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合理情緒療法

一、合理情緒療法介紹

合理情緒治療(Rational-Emotive Therapy,簡稱RET)也稱“理性情緒療法”,是幫助求助者解決因不合理信念產生的情緒困擾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




是20世紀50年代由阿爾伯特·艾利斯(A.ElliS)在美國創立的。




合理情緒治療是認知心理治療中的一種療法,因它也採用行爲療法的一些方法,故被稱之爲一種認知-行爲療法。


中文名:合理情緒療法




外文名:Rational-Emotive Therapy




別名:理性情緒療法




創立人:阿爾伯特·艾利斯



二、治療目標

合理情緒療法的基本人性觀認爲人既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




因此在人的一生中,任何人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具有上述某些非理性觀念。只不過這些觀念在那些有嚴重情緒障礙的人身上表現得更爲明顯和強烈,他們一旦陷於這種嚴重的情緒困擾狀態中,往往難以自拔,這就需要對之應用合理情緒療法的理論和技術加以治療。




合理情緒療法的主要目標就是減低求助者各種不良的情緒體驗,使他們在治療結束後能帶着最少的焦慮、抑鬱(自責傾向)和敵意(責他傾向)去生活,進而幫助他擁有一個較現實、較理性、較寬容的人生哲學。




這個目標包含了兩層涵義,首先是針對求助者症狀的改變,即儘可能地減少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情緒困擾與不良行爲的後果,這稱爲不完美目標




另一方面的涵義是着眼於使求助者產生更長遠、更深刻的變化。




它不僅要幫助求助者消除現有症狀,而且也要儘可能幫助他們減少其情緒困擾和行爲障礙在以後生活中出現的傾向性,這稱爲完美目標。這一目標的關鍵在於幫助求助者改變他們生活哲學中非理性的成分,並學會現實、合理的思維方式。




艾利斯等人認爲合理情緒療法可以幫助個體達到以下幾個目標:

1、自我關懷


2、自我指導


3、寬容


4、接受不確定性


5、變通性


6、參與


7、敢於嘗試


8、自我接受


這幾個方面特點也是個體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


三、ABC理論!

合理情緒療法又稱合理情結療法




在ABC理論模式中,




A是指誘發性事件


B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事件之後相應而生的信念,即他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


C是指特定情景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爲結果。


通常人們認爲,人的情緒的行爲反應是直接由誘發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




ABC理論指出,誘發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爲反應的間接原因,而人們對誘發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纔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爲反應的更直接的原因。




人們的情緒及行爲反應與人們對事物的想法、看法有關。合理的信念會引起人們對事物的適當的、適度的情緒反應;




而不合理的信念則相反,會導致不適當的情緒和行爲反應。當人們堅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長期處於不良的情緒狀態之中時,最終將會導致情緒障礙的產生。




因爲情緒是由人的思維、人的信念所引起的,所以埃利斯認爲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情緒負責。




他認爲當人們陷入情緒障礙之中時,是他們自己使自己感到不快的,是他們自己選擇了這樣的情緒取向的。不過有一點要強調的是,合理情緒治療並非一般性地反對人們具有負性的情緒。




比如一件事失敗了,感到懊惱,有受挫感是適當的情緒反應。而抑鬱不堪,一蹶不振則是所謂不適當的情緒反應了。




例如:兩個同事一起上街,碰到他們的總經理,但對方沒有與他們招呼,徑直過去了。這兩個同事中的一個認爲:“他可能正在想別的事情,沒有注意到我們。即使是看到我們而沒理睬,也可能有什麼特殊的原因。”而另一個卻可能有不同的想法:“是不是上次頂撞了老總一句,他就故意不理我了,下一步可能就要故意找我的岔子了。”兩種不同的想法就會導致兩種不同的情緒和行爲反應。前者可能覺得無所謂;而後者可能憂心忡忡。 以至無法平靜下來幹好自己的工作。從這個簡單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人的情緒及行爲反應與人們對事物的想法、看法有直接的關係。在這些想法和看法背後,有着人們對一類事物的共同看法,這就是信念,前者在合理情緒療法中稱之爲合理的信念,而後者則被稱之爲不合理的信念。




合理的信念會引起人們對事物適當、適度的情緒和行爲反應




而不合理的信念則相反,往往會致不適當的情緒和行爲反應。




人們堅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長期處於不良的情緒狀態之中,最終將導致情緒障礙也就是C的產生。




