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院臨在當下

1.課程開場

1.1 課前引言

同學你好,歡迎來到混沌大學,來到混沌創新學院。我們開始來講《臨在當下》這堂課,這門課極難講,尤其在線,我會盡我的努力把它澄清楚,我希望你能夠用臨在當下的狀態來聽《臨在當下》這門課。這門課講的知識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種狀態。

你內心深處其實是有旋律在的,你聽東西的時候,如果能聽到旋律的同頻共振,就會把你內在已有的東西調動出來。假如你的旋律和我的旋律同頻共振,你幾乎能把我所有東西都吸收過去,但如果你只是絞盡腦汁地聽詞,沒意義,你什麼也記不下來。所以要No mind,放鬆下來。

1.2 理念世界整體框架

理念世界可以分成三大樂章:

第一樂章是以理明道,用邏輯的方式來探尋這個世界有一個源頭,我有一個源頭,最後繼續用邏輯的方式去推導這兩個源頭居然是一個源頭,這是我們第一樂章的內容,尋源。

第二樂章開始探路,以禪悟道,我會講禪的兩個精神,一,在時間裏面切入叫當下;二,在空間裏切入叫寂靜。

在這裏會拈一個pattern出來,你臨在於作品,就是你跟源頭連接的一條很優雅的路。然後等到有一天,它跟源頭連上會有一個跡象出來,就是使命來敲門。

課程全部內容看起來很多,其實非常簡單,這堂課並不複雜。

2.人最重要的事情是連接源頭

2.1 存在源頭,我心即宇宙

人類有兩大難題,認識世界和認識自己,分別是本體論和認識論。認識世界裏邊,我們請出柏拉圖,拈出柏拉圖的理念世界,用邏輯的方式提出第一個公理,叫存在是一。認識自己我們請出喬達摩的覺性智慧,推出第二個公理,叫覺性是一。我們驚人的發現,實體性的宇宙本體居然是我的覺性意識、覺性智慧。

拿這個結論去對照經典,你會發現那些有很大修爲的大師們的觀點,跟我們觀點非常像。陸九淵,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王陽明,心即理,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其實講的基本上就是一個這樣的概念。

如果把念頭到這個地步的時候,你的心胸會極爲開闊。然後你看的世界會非常簡單,很篤定,有一個不變的,確定性的錨頭在那裏。

2.2 如何連接源頭?no mind

我們把人世間的一切事情都簡化了,就是跟源頭連接。通往源頭的路千萬條,把所有這些通往源頭的路拿過來研究也發現,基本有三個步驟: 第一步有不同的方便法門,第二步就是打破二元性思維對我們的禁閉,第三步也都是成爲一元性意識。

2.2.1 如何No Mind?思維之間的縫隙

進入到覺性意識,如果說一個技巧的話就是No Mind,無念。《六祖壇經》裏面講的無念完全正確。我們聽過一句話叫一念之間,那我請你思考一個問題,我們的念頭,我們思想是延綿不斷的,像流水一樣一直那麼流着?no,如果你看一念之間,其實講裏邊有一個竅門,念和念中間是有縫的。

有一本書叫《西藏生死之書》,裏邊有一個大活佛,有人向他去請教什麼叫禪修,活佛說我給你打個比方: 當你過去的思想停下來,未來的思想還沒起的時候,中間有個縫, 關照在那個縫上,把那個縫延長,這就是禪修了。

這句話說的非常的究竟,畫圖給你看,思想我們以爲是一直這麼流淌的,其實你可以在思想裏邊找到一個縫,慢慢變長,長到一定閾值的時候,就會有覺性智慧流淌出來。

就是要找那個狀態,就是一點念頭都沒有,專注它,延長,就是那種感覺。

2.2.2 如何抓住思維的縫隙?三步驟

把思想之間的縫抓住的時候,方便法門非常之多,身體實踐性的,包括靜坐,冥想,內觀,這基本上是一種方式,這種方式的特色可以說成三個步驟。

第一步: 是身靜下來。我們絕大多數人身體都靜不下來,燥的很。你可以想想,如果你什麼都不做的時候是抓耳撓腮的狀態,叫kill time。言外之意就是很多人受不了什麼都不做。

第二步: 就是No Mind,有時候你身體靜下來了,你躺在牀上,是不是拼命在想事情,不刷朋友圈不刷抖音,就覺得好像跟世界隔絕了一樣, 刷到了十一點,決定不刷了,很神奇又想刷,一直到十二點,甚至到一兩點鐘,第二天萎靡不振的來到了公司。

第三步,心靜下來後,最後一步,智慧就會來到了。

你可以想象一下礦泉水瓶裏面有很多沙子,你搖啊搖,大多數人都是這樣子的。

第一步瓶子先停下來,裏面的沙子慢慢的降下來,然後就透明瞭,光就可以通過它照進去了,所以第一步身體靜下來,所以當你冥想的時候,要讓身體靜下來;然後思想停一下,那個縫越來越長的時候,智慧就照進去了,大概就是這三步。

《新世界》裏有一段很美好,我讀給你聽: “ 最有力量的一個靈性冥想: 你的肉體形相正在瓦解,它不在了。然後下一刻就是所有心智形相或者思想的終結。然後你還會在那裏---作爲一個神聖的臨在,光芒四射,全然的覺醒。”

2.2.3 連接源頭方法示意:大腦越獄

全世界有很多人很seriously的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試圖突破大腦對覺性的禁閉, 很多人已經證實那個狀態是真實存在的那樣的狀態。

2.3 連接源頭後的狀態描述:合一、圓滿、澄明、極樂

我們不能用語言描述,但我們大概描述下那幾個狀態,拈幾個關鍵詞。我想第一個關鍵詞應該是合一,如果用英文叫Ultimate One,終極的那個合一,你會覺得特別大,的的確確宇宙就在你裏邊,你的整個心胸都可以無限開闊,就是我們一直說的一元性。

第二個叫圓滿,圓滿是個動詞,或者叫圓滿ING。人們經常說我得到something我就快樂了。其實一旦你得到something的時候你就不快樂了,即使某個美好的境界也是一樣的,所以那個圓滿是ING的狀態。

我想的機制應該是分形,整個無限裏面的任何一個點,進去之後還是一個無限,裏面再有一個點還是無限,它不停的豐盈着,不停的圓滿着,特別的充實,沒有任何的缺憾的那種感覺。

然後是澄明,就是意識全都有,非常清醒,但是沒有任何的念頭,也沒有任何的圖像。我們冥想的時候,希望你保持無念那個狀態,其實真正到那個時候完全是無念的,澄明的意識場的那個狀態。

