍。

獨處時的自我充電不僅使董卿積累起大量古文學知識,也讓她全面深入瞭解了中國古代文化。

畢業當年,董卿就獲得央視的工作機會,工作內容是主持《魅力12》。

《魅力12》是個什麼節目?

這是一檔綜藝類欄目,旨在讓觀衆瞭解豐富多彩的中國原生態民間文化。

董卿能獲得這個主持機會,她的中國古代文化功底功不可沒。

自此,她的主持事業迎來了柳暗花明。

我見過多數事業有成的人,最大的焦慮是什麼?

沒有時間。

要時間做什麼?

其實不是賺錢,而是學習成長。

正是因爲他們混得太好了,時間太貴了,每多拼半天,可能多賺很多錢,於是他們停不下來,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沒有周末,沒有假期,甚至沒有春節。

賺這麼多錢,爲何還焦慮?

一個人此刻賺錢很輕鬆,必定是因爲他過去的學習、成長、積累讓他現在很值錢,所以能賺到錢。

而他現在每天所有的時間都用來賺錢,雖然錢在變多,但也其實是在消耗自己的值錢,忙到沒有時間成長,這錢能賺多久?自己一直沒時間提升自我,將來還能賺到錢麼?

而低谷期則不同,它天然是一個人的成長增值期。

爲什麼?

首先,這時你的時間不值錢了。

你再也不用擔心讀一本好書會耽誤你賺錢,不用擔心去聽一場課會耽誤你談合作,不用擔心精進某項技能不划算。

其次,你對別人沒價值了。

曾經一天幾十個電話,一週數次酒局,如今別人不再需要你了。

最後,你也別去打擾別人了。

曾經你去哪都有人恭敬相迎,你說什麼話別人洗耳恭聽,如今都會變成一種打擾。楊絳先生說過:“當你身居高位時,看到的都是浮華春夢;當你身處卑微,纔有機緣看到世態真相。”人在低谷時,就不要打擾別人了。

凡事有利有弊,積極的人總看到贏面,也從能翻身,以後,不要說“我在低谷期”,請告訴自己“我在成長增值期”。


寫在最後

1+1=2,那是學生時代的事了,那是線性關係,正比例相關。

如今我們步入社會,發現這世界處處都是非線性關係,並不是我一直努力,就一直會正比例增加回報,非線性關係的典型特徵就是付出和努力不一定成正比,它有隨機性,有不可預測性。

我們學了太多關於如何攀登人生高峯,但我們也應該多學學如何應對人生低谷,因爲人生如浪,起起伏伏纔是常態。

願你學會獨處,面對起落人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