四、ABC理論治療區別


合理情緒療法實際上就是一種對有情緒障礙的人實施再教育的過程。




諮詢師訓練求助者科學地進行邏輯思維與分析,使其學會能夠客觀、合理地思維,用以代替舊的非理性的思想。這是一種認知的、直接的和主動的過程。




因此,在這一點上,在合理情緒療法中,諮詢師是一個指導者、說服者、分析者,也是權威的信息提供者和與求助者非理性觀念對抗的辯論者。他所扮演的是一個積極主動的角色。




合理情緒療法理論認爲,傳統的心理治療學派如精神分析治療是一種相對比較被動的治療過程。諮詢師挖掘求助者的潛意識內容,把他目前的問題同其被壓抑在潛意識中的經歷聯繫起來,並對其間的關係依精神分析理論加以解釋。




除此之外,他們只能消極地等待求助者對自己問題的頓悟。這是一個長期而且是十分困難的過程。對有些求助者而言,頓悟是件很困難的事情,即使產生頓悟,也不一定能使其問題得到改善。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精神分析治療中的諮詢師和求助者,都處於比較被動的地位。




埃利斯通過自己的實際治療經驗論證,只有諮詢師採用積極主動的指導方式,才能取得較好的療效。




在合理情緒療法中,指導的涵義並不是僅僅針對求助者的行爲和情緒等表面症狀的改善。這一點與傳統的行爲治療也有着根本的不同。




行爲主義諮詢師主要是根據S-R公式,通過條件反射的原理,在刺激和反應之間建立新的關係。




他們往往忽視了刺激和反應之間個體認知因素的作用。


而合理情緒療法則強調諮詢師的作用應該以認知取向爲主,諮詢師要充分發揮並調動自己與求助者的認知功能,通過邏輯分析,指出求助者不合理的認知方式,並指導他學會用新的、合理的認知方式來代替。




合理情緒療法對諮詢師的主動與指導功能的重視還表現在它與求助者中心療法的區別上。求助者中心療法主要是通過諮詢師與求助者之間形成的非常適宜的心理環境和氣氛來使求助者產生自我指導的行爲,對諮詢師而言,這是一種非指導性的治療方式;而合理情緒療法則並不過分強調雙方關係的重要性,也不認爲那是治療所必備的條件,它更看重諮詢師的主動、直接和理智的指導作用。


五、ABC組成

其實完整的治療模式由ABCDEF六個部分組成。 


A:activating events,指發生的事件 

B:beliefs,指人們對事件所持的觀念或信念

C: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s,指觀念或信念所引起的情緒及行爲後果

D:disputing irrational beliefs, 指勸導干預

E:effect,指治療或諮詢效果.

F:new feeling,指治療或諮詢後的新感覺。



 人們常常認爲罪魁禍首是外界的負性事件A。


但是艾里斯認爲,事件(A)本身並非是引起情緒反應或行爲後果(C)之原因,而人們對事件的不合理信念(C)(想法看法或解釋)纔是真正原因所在。因此要改善人們的不良情緒及行爲,就要勸導干預(D)非理性觀念的發生與存在,而代之以理性的觀念。等到勸導干預產生了效果(E),人們就會產生積極的情緒及行爲,心裏的困擾因此消除或減弱,人也就會有愉悅充實的新感覺(F)產生。 




 主要目標是:幫助人們培養更實際的生活哲學,減少自己的情緒困擾與自我挫敗行爲,也就是減輕因生活中的錯誤而責備自己或別人的傾向(消極目標),並學會如何有效地處理未來的困難(積極目標)。

六、ABC侷限性

首先,合理情緒療法假定人有一種生物的傾向性,傾向於用不合理的思維方式進行思維,這是需要人用畢生的努力去減少或克服的。




因此,對於那些有嚴重的情緒和行爲障礙的求助者,合理情緒療法認爲這些人雖有可能被治癒,減少他們自我困擾的傾向性,但絕不會達到不再有不合理信念的程度。




合理情緒療法是一種着重認知取向的方法,因此它對那些年紀較輕、智力和文化水平較高的人更有效果。但這也同時意味着對那些在治療中拒絕做出改變自己信念的努力的人,或過分偏執者以及有領悟困難的人,則可能難以奏效。此外,合理情緒療法對於患有自閉症、急性精神分裂症等病症的人所能提供的幫助也是有限的。