再描述的狀態可能叫極樂,在樂前面加個極,因爲那個快樂就像你心眼裏邊這個泉水不停的噴湧,那個源頭太大了,根本就無窮無盡的,會噴湧出這個快樂出來。我們平時的快樂是因爲有了something,但很快就沒有了,而且那個快樂很單薄。但極樂那個快樂非常的充沛,而且那個快樂是個實體。當你跟別人說I love you或者Thank you的時候,你真是覺得伴隨着你的語言,某種實際性的東西都能夠傳達出去一樣,是那種感覺,所以那個意識狀態跟我們所謂的意識狀態是非常不一樣的。

2.4 連接源頭後的好處:解決二元對峙危機

我認爲如果人達到那個狀態之後,就能把我們今天跟奇點臨近的這個比賽的速度收回來。因爲你會發現的的確確什麼你都有了,你不會那麼貪婪,你就不會太去外求,我們整個世界觀會發生非常大的變化。那種競爭,那種分立,那種對資源,對他人,對自己的無限的那種消耗,可能都會停下來。我自己認爲這個狀態有可能是對峙我們今天二元思維導致的這個危機的一個方式。

3.如何通往源頭?臨在+當下

3.1 連接源頭,我推薦臨在當下

有千萬條路通往源頭,你只要需要選擇一條最適合你的路就行。有一條路,我覺得是很通用的,甚至這條路可以上升爲一種新的存在主義,這條路就是臨在當下,英文叫Being Present。

3.2 什麼是當下

3.2.1 當下是個神性的詞

我來分兩步來解釋一下,首先闡釋一下什麼叫當下。當下這個詞看起來非常的微不足道,而且被用爛了。當下你認爲是個時間概念,實際上它又不是個時間概念,它是個神性法則。我遇到當下這個詞的時候,就覺得它是個好詞,但總是很難理解它的深邃,於是一點點的摸索,今天我盡我的能力把它講一下,講的不一定對,只是開一點點小門,希望你自己去理解一下。

3.2.2 思維裏開一條縫太難了,超越思想的結構

此前我們說如果達到覺性智慧,就在思想裏邊開一條縫,覺性智慧就能夠冒出來,這件事說着容易,其實很難。冥想的時候,有人問: 教授你冥想的時候都想什麼,其實冥想的時候就是什麼都不想。當你有念頭的時候要放掉,要啥都不想,但是真是太難了。能夠一分鐘什麼都不想,你都接近大師級水平了,所以特別難。

所以我們換一條路,超越思想的祕訣,不是從思想的內容上去超越,而是要從思想的結構上去超越。

思想的結構是什麼,思想建構於什麼之上,有一個什麼東西可以把思想串起來,才成爲思想,就是時間。

想象一個環,假如只有念頭,一個個念頭來了就走,來了就走的話,其實對你形成不了困擾,但是有一個很奇怪的東西叫時間,時間就像鏈一樣把思想串起來。思想無窮無盡,一念來了又一念走,所以當你想把思想完全清掉,這事太難了。我們有一個方便法門,你不要清除思想,把思想背後那個時間給剪斷就好了。

3.2.3 關注時間是什麼:時間不存在

3.2.3.1 經驗主義:你感知不到的東西就不存在

請大家再思考一下,時間到底是什麼, 時間是否真的存在?我想你猛然一聽我這句話,你會覺得教授瘋了,時間怎麼能不存在?

3.2.3.2 感知不到時間,時間不存在

休謨是經驗主義的先驅,他說我們只能感受到每一時刻發生的事情,可是我們從來都沒有辦法直接感知到時間本身。剛纔你在從家到公司的路上,此時此刻你正在聽我講課,一會中午你會去哪裏跟你朋友去喫飯?你只會感知到某一個時刻發生的事情,但你無法感受到事情背後的那個時間,我們從來都不能直接感受時間。所以休謨說,時間根本不存在。

3.2.3.3 你以爲有一條線,其實沒有,只有當下

時間不存在,這句話把大家給驚呆了,把康德都驚呆了。有一個學科是最好的能夠體會時間的就是歷史學,歷史學裏有大事記,某年某月發生了什麼事,有這個點的時候,你心裏面就會默認替你畫一條線。你從來沒有體驗過這個時間,你看不見,摸不着,什麼儀器也幫你測試不到時間,對於我們每一個人而言,事實是時間根本不存在。既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只有當下,此時此刻。

3.2.3.4 過去和未來都發生在當下

過去是對過去的回憶,你現在對過去回憶,過去是你此時此刻對它的回憶,你根本無法直接感受到過去。未來是對未來的想象,我此時此刻幻想未來,未來也發生在此時此刻,發生在當下,所有真實存在的東西只有一個,此時此刻發生的事,這個東西我們稱之爲當下。

你所有能夠直接感觸的東西就是當下,此時此刻此地此事就是你眼睛能看到的,耳朵聽到的,你所有能直接感受到的只有此時此刻。

3.2.3.5 時間存在是簡介證據

《新世界》裏說到處都有時間存在的間接證據。比如說你見到你小時候這個發小,20年跟他沒見面了,再一見,看到發小老成那個樣子。時間讓你很蒼老,因爲它發生了變化,你說中間是一定有時間留住了,說時間是把殺豬刀,但是你只是看到他變化,沒有看見時間,如果你找不到任何直接的證據,你從未經歷過時間本身。

3.2.4 約束我們的是心理時間

通常我們講的時間是鐘錶時間,鐘錶時間實際上是運動。一年是地球繞太陽一週,把它定義爲一年,一天是地球自轉一圈,時間其實是運動,我們約定俗成把它約定個時間出來,並且做成鐘錶,把它統一下來。表裏那個時間只是約定俗成的東西,它是一個顯象,它並不存在,可是我們卻以爲有一個時間存在,那個時間是我們的心理時間。你作爲一個社會性動物,你就按它來做就好了。但你一定要知道它只是一個約定俗成的一個東西而已,它背後沒有實體。

3.2.4.1 心理時間是我們的約束,時間是軟件

我們以爲有一個時間存在,那個時間是我們的心理時間。對我們約束最大的是心理時間,康德說叫先天直觀形式,是內置到我們心裏邊的那個時間,這纔是最重要的。客觀的時間並不存在,所謂存在的只是主觀思想,我們先天內置的思想,它才牢牢的控制了我們,它是個軟件,它不是個硬件。

3.2.4.2 心理時間由過去未來現在構成

我們分析一下這個軟件,我可以簡稱爲時間。在我們的心理時間裏面我們通常拆分時間是過去、現在、未來,在你的心理時間裏邊,過去、現在、未來哪個重要?

