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模型 羊羣效應

本系列文章 主要是 分享 思維模型,涉及各個領域,重在提升認知


1 模型故事

幽默的“羊羣效應”故事

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參加會議,一進會議室發現已經座無虛席,沒有地方落座,於是他靈機一動,喊了一聲:“地獄裏發現石油了!”這一喊不要緊,天堂裏的石油大亨們紛紛向地獄跑去,很快,天堂裏就只剩下那位後來的了。這時,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過去,莫非地獄裏真的發現石油了?於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獄跑去。

法國科學家讓亨利·法布爾曾經做過一個松毛蟲實驗。他把若干松毛蟲放在一隻花盆的邊緣,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在花盆的不遠處,又撒了一些松毛蟲喜歡喫的松葉,松毛蟲開始一個跟一個繞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這一走就是七天七夜,飢餓勞累的松毛蟲盡數死去。而可悲的是,只要其中任何一隻稍微改變路線就能喫到嘴邊的松葉。

股市中的“羊羣效應”

中國證券市場上存在的羊羣效應非常明顯,在上證指數從2004年的1000多點漲到5000多點甚至2007年10月16日突破6000點大關的過程中,大批中小投資者蜂擁而入,而這些新股民很多人對股票都不瞭解。他們是在看到周圍人都從股市賺了錢,自己便也投入進來。由於很多人缺乏股票方面的專業知識,其在炒股過程中,就會依照別人的行動,而採取行動,從而產生從衆行爲。盛極必衰,沒有永遠的熊市,也沒有永遠的牛市,根據市場規律,股市總會跌下來的,到2008年10月28日,股市最低已經跌倒1664.93,可見,衆多投資者幾乎處於瘋狂的羣體非理性狀態。羊羣效應主要表現在三個階段,即股票的上漲階段,下跌階段和調整階段。在上漲階段,投資者對市場信心空前高漲,受市場情緒感染,投資者紛紛購入股票,推動股價一路飆升。受宏觀經濟向好,企業利潤大幅增加,黨的十七大召開,以及2008 年奧運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許多人對證券市場相當看好,因此,股票市場異常火爆,認爲股市黃金十年的大有人在。而在下跌階段,投資者人心惶惶,盲目從衆現象表現的更爲突出:投資者集體潰逃,大家爭相拋出股票,割肉清倉。在調整階段,投資者多處是迷茫心態,對入市找不到方向,股市處於觀望狀態。一旦出現反轉,投資者就會蜂擁而至,或者集體入市,或者集體逃離。可見,在股市發展的三個階段過程中,羊羣效應相當明顯。

互聯網泡沫中的“羊羣效應”

20世紀末期,網絡一路飆升,“.com”公司遍地開花,所有的投資家都在跑馬圈地賣概念,IT業的CEO們在比賽燒錢,燒多少,股票就能漲多少,於是越來越多的人義無反顧地往前衝。2001年,一朝泡沫破滅,浮華盡散,大家這才發現在狂熱的市場氣氛下,獲利的只是領頭羊,其餘跟風的都成了犧牲者。

傳媒經常充當羊羣效應的煽動者,一條傳聞經過報紙就會成爲公認的事實,一個觀點藉助電視就能變成民意。遊行示威、大選造勢、排除異己等ZZ權術無不是在藉助羊羣效應。

行業與職場中的“羊羣效應”

在競爭激烈的“興旺”的行業,很容易產生“羊羣效應”,看到一個公司做什麼生意賺錢了,所有的企業都蜂擁而至,上馬這個行當,直到行業供應大大增長,生產能力飽和,供求關係失調。大家都熱衷於摹仿領頭羊的一舉一動,有時難免缺乏長遠的戰略眼光。對於我們這些職場裏的人而言,往往也可能出現“羊羣效應”。做IT賺錢,大家都想去做IT;做管理諮詢賺錢,大家都一窩蜂擁上去;在外企幹活,成爲一個嘴裏常蹦出英語單詞的小白領,看上去挺風光,於是大家都去學英語;現在做公務員很穩定,收入也不錯,大學畢業生都去考公務員……我們不是羊,我們要用自己的腦子去思考,去衡量自己。我們應該去尋找真正屬於自己的工作,而不是所謂的“熱門”工作,都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熱門”的職業不一定屬於我們,如果個性與工作不合,努力反而會導致更快的失敗。我們還要留心自己所選擇的行業和公司中所存在的潛藏危機,任何行業和企業都不可能是“避風港”,風險永遠是存在的,必須大膽而明智地洞察。在有了這點兒危機意識之後,自然就要預備好對策,當危機真正到來時該怎麼辦?在《誰動了我的奶酪》中,坐喫山空的小老鼠最終沒有奶酪可喫,而有危機意識、到處尋找新的奶酪的小老鼠,卻在舊的奶酪喫光之前,就尋找到了新的生機。

