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緣起

百科名片

所謂“緣起”,就是說:世間上沒有獨存性的東西,也沒有常住不變的東西,一切都是因緣和合所生起。所謂“性空”,就是說:因緣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則不能有,這就是“真空生妙有”的意義。

解釋

  緣起性空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世間上的森羅萬象,如山河大地、花草樹木、一人一物,乃至微麈沙礫等,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因此,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有”,都是緣起而有;因爲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
  緣起法說明:世間上所有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如果沒有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就。比方說,一個人生活在世間上,因爲有農夫種田,我們纔有飯喫;有工人織布,我們纔有衣服穿;乃至出門,由於有公共汽車司機爲我們的開車,我們才能到達目的地。假如沒有這許多因緣,我們就不能生存了。甚至於晚上在家裏,只要打開電視,就有精彩的節目可看,如果沒有衆多演藝人員表演,如何能有電視節目可看?所以,每個人能夠生存,都要感謝因緣,感謝世間的成就。

定義

  緣起的定義就是:有“因”有“緣”,因緣和合而有“果”。世間上的一切者因緣生起,都離不開因果法則。因和果之間有一個緣,因所以能成果,一定要有緣。例如,花的種子種下去,它在能夠開花結果,必定要有土壤、陽光、空氣、水份、肥料等很多的因緣,才能開花結果。所以,我們能夠生而爲人,在過去生中,有宿世的因、宿世的業,現在到了人間來,還要有現世的緣,因緣聚合了,才能產生果。
  緣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緣起法雖然深奧難懂,不過從因果法則的六條定律,我們可以進一步認識“緣起性空”。
1果從因生
  緣起的先決條件是“因”,有“因”再加上“緣”,條件具足,才能生“果”。“因”是生起萬事萬物主要的、內在的條件,是生果的直接力;“緣”是外在的條件,能助因生果,是生果的間接力。所以,萬有諸法之所以存在,必定有其生成的因緣,這就是“果從因生”的理則。
2相由緣現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這個“境”就是因緣,世間一切現象都是因緣和合所產生的假相,本身並無自性,所以說“緣起性空”;由於無自主性,所以能隨著緣生而現,緣滅而散,因此說“相由緣現”。
3事待理成
  宇宙萬法的生起,因然是要有因有緣,但是在因緣果報的生起上,還有著普遍的理則,也就是因果的法則。譬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瓜不能得豆,種豆不能得瓜。“如是因感如是果”,違背了這個“理”則,便不能成其“事”,所以說“事待理成”。
4多從一有
  在一般人的觀念裏,“一”就是隻有一個,“多”就是有很多個;但是在佛教看來,一就是多,多就是一,甚至“多從一有”。譬如把一粒水果種籽埋到泥土裏,經過灌溉施肥,而後長大開花,結出一樹累累的果實,這都是由一粒種籽而來。因此,佛教譬喻佈施如播種,“一文施捨萬文收”,其道理和“一粒落土百粒收”是一樣的,這也正是“多從一有”的理論根據。
5有依空立
  世間上的人,往往有一個錯誤的觀念,以爲空是沒有。在佛教裏面,空纔能有,例如房子不空,就不能住人;耳朵、鼻子、口腔、腸胃不空,我們怎麼能生存?我們口袋不空,東西放到那裏?世界虛空不空,森羅萬象如何安放?因爲空,纔有一切,有是依空而立的,所以《般若心經》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龍樹菩薩在《中論.觀四諦品》中提出“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故,一切則不成。”這就是“有依空立”的理論根據。
6佛是人成
  佛陀悟道之初,曾經宣示說,衆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麈去垢,開頭佛性,自能證悟成佛,因此有所謂“佛是已覺悟的衆生,衆生是未覺悟的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淨無別故;佛與衆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這就是“佛是人成”的最佳佐證。
  緣起性空正如拳頭與手掌,五個指頭合起來成爲一個拳頭,這叫緣起;放下來變成手掌,這叫性空。因爲性空,所以才能緣起;因爲緣起,故知本性是空。緣起性空的道理不容易懂,但是人生各種關係的存在,卻都離開不了緣起性空的道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