3.2.4.3 時間公式:過去未來很重要,沒有當下

通常而言,時間公式等於過去加未來,恰恰沒有當下。在我們的心理時間裏邊,過去很重要因爲過去代表着我是誰。我們以前看過電影,一個人失憶了特別痛苦,失憶了就跟我不存在一樣,於是他傾其一生都要做一件事情,去追尋過去的回憶。我覺得這種電影好傻,失憶就失憶了,每天是全新的生命,不挺好?但你看人們心理裏邊,如果我過去的回憶都沒有了,連我是誰我都不知道了, 過去對你是非常重要的,你也非常重視未來。我們把未來當作你今天所有東西的導航儀,你幾乎所有的目標都在未來,未來的事情叫目標。通常我們把當下作爲未來的一個踏腳石,當下根本不重要,當下只是工具,只是過程,它是爲了幫你實現心目當中的目標的,而目標在未來。

3.2.4.4 如果未來是一,未來悖論

如果是未來是一的話,人生是多麼的可怕,我們稱之爲未來悖論。

(1)未來悖論是Something in the Future

如果把生命的一放在未來,你說等實現Something in the Future 就幸福了,那這件事情就非常奇怪。當你一旦取得這個目標之後,你又會繼續想一個面向未來的目標,等這個目標實現之後,你就又會有一個面向未來的目標。你根本不是Something,而是Something in the Future,這件事情纔是詭異的。就像一頭驢在拉磨,主人爲了讓它拉磨,前面擱一個胡蘿蔔,驢拼命追胡蘿蔔,不斷轉圈,追一輩子,永遠追不上那個胡蘿蔔,祕密就在於那個胡蘿蔔不是Something,那個胡蘿蔔結構是Something in the Future。

(2)我們的一生是未來悖論

我們日常認爲的幸福是我怎麼怎麼樣以後我就幸福了,這是我們經常用的結構。我給大家分析一下我們的一生。

最近疫情期間,我老婆和我兒子,天天奮鬥,估計家裏有神獸的可能都會是這樣的,大人很痛苦,我覺得神獸也很痛苦,天天上網課,寫作業,在家裏也不讓玩。小孩想媽媽天天管着我,必須讓我學習,讓我考大學,聽說大學生不學習,什麼時候我上大學了我就幸福了,。各位想想看是不是這種現狀?我們一直認爲我們最重要的那一年是高三,高三之後你會考上好大學,會認爲說等我考上好大學我就幸福了。但上了大學會發現,沒有錢,到了大城市,周圍如此之繁華,看看班裏的女同學,想去約她,但是連個上檔次的地方都請不起,所以什麼時候工作賺錢了,我就幸福了。等工作之後,遇到差老闆,說老闆真蠢,就沒遇到過這麼蠢的老闆,給他所有的好主意他都不去聽,如果我是老闆的話,我能夠掌握自己命運就幸福了,所以要去創業。等創業之後說,創業好苦啊,原來比打工還苦,什麼時候公司上市了就幸福了。中國現在上市公司越來越多,哪幾個上市公司老闆是幸福的,請你給我舉幾個例,結果每個人變成了被公司綁架了,開始暢想等我什麼時候把公司賣掉了,我就幸福了。

(3)總結未來悖論

未來永遠是站在當下投射未來這樣一個結構,那你到下一個當下的時候又繼續投射,永遠往後投射就永遠抓不到它,這就是時間給我們最大的困擾,就是未來的困擾,我把它稱爲水平線沿着時間走,有兩個東西會困着你,一個是Something in the Future,一個是Something More。Something More就是慾望,慾望不是得到Something ,而是Something More,這件事情很奇怪,這也跟時間有關係。

(4)個人案例500萬

拿我自己舉個例子,我清楚的記得當年我第一次來北京工作,人生第一次賺一萬塊錢,拿到一萬塊錢回到天津,跟我老婆在房間裏把門關上,我拿着錢數完之後往天上扔,然後給老婆發了個大願,說什麼時候咱們賺夠五十萬就存起來,再賺的錢咱們全都花掉,賺夠五十萬,咱們一輩子就夠幸福了。當我賺夠五十萬的時候根本不幸福,我想的是什麼時候賺夠五百萬我就踏實了,五十萬哪夠買房,等我賺夠五百萬的時候突然發現五百萬北京連個房都買不起,什麼時候再加一個零,我就幸福了。

(5)總結未來悖論

人們對成就的取得也是這個句式,不是Something ,是Something More,所以如果你不能正確理解的話,目標是非常毀人的事情。你眼裏就沒有此時此地,你認爲此時此地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爲了Something More,是爲了Something in the Future,這就是時間的一大困境,非常可怕。你看你唯一能夠直接接觸到的就是當下,你卻把當下當作幻象,是爲了未來的東西,這不是人生的一大玩笑?我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進去,我剛纔講的這部分非常的重要。

3.2.5 時間之中有縫隙

我再用科學的角度繼續拆分一下什麼叫時間。愛因斯坦說,時間是光速的函數,所以如果我們想明白什麼叫時間,我們得明白光是怎麼運動的。

3.2.5.1 時間是跳躍過去的

我想各位一定認爲光運動的情況是光在整個空間當中的每個空間經過這麼運動的,就是從這唰的一下運動過來的,它所經過的任何空間,它都全部經歷過。但中間有個非常有趣的現象,這個現象給我們關於如何臨在當下巨大的啓發。光其實也是量子,光從一個地方消失,到另外一個地方重新出現,是在這消失之後,啪到了下一個地方,不是從中間經過,中間有一段啪就過去了,你一定聽過量子躍遷,光、量子從一個地方啪跳到另外一個地方,所謂跳, 中間沒有沒有那個過程,遁過去的那樣一個地方。

中間有個最小的時間單位,大概是十的42次方分之一,也有人說是十的28次方分之一,總之這個極小的時間裏邊是沒有光的。

你看屏幕光是這麼運動的,一跳一跳, 跳過去的,由於時間是光的函數,你把時間想象成點,也沒有任何問題。

3.2.5.2 當下就是那個縫隙,無限小等於無限大連接源頭

那什麼叫當下?當下是個極微小的光和光,或者是時間和時間之間的那個縫。它非常的微小。有十的42分之一秒或者說十的28分之一秒。

但是無限小等於無限大,恰恰是無限小的這個當下,它就是背後無限大的那個零維時空場。如果我們從時間裏面找個縫切下去的話,無論多麼小,只要切下去,就能夠連接上源頭的這個零維時空場,無限小等於無限大之處就是本體,那個時間和時間之間的縫就叫當下。當下不是時間,是時間和時間之間縫,當然更準確的說法是光和光之間的縫。