地產行業中的“羊羣效應”

中國房地產市場是有存在羊羣效應,很多人都看到別人購房,自己也跟着購房。有一些業主看到房價降下來,就要到開發商那麼鬧事,要求退房或者補償差價。這就說明,這些人心裏覺得房價一定是上漲,從來都沒有考慮到房價下跌。

“羊羣效應”告訴我們,許多時候並不是諺語說的那樣:“羣衆的眼睛是雪亮的”。在市場中的普通大衆,往往容易喪失基本判斷力。人們喜歡湊熱鬧、人云亦云。羣衆的目光還投向資訊媒體,希望從中得到判斷的依據。但是,媒體人也是普通羣衆,不是你的眼睛,你不會辨別垃圾信息就會失去方向。所以,收集信息並敏銳地加以判斷,是讓人們減少盲從行爲,更多地運用自己理性的最好方法。對他人的信息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凡事要有自己的判斷,出奇能制勝,但跟隨者也有後發優勢,道法無常!任何存在的東西總有其合理性,羊羣效應並不見得就一無是處。這是自然界的優選法則,在信息不對稱和預期不確定條件下,看別人怎麼做確實是風險比較低的(這在博弈論納什均衡中也有所說明)。羊羣效應可以產生示範學習作用和聚集協同作用,這對於弱勢羣體的保護和成長是很有幫助的。

2 模型 羊羣效應

@1 羊羣效應 概念

羊羣效應理論(The Effect of Sheep Flock),也稱羊羣行爲(Herd Behavior)、從衆心理。同時“羊羣效應”也是指管理學上一些企業的市場行爲的一種常見現象。經濟學裏經常用“羊羣效應”來描述經濟個體的從衆跟風心理。羊羣是一種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衝右撞,但一旦有一隻頭羊動起來,其他的羊也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顧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遠處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羣效應”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種從衆心理,從衆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

@2 羊羣效應 起源

羊羣效應可追溯到凱恩斯的“選美理論”,他將股票市場的投資比作選美比賽,競爭者從現有100張照片中選出最漂亮的6張,獲獎者往往不是那些選出自己認爲最漂亮的6張的人,而是那些選出最能吸引其他競爭者的那6張照片的人,這使得競爭者儘可能猜測別的競爭者可能選擇,並模仿這種選擇,不論自己是否真地認爲當選者漂亮,從而產生了羊羣效應。羊羣效應的本意是指:一隻頭羊發現一片肥沃的草地,並在那裏喫到新鮮的青草,其它羊羣則緊隨其後,一哄而上,爭搶那裏的青草。這時的羊羣,全然不顧旁邊還有虎視眈眈的狼,看不到不遠處還有更好的草,也不想那片草夠不夠大家一起喫。羊羣效應也稱“羊羣行爲”或“從衆行爲”。通常,羊羣行爲指在不完全信息環境下,行爲主體因受其他人行爲的影響,進而忽視自己的私人信息,而模仿他人行動的決策行爲。由於羊羣行爲具有傳染性,因此,存在於多個行爲主體之間的羊羣行爲現象,稱爲羊羣效應,主要研究信息傳遞、行爲主體決策之間的相互影響以及這種影響對信息傳遞速度和充分性的作用。

@3羊羣效應 特點

羊羣效應的出現一般在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行業上,而且這個行業上有一個領先者(領頭羊)佔據了主要的注意力,那麼整個羊羣就會不斷摹仿這個領頭羊的一舉一動,領頭羊到哪裏去喫草,其它的羊也去哪裏淘金。

@4 羊羣效應 分類

羊羣效應分爲兩種:理性羊羣效應 和 非理性羊羣效應

  • 理性的羊羣效應:由於信息獲取的困難、行爲主體的激勵因素以及支付外部性的存在,使得羊羣行爲成爲行爲主體的最優策略。根據智豬博弈中的大豬,小豬博弈均衡原理,對雙方力量和利益進行對比之後採取的措施。在甲的觀念中,乙實力雄厚,信息靈敏,相當於智豬博弈中的大豬;而甲由於信息不靈、經驗不足,力量薄弱,相當於智豬博弈中的小豬。甲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及對風險的厭惡,受操作失敗的後悔和利益受損的恐懼心理影響,所以,當出現信息不一致的時候,他們不願意,也沒能力去辨別真僞,寧願選擇“安全”的投資策略:跟隨乙的行動,與他們保持一致,獲取部分“安全”的收益。當對一件事一無所知的時候,跟隨別人,是最優選擇。
  • 非理性的羊羣效應:非理性的羊羣效應主要研究行爲主體的心理,認爲行爲主體只會盲目相互模仿,忽視了理性分析的重要性。從本質上來說,盲目跟從還是因爲搜尋信息、知識因素、時間等特定成本的存在,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則是惰性使然,所謂的“非理性”,正是一種“理性原則”的體現。

3 模型簡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