當下,你原以爲是最不重要的,但是錯了,你以爲最不重要的當下恰恰就是本體,就是源頭。但是我們給忽略掉了,我們忽略掉的那一部分,那一瞬間纔是你跟源頭點連接的那個地方,這叫當下。

3.2.5.3 禪與摩托車:一剎那是當下

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中間的一段話特別的棒: “在認知一個物體之前,必然有一種非知識的意識,斐德洛稱之爲良質的意識。在你看到一棵樹之後,你才意識到你看了一棵樹。在你“看到”的一剎那以及“ 意識”到的一剎那之間,有一小段時間。”那一段是沒有形成對它的意識,沒有形成對它意識的那一剎那就叫當下。所謂知識,都是我對一剎那之前的那個看到的知識,由於一剎那已經過去了,但凡形成對對象的知識,實際上都是一剎那之前的那個東西,換句話說都是歷史。”

(1)極大案例,星空

好,這個太小,我換極大的尺度來講。你晚上看星星,以爲看到的是此時此刻的星星,但那可能是幾億幾十億甚至上百億年之前的星星。換句話說,你晚上看到的星星都是歷史,都是過去。這中間那一剎那叫當下,在這一剎那的時候,我沒有形成對你的思維的時候,我和你是渾然一體的,是整個成爲你體驗你的那個狀態,之後就形成了意識,意識相當於我爲你拍了個相片,更詭異的是這張相片不是拍相片那一刻的相片,而是一剎那之前的相片。

我已經盡我努力來解釋了,而只有那一剎那才叫現實,一旦你形成對它的意識和認識之後都叫相片了,而且是過去的東西,都是不存在的了。我覺得講的非常的重要。

(2)要讓那一剎那變長

你所能夠接觸到本體,接觸到現實,只有那一剎那的當下,你爲什麼接觸不到?因爲你用思維把它遮住了。如果你的思維能夠停下來,你把那一剎那變長,你就能夠清晰的跟客體合二爲一了,那個狀態就叫覺性智慧。

浪漫的良質就是此時此地發生的事情,從浪漫的觀點來看,過去和未來都包含在此刻之中,這就是活在當下的態度。良質不是現實的一部分,而是全部的現實。那一剎那的當下才是全部的現實,只有那一剎那時間沒有把你和本體阻隔起來,你直接touch到的是本體,所以無限小等於無限大。那一剎那纔是真正的本體。

(3)上帝用時間禁錮了我們

請允許我打個隱喻,如果我們看《三體》,大家記不記得《三體》是用智子禁錮了地球,地球人不能研究高能物理,地球科技不能進步,上帝用時間禁錮了人類。

我們再回顧一下我們之前講課的那個迷,我說現象世界就是本體世界,但是隻能看到現象世界,看不到本體世界,是時間擋住了現象世界和本體世界。時間是我們認爲真實的存在,每一分每一秒都離不開的東西,但恰恰是時間把我們給阻隔下來,把兩個世界分開的東西是時間。

3.3 總結:90度革命

在我的圖裏,你看時間是水平線的,它只是實象的表層。你橫向的無非有兩個指標,一是快,二是多。但再快再多,都是在水面上劃,沒有用。接下來我推薦一種九十度革命,把我們的意識垂直九十度,縱深下去,經由當下跟本體,跟源頭連接上。

《當下的力量》中有這樣一段話特別好:他說你生命當中最重要的關係不是你跟你親人的關係,而是你跟當下的關係,當下是你全部擁有的,甚至唯一擁有的東西。第二,當下是唯一能夠帶你超越心智禁錮的那個切入點,所謂超越心智的祕訣就是經由當下超越時間,經由當下你可以進到那個沒有時間性,無形無相的那個源頭裏面去。

我畫一張圖給各位,這張圖幾乎是我整個課裏邊最重要的一個方法論的圖,我稱它爲九十度革命。上帝用時間禁錮了我們和源頭世界的連接。假如我們想從中越獄的話,你需要找一個bug,bug就是時間居然是有縫的,所以第一步在時間裏開一個縫,時間裏面那個縫就是當下。當下不是時間性概念,是時間裏面的那個縫,是這個詞把很多人困住的原因所在。臨在於當下,就像把你的意識壓在這個縫裏面去,把縫變長變寬,擊穿閾值,臨在當下。那個縫越寬,有一天突然就擊穿閾值了,這個時候就跟源頭連上了。我們就會從黑白世界進到了彩色世界,在這個世界裏面,你纔有可能真正看到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看到的方式是成爲它完整體驗它的,這就是九十度革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祕密。臨在當下、擊穿閾值、連接源頭,最後就會靈感流淌出來。今天你在商學院所受的所有教育的一大傾向都是在水平線上更多更快。幾乎很少有人告訴你真正的力量不在未來,而在下邊,這是九十度革命,臨在當下。這四個字有可能是我送給你最好的禮物。

在各種各樣的生命形式之外,有一個永恆的常在的至一生命,很多人用神來描述它,我叫它爲本體。在我們的課堂裏,我稱它爲源頭,本體就是你最深的自我,你的本性,只有當頭腦靜止下來,當你全然地臨在,全神貫注於當下的時候,本體纔可以被感覺到,但它永遠無法用心智去理解。

我們的思維是在時間線上的,而臨在是在垂直線上的,從三樓的理性思維到四樓的覺性智慧是個九十度革命,我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我繼續謳歌一下什麼叫當下,當下是連接兩個世界的蟲洞,從現象世界到本體世界,中間有一個蟲洞就是當下。當下還是走出洞穴的窄門。當下不是一個時間概念,也不是一個空間概念,它是一個狀態概念。如果你想用時間和空間概念來理解它的話,就是此時此地,它實際上是此時此地中間的縫,假如需要一箇中間的載體接近它,最接近的時空裏的概念就是此時此地,here and now。

第4章 總結回顧

我們這世界最重要的有兩個屬性,一個是時間,一個是空間,這也是這個世界最硬核的東西。時間在源頭裏的對應是永恆,永恆不是在時間上無限長,永恆是沒有時間。時間在我們個人身上的對應是當下,當下也不是時間,當下是時間中間的那個縫,是沒有時間。如果我是宇宙的分形,我就是宇宙的話,當下就是永恆,無限小等於無限大,怎麼跟無限連接,居然就在當下的那個縫裏面來跟它連接。

思想建立在時間之上,用思想驅使你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在水平線上,越來越快,越來越多,可以幫你取得在俗世上的成功,卻不能把你引上源頭。

人生最詭異的是所有事情都發生在當下,而我們的思維卻把注意力集中在了過去和未來,忽略了當下。

由於我們在時間軸上被人叫導着往前去走,我們做了很多貌似聰明,實際很荒謬的事情。你總希望同一個時間,多線程去工作,覺得這樣的話會顯得效率很高,現在才知道這是天下最蠢的事情。在水平線上,做的再多也沒有用,對連接源頭沒有用。

第5章 臨在

5.1 預期管理

臨在當下特別難講,即使證悟了的人,也很難講下來,他經常給你說一句話說等你悟了你就知道了,大師就經常講那樣的話。而我遠沒有到那個境界,但又不得不用語言表達,所以我的表達一定是錯誤,只是幫大家努力get一點點而已。它就是那個船,那個手指頭,你可以迅速把我講的東西給忘掉,然後用你的方式來touch到它。

5.2 臨在有四個步驟

首先是臨在當下,然後等待擊穿閾值。擊穿閾值之後就會連接源頭,連接源頭之後就是靈感流淌,靈感像泉水一樣湧向你的那個狀態。

當下的技巧是分形,就像庖丁解牛一樣。一個牛看到裏邊,全都是空隙。我們日常的事物也一樣,假如你想特別龐大的東西,簡直就無處下手,你先把它zoom in爲此時、此地、此事,這已經是一大飛躍了。就通過此時、此地、此事,裏面再找到縫,你就進去了。因此一定要Zoom In進去。

5.3 臨在是一種no mind 的警覺等待

臨在就是全神貫注於當下,這個時候就有兩個混淆,我也問過我老師,我平時就是全神貫注,用腦子、用思維全神貫注在做一件事。老師說,臨在當下不是用思維全神貫注於眼前的事,恰恰是用覺性全神關注,叫No Mind。No Mind那個狀態,沒有緊張,沒有恐懼,警覺的臨在,甚至用全部細胞都保持臨在的那個狀態。你眼睛看的不是眼前這一個,是整個此時此事,裏面一個巨大的空間,你全都看到了,所以臨在不是思想,是思想周圍的那個空間叫臨在。

5.3.1 貓和老鼠的案例

我的語言很匱乏,難以解釋,我也不太理解。老師說,我給你舉個例子,他說家裏有一隻貓,貓很勤奮,把老鼠都逮住了,最後就剩一隻老鼠,然後貓就守在那個老鼠洞那兒等了48個小時,等待老鼠出來那一刻,啪,把它抓住,那就是臨在。警覺的臨在,警覺的等待。你想想那個貓在那兒守着等待老鼠的那個狀態,它如果全用思想的話,得累死了,因此它得放鬆,還得警覺的那樣等待,當老鼠出來的時候,纔有力氣,啪,把它抓住下來。

5.3.2 霍普金斯的禪師的案例

我沒聽懂,我說這個貓師傅的感覺,我是人,理解不了。他說我再給你講個故事: 有一個學校叫約翰·霍普金斯,他說有一次去那開一次會,其他人都是醫學、認知科學方面的教授,請了一個禪者,他在開會的時候看那個禪者,半閉眼睛,跟睡着了一樣。大家都很清醒,在那交談,突然一陣風吹過來,窗戶是打開的,把文件吹起來了,大家都傻了,只見那個禪者突然站起來,啪啪啪啪就把文件抓住了,放在桌面上來,然後老師說了一句話,你看,其實所有人都睡着了,只有那個禪者是清醒的,警覺的、放鬆的等待那個狀態,那個狀態貌似No Mind,但其實又是什麼都知道,實在難以理解這個狀態是什麼。

放鬆的、警覺的等待,什麼都不想,反而你什麼都關注到了,你進到思想的縫裏面去,把思想周圍的空間給開拓過來。

5.4 找到一個臨在的原型:禪

我想這樣講還是過於抽象,學習任何一個東西,最好的辦法就是拈出這個東西背後的古老原型,然後跟原型合一。此處我說的原型就是榮格所說的原型。他認爲那個原型是活的,是一種活的思想,一羣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種文化,都會有這樣的思想。跟臨在當下最接近的原型,對東方人,尤其中國人有一個原型思想,特別接近的,是禪這個思想。接下來我用禪,這個我們大家又熟悉又陌生的原型找到它。

5.4.1 看了日本的禪,極具開放性

禪離我們還是太遠了,我閱讀了很多材料,發現我走到了日本,鈴木大拙是第一個把東方的禪推薦給西方的人,日本非常之奇怪,日本把禪融入到各行各業,很多技藝都把禪的精神放進去,對他們而言,那個技藝本身不是目的,那個技藝是通往禪的路,這件事情讓我大開眼界。

鈴木大拙有一句話是最震驚我的,他說禪是極具開放性的,什麼加禪都可以。這對於我們世間的人來講是一個好的學習方式,在世上做任何事情,只要保持那個狀態,一樣能夠抵達禪的境界,比如武士加禪變成武士道,弓箭加禪變成弓道,繪畫加禪變成畫道,茶藝加上禪變成茶道,插花加禪變成花道。禪極具開放性,因爲它自己不是content,不是something,它是No Mind,是一種狀態,一種開闊的狀態,非常的棒。

5.4.2 禪案例1:最後的武士

接下來我給大家介紹兩個例子,一個是武士道,另外是弓道,我們間接感受一下那種禪的味道,也感受一下那種臨在當下的味道。

有一個電影叫《最後的武士》,其中他去學劍術,中間的轉折點,最關鍵的訣竅居然是No Mind。(視頻)

5.4.3 禪案例2: 弓道

請允許我講另外一個故事,是弓道。

這是日本的弓道,日本的弓箭和中國的弓箭不太像,它非常大,而且舉的很高。同時你會發現,它其實不是在這個弦的中間,它是在1/3這樣一個地方。這麼大的弓,舉起來就很累,還要拉滿的話,這時候拉着這個箭的這個手指頭要非常用力。你現在可以感受一下這樣一個狀態,弓道。弓道並不是練習射箭的技術,弓道是進入禪的一個途徑。

5.4.4 推薦三本書

一個德國哲學家赫立格爾寫的《箭術與禪心》是我最近看到的最好的一本書,這個故事看完以後,我再也不追尋我的使命是什麼,連我的使命如何實現的那個具體的狀態我都找到了,我非常喜歡這本書。如果推薦三本書,這是第一本。第二本是《新世界》,第三本是《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

5.4.4.1 介紹《箭術與禪心》作者

赫立格爾是德國哲學家,他是康德學派的一個哲學家,是非常理性的人,在德國的時候對東方的神祕主義特別感興趣,所以有一次有機會可以去日本去做哲學老師,他就去了。但是他被告知,一個西方人直接學禪,幾乎是不可能的,可以間接學禪,箭是通往禪的一個路徑,於是他花了幾年時間,拜箭道大師學箭。最後回到德國以後,他把他學箭的經歷非常寫實的記錄下來,就是這本書。

他本人是一個哲學家,他原來寫過書,後來寫了這本書之後他再也沒有寫別的書,臨終的時候把別的書全燒了,你可見他對這本書的重視。他自己是一個哲學家,又是一個理性的人。你可以信任他對描述這些東西的那個事實性、嚴謹性,因爲寫禪的書太多了,大部分自己寫的太誇張,我選他的方向覺得更寫實一點。你可以把這本書當成他學禪實驗的一個描述。

5.4.4.2 介紹阿波研造開悟,開宗立派

他拜的老師叫阿波研造,據說阿波研造是一個百發百中的神箭手,他從來沒有直接跟禪宗大師接觸的經歷,他的開悟完全是通過射箭得到的。

1920年,在阿波研造不惑之年的某一個深夜,他獨自一個人在演習廳面對靶子射箭的時候,突然產生了悟鏡,隨着自我消失的念頭略過腦際,他聽到一種神祕的聲音迴盪在虛空中,那弓旋的嗡嗡聲,以及箭射穿靶子的聲音是那樣的清晰、響亮、強勁,這個聲音是在過去從未聽到的。在那一瞬間,他自我融入到無邊的虛空,化爲無數的塵埃,這是自己開悟那一刻的描述。經歷了這次神祕體驗之後,阿波研造開宗立派,創建了一個射箭的流派,叫大射道教流派,這個流派的宗旨有4個字,一射絕命。

看到一射絕命這四個字會想起小李飛刀,刀出去之後,一定要取敵人的命,但是恰恰相反,阿波研造不是這個意思。他說一箭絕命,不是絕對方的命,是絕自己的命,所以弓道並非技術,射的並不是外在的靶子,而是射穿自己的心,這個時候就會達到佛陀的境地。所以,阿波研造並不是通過直接學禪達到那個境界,是通過射箭,並且超越射箭,把箭射爲弓道,達到了這樣的一個境界。

如果這個狀態是成立的,可以開闊的想一件事情,把工作當做道,工作也是可以把你引向某種超越境界的途徑,所以我們的工作、生活和你的超越完全可以是一元化。

5.4.4.3 故事前的預期管理

接下來我講這個故事的時候,一方面體會一下什麼叫臨在當下,另外更希望你體會這是一個原型,把這個原型拈出來,用到我們的生活工作裏,完全可以。

5.4.4.4 心靈拉弓

阿波研造說,弓和箭只是達到目標的途徑,而非目標本身,此處所說的目標,用我們的語言叫跟源頭連接,就是我們的目標,那個靶子反而不是目標了。

如果你是一個箭術運動員,你需要訓練的科目,大概是以下這些科目: 第一: 如何拉弓;第二,練瞄準靶子;第三,學會射箭。但是看阿波研造訓練他的弟子的時候,完全不教這些東西,他教的東西: 第一步是呼吸,第二步是等待,第三步是射自己,一箭絕命絕自己。

允許我分三步來儘可能的來闡釋一下。第一,用什麼拉弓?不是用你的肌肉能來拉弓,而用你的心靈來拉弓。阿波研造教他的弟子來拉弓的時候說,拉弓的時候要保持全身非常放鬆,這件事情跟我們平時學的東西不一樣,平時老師一定會教你用什麼動作、什麼姿勢,要把你肩膀的力量都用上,腰的力量都用上,腿的力量都用上,這樣才能把弓拉開。而阿波研造說,不,除了這幾個手指頭拉弓之外,全身所有其它部位要保持輕鬆的狀態,這是作者無論如何也做不到,因爲他以前是神槍手,神槍手得保持一個姿勢,端着肩膀。老師說,那你來摸摸我,全部拉開的時候,作者過去摸老師所有的肌肉,的的確確全都是放鬆的,完全難以想象。然後作者想可能自己的功力不夠,假如全部拉開之後可能就不用力氣了,於是先練自己的能力,練了幾個月之後,一點進步也沒有,總是拿不到那個竅門。

日本的老師很有意思,這件事情作者就是做不到,很顯然是練習方法出問題,走投無路,在特別沮喪的時候,老師才告訴作者說,你錯了,你做不到不用力氣拉弓,是因爲你想用你的肌肉來拉弓,真正拉弓,用你的心來拉弓。用心來拉弓要練習呼吸。呼吸是件很神奇的事情,通常講冥想的時候,95%的冥想技巧都是專注在呼吸上,呼吸是連接精神和肉體之間的橋樑,假如你關注了呼吸之後,幾乎同時既是精神,它又是physical的那樣一個東西。然後哲學家開始練呼吸,平時打坐練呼吸,最終拉箭的時候也練呼吸,所有的專注力全都在呼吸上。

一段時間後,作者終於能夠學會那個呼吸方法了,他有一個很奇怪的感覺,這是他的原話,他說彷彿不是我自己在呼吸,而是我被呼吸一樣。不但那個呼吸自己會調整,內在的很多感受它自己在調整,你不是在感受內在的狀態,而是內在的狀態在感受你,那個狀態就出來了,非常有意思。

最後他終於學會全身放鬆的拉弓了。作者說,究竟怎麼做到的,我完全無法用語言來說明,其實用我們的理論,就是連接上去之後,你身體的能量,經由你到了弓箭上。這是作者過的第一關,把他糾纏的都快放棄了的一件事情,花了一兩年的時間終於學會,而且只學一件事情,拉弓。

5.4.4.5 等待放箭

拉弓之後要學習放箭,如果你拉的時候使力氣,放箭的時候同樣要使力氣,如果特別使力氣來放箭的話,身體一定是抖的,放出去是非常不自然的,這個動作是不協調的。於是作者學習放箭這件事情,又學了好幾年時間,難以想象。作者問老師我什麼時候放箭,老師給的答案居然是等待。全文當中最奇怪的就是這一部分等待,等待最好的時機來放箭。放箭是在射手自己都喫驚的情況下,輕鬆的去發生的,是什麼時候該鬆開,它自己就會鬆開的那個狀態。

估計一聽這句話你會懵的,作者那麼理性的人,也是懵的,感覺不可能。老師說,No Mind,毫無企圖心,完全放下自己,無我、無他,什麼都沒有那個狀態,他自己就知道什麼時候射出去了。

作者一聽又懵了,接下來是最重要的一句話,老師說你說無我,如果我都沒了,我不來射這個箭,箭怎麼射出去?老師說,“它”自己射出去。聽完這句話之後,作者很顯然沒聽明白老師這裏說的“它”是什麼意思,他只是以爲就是口語說的“它”。作者又追問,老師如果已經沒有我了,我怎麼等待那個什麼時候去射這個箭呢。老師又回覆了一句,“它”會在最合適的時候來射出去,這時候他終於明白老師說的“它”是有所指了,大喫一驚問老師說你說這個“它”是什麼意思。

最後老師大怒,老師說我不能告訴你,如果告訴你了,我是最末流的老師,你必須自己去體會,等你到了那個狀態的時候,你自然就知道了。你所做的事情只有一件事情,No Mind,鍛鍊你的No Mind。等你能夠到純粹No Mind的時候,“它”就會出來了。

這段對話是全書裏面最傳神的一段對話,我讀了好多遍,我都touch不到這個“它”是什麼意思,後來慢慢理解,這個“它”不是比喻,可能真的是有所指的一個狀態。

於是作者繼續練習射箭,保持什麼都不想,又練了好幾年,說終於有一天,我射出一箭以後,大師叫斷了我,他鄭重的向我鞠了一個躬,行了一個禮,然後說,恭喜你,剛纔“它”射出去了。

然後大師說,我不是對你鞠躬,那一箭跟你完全無關,剛纔那一箭是你自己保持着完全無我、無求的狀態之下,就像一個熟透的水果從地上掉下來一下,那麼自然的狀態發生的。

然後作者當時看自己的狀態,他也立刻知道自己那箭射的,跟他歷史上所有的箭都不一樣,那個狀態、聲音、感受,作者也才第一次體會到老師所謂的“它”來了那個狀態是什麼樣的一個狀態,的的確確是不一樣一個狀態。

從此以後作者就開始來練這樣一個狀態,其實這個狀態就是保持No Mind,等待something發生的那個狀態。這件事情是我們在水平線上,沿着時間往前走的思維之下,完全不可理解的一個狀態。

這段頗有點神奇,也有人因爲這段來質疑作者寫的是否是真的,這本書其實對西方人影響非常大,比如你看《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你看連書名都在模仿這本書,他這書的原名應該是《禪與射箭的藝術》,他本是一個哲學家,你可以想象他應該是很理性、很真實寫這本書的。

5.4.4.6 “它”瞄準,“它”來了

第三部分又是一個衝突,作者學了好幾年學會了放箭,但是從來沒有學怎麼瞄準。到了最後一階段終於開始學習如何射中靶心。

但是老師告訴他,射中靶心毫無價值,就算你的箭射中靶心,你也不一定是個得道的人,如果你得道了,你自然就能射中靶心,或者射不中靶心,又怎樣呢。

由於人們固定思維的使然,我們的意志力總是讓我們射中某個目標爲我們達成事件成功的那個標誌。作者很糾結的說,大師我能理解您說的,內在的目標是要擊中的,但是射手不用瞄準外在目標就可以射中外在目標,你只需要瞄準自己內在的心,外在目標只是內在心的一個外在證明,這是什麼機制?你聽這句話,是不是一個西方哲學家想找這個理性,找個邏輯。

大概在半年前,我自己領悟到這個地方的時候,我其實是沒有信心的,憑什麼我自己往內求的時候,外在的事業也能成功,我是長期沒有信心的,所以我看到作者講這段話的時候,我心裏特別有同感。

射中內在就能射中外在這個狀態,大師說這個狀態,一旦你射中了內在,如果用我們的語言來講就是你達到了覺性狀態,當你達到覺性狀態,你和你的覺性是合一的,那麼你和你外在的事物也是合一的,這個時候射手不用瞄準,當然就可以射中靶子了,與其說你把箭射中了靶子,不如直接說靶子自己射中了自己,語言很難表達。他講到這兒說,我已經無法再說什麼了,其實就是你達到覺性智慧的狀態,我和覺合一,我和在合一,中間沒有空間,沒有時間的那個狀態,所以纔會射中自己,就等於射中外在。

作者不服氣,認爲這件事情不理性。於是他就脫口而出,挑戰老師,說老師如果您這麼說的話,是不是蒙着眼睛你也能射中箭靶?說完之後大師長時間不說話,作者自己想道歉又說不出口,場面非常尷尬。然後大師說,今天晚上你一個人來靶場。晚上來到靶場,大師擺了茶道,大概喝了一兩個小時的茶,兩人一句話沒說。喝完茶以後,大師讓作者把所有燈關了,然後大師取出一箭,啪,射出去,作者聽着聲音就知道一定是中了,但是大師又連着射出了第二箭,射完之後大師說,你去把燈打開,你去把靶子拿回來。

作者到了對面之後驚呆了,第一箭直中箭心沒什麼可說的,第二箭居然從第一箭穿過去,完全把他嚇呆了。然後大師跟他說,你可能認爲第一箭沒什麼,我對地方太熟了,那第二箭你怎麼解釋?第二箭不是我射的,是“它”射的,是“它”射中的,來,我們一起向箭靶鞠個躬吧。 “它”是一個超越我之外的力量,那個智慧,是“它”射中的。

從此以後,終於把作者給震住了,作者再也不提任何問題了,跟老師扭着那個勁,扭了大概4年多的時間,再也不扭了。說老師,你讓我幹啥我就幹啥了,然後不斷練習,最後自己也成了一個箭道大師。

老師最後問作者你明白了嗎,你什麼都不要想,你自己只需要把弓拉到最圓滿、最成熟的狀態,那瞄的和被瞄的,射的和被射的就合二爲一了,這個時候箭就會不經意間自動射出,直奔靶心,老師其實描述的就是禪的狀態,就是覺的狀態,就是內外合一那樣一個狀態。所以,我願意把這個“它”拈出來,讓大家有所感受一下。

5.4.4.7總結

在弓道里邊,剛纔是“它”射出去的。記得剛纔在劍道里邊,那個劍是它自己刺出去的,我將來會給你看到幾個畫畫大師,畫是它自己畫出去的。你彈鋼琴,鋼琴是它自己彈出來的那個狀態,不是你自己用你的思想、你的意志、你的手再把它做出來,而是它自己做出來的那個狀態,這個狀態就叫靈感,讓靈感像泉水一樣流出來,經由你流入你的思想,然後再流入你的作品,美不勝收的那個狀態。

我想繼續用90度革命這張圖,我們回味一下剛纔阿波研造大師做的事情是什麼。通常的神槍手、神箭手,是在水平線上希望射中外在的目標,射的越準越好。你明顯能夠感到阿波研造大師追求的不是水平面這個境界,他追求的是把箭當作垂直訓練覺性意識的途徑,所以在水平面裏邊找到一個縫,這個縫就是當下。當下是此時、此事,就是任何事情都可以成爲你當說下的那個目標,在剛纔那個渠道里邊就是射箭,箭就成爲當下這件事情,臨在於其上,保持No Mind狀態,長期訓練,等待突然有一天擊穿閾值,連上源頭了,然後靈感像泉水一樣,經由你流向你所做的事情,這就是90度的這樣一個pattern。

5.4.5 案例3:攀巖

剛纔講的是用日本的箭道和弓道,作爲兩個例子來給大家解釋,它可能離我們有點遠,接下來我舉一個當代的例子:攀巖。徒手攀巖的最好的狀態就是臨在當下,你不能想我昨天在幹啥,甚至你的前一個動作也不能想,下一個動作都不能想,我必須在當下這個動作之上,當下這個動作就是我一生當中最重要的,根本不是比喻了,因爲只要這個動作做錯了,命就沒了。所以有兩個步驟。第一步驟,長期訓練。第二個步驟才重要,要超越這個動作,變成No Mind,讓它流淌下來。各位看,挑戰者每一步都在死神邊上,我們在外面看都不敢看,你會非常恐懼,你看他自己的狀態,非常瀟灑,就跟跳舞一樣,就跟唱歌一樣那個狀態,祕訣就是臨在當下。(視頻)

各位有沒有出汗,很緊張。當我們說臨在當下,我們還當做一個遙遠的狀態,或者一個目標、一個比喻的時候,在這裏挑戰者必須臨在當下, 反過來恰恰因爲他臨在當下,整個動作行雲流水一般流淌,跳舞一樣的感覺,所以這是第一,臨在當下,擊穿閾值,連接源頭,靈感流淌。

我把所有狀態合在一起,希望幫大家過去水平線上改一次90度的革命,垂直下去。

5.5 Being is far more important than doing

我自己覺得這條路還是很美妙的一條路,跟宗教無關,跟神祕主義無關,跟修行其實也沒什麼關係,每個人都可以進入這條路。當下那條縫進去,No Mind、此時、此地那個狀態,就是所謂的心流,真的是非常的美好。

我們有好多誤區,就說我自己,比如說我一直認爲必須靠我的毅力、刻苦、勤奮、自律才能成功,我是一生保持高三狀態的那個人,非常的勤奮。但我現在回頭來看,其實過於勤奮和懶惰幾乎是同樣的錯誤,非常有意思,不是你高度的意志力能成功,有的時候是特別放鬆,你不用意志力反而那門開了,真的是太奇怪了。我有老師跟我講一句話,一開始跟我說我無論如何也理解不了,後來慢慢摸到這個點,老師說being is far more important than doing,being就是那個臨在的那個狀態,要比你有心智、有力量,有意志去doing,要far more important,這是一個有趣的一個現象。

我舉個例子,這個課是去年蘇州大課之後冒出來的,我以前沒有這些東西,然後迭代了4版。本來是節後給領教營三期來講,因爲遇到了疫情,就是有了大片的時間給自己,也不用出門。以前的我如果一天不工作不讀書,都覺得是罪惡的,現在我就放輕鬆下來,很休閒的去看書,我以前看任何書的時候,都會想這個觀點跟我的課裏面是怎麼樣的,我可以拿過來用到裏面去,這樣看書最有效率。但現在我不,我就是享受的,我就是享受它來看書。

《禪與摩托車的維修藝術》那本書太難讀了,它是個小說,小說裏又嵌着哲學的思考,我太喜歡了,非常喜歡,我看這本書的時候,我都不知道它跟我有什麼關係。其實我備課之前,我根本對禪、藝術想都沒想,我覺得跟我一點關係也沒有,我就是想看這本書,享受這本書,那是我人生第一次享受小說之美好。

看《新世界》,書裏有一句話叫要禪式的讀書法,不要只是理解它的意思,你就當禪式來看書,每個字都打我,我相信肯定不是每人都有這個感覺的,然後奇蹟就發生了,它居然引到我這個地方來,禪把我帶到一個源頭,禪是通到那個源頭的路。你看,當我沒有目的性去看它的時候,反而它把我引到正式的路上去。

再舉個例子,我下載了兩百多部的片子,大量的片子是藝術片,我是一個一點藝術細胞也沒有的人,我唱歌五音不全,而我去看藝術的東西。我先看電影,然後看紀錄片,越看越好看,禪我以前還了解一點,藝術跟我一點關係也沒有,你說我怎麼可能和藝術有關係。

其實我花大量的時間在靜坐,疫情期間我甚至每天可以花6個小時的時間靜坐,然後其它時間就看書這樣子。有一天早晨我看了貝多芬交響樂的紀錄片,我居然看完之後立刻看第二遍,我才突然領會到,美對我是有意義的,它並不僅僅是個素材,美本身也是連接源頭的路,而我在看這個東西之前,我是不知道的,這真的很奇怪。有的時候你不要把它當做實現別的目的的手段,它就是目的的時候,奇蹟就會發生。

同樣用在工作上,你覺得工作就是養家餬口,賺點錢,它就永遠只是這樣子。如果你覺得,工作就是目的,我就是在工作裏邊獲得目的,我眼前做的事情就是藝術,就是靈魂即作品,然後something就會發生了,“它”會把你引到源頭之地,“它”是誰,就是那個“它”讓你沉浸進去的時候,你保持臨在狀態,然後高質量等待的時候,“它”就會把你引到源頭之地去,“它”是一個真實存在的東西。你想想看這件事情多有趣,如果想象有這個“它”的時候,你是不是就覺得不孤獨了,你立刻就有這感覺,這個“它”不是人羣當中的,但“它”又是特別真切存在的,“它”真的可以跟你在一起共舞的那個感覺。

就跟我現在備課一樣,非常明確的感覺到我的課自己在長,我跟着它來走,它在帶着我走的那個感覺非常真切。中間那都是一個狀態,路是臨在當下,就這麼簡單。當下假如你摸不着,一個近似的詞彙就是此時、此地、此事,此時、此地、此事就是目的,那就接近臨在當下的狀態,真的是非常的美好。

評論(1條)

天空之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