最後,合理情緒療法治療能否得到比較滿意的效果,也與諮詢師本身有關。因爲他們也可能存有這樣或那樣的不合理信念,這有時候會阻礙治療取得成功。因此,諮詢師也要不斷與自己的不合理信念進行辯論,儘量減少自身的非理性成分。


七、療法特點

從整體上看,合理情緒療法有以下一些特點:




1.人本主義傾向

RET信賴、重視個人自己的意志,理性選擇的作用,強調人能夠“自己救自己”,而不必依賴魔法、上帝或超人的力量。而且從RET的人性觀中也可以看出它的人本主義傾向。


2.教育的傾向

RET有很濃厚的教育色彩。也可以說它是一種教育的治療模式。




首先,在諮詢原則方面,RET試圖用一套它認爲合理的、健全的心理生活方式去教育來訪者。




其次,RET的治療過程有很強的教導味道。




最後,RET還專門發展了一套適用於兒童和學校諮詢的體系,稱作“理性-情緒教育”,旨在幫助孩子提高心理機能水平,解決學習中的各種問題。




3.強調的作用

在治療途徑上廣泛採納情緒和行動方面的方法。但它更突出地重視理性、認知的作用。這是RET、也是所有認知療法的一個最本質的特點。在RET的治療中,總是把認知矯正擺在最突出的位置,給予最優先的考慮。


八、治療過程

1.1診斷階段

在這一階段,諮詢師的主要任務是根據ABC理論對求助者的問題進行初步分析和診斷,通過與求助者交談,找出他情緒困擾和行爲不適的具體表現(C),以及與這些反應相對應的誘發事件(A),並對兩者之間的不合理信念(B)進行初步分析。




其中,求助者遇到的事件A、情緒及行爲反應C是比較容易發現的,而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B則難以發現。




1.2不合理信念常見特徵

求助者不合理信念的主要特徵是絕對化的要求、過分的概括化以及糟糕至極等。




1.絕對化的要求

是指個體以自己的意願爲出發點,認爲某一事物必定會發生或不會發生的信念。




因此,當某些事物的發生於其對事物的絕對化要求相悖時,個體就會感到難以接受和適應,從而極易陷入情緒困擾之中。




2.過分概括化

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維方式,就好像是以一本書的封面來判定它的好壞一樣。




它是個體對自己或別人不合理的評價,其典型特徵是以某一件或某幾件事來評價自身或他人的整體價值。




3.糟糕至極

是一種把事物的可能後果想象、推論到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災難結果的非理性結果。




當人們堅持這樣的觀念,遇到了他認爲糟糕透頂的事情發生時,就會陷入極度的負性情緒體驗中。諮詢師可以根據上述特徵,尋找、發現、準確把握求助者的不合理理念。




這實際上就是一個尋找求助者問題的ABC的過程。




在進行這一步工作時,諮詢師應注意求助者次級症狀的存在,即求助者的問題可能不是簡單地表現爲一個ABC。




有些求助者的問題可能很多,一個問題套着其他幾個問題。




例如:

有一位大學生,在一次考試不及格(A1)後變得很沮喪(C1),其不合理信念可能是“我應該是個出色的好學生,這次不及格真是太糟糕了”(B1)。但是他的不良情緒(C1)很可能會成爲新的誘發事件(A2),引起他另一種不合理信念“我必須是個永遠快樂的人,而絕不應該像現在這樣憂心忡忡”(B2),從而導致他更爲不良的情緒反應(C2)。




因此,諮詢師要分清主次,找出求助者最希望解決的問題。




在此基礎上,還要和求助者共同協商制定諮詢目標。




這種目標一般包括了情緒和行爲兩方面的內容,通常是要通過治療使情緒困擾和行爲障礙得以減輕或消除。




最後,諮詢師還應向求助者解說合理情緒療法關於情緒的ABC理論,使求助者能夠接受這種理論及其對自己問題的解釋。諮詢師要使求助者認識到A、B、C之間的關係,並使他能結合自己的問題予以初步分析。




雖然這一工作並不一定要涉及到求助者具體的不合理信念,但它卻是以後幾個諮詢階段的基礎。




如果求助者不相信自己問題的根源在於他對事物的看法和信念,那麼以後的諮詢都將難以進行。




在這一階段,諮詢師應注意把諮詢重心放在求助者目前的問題,如果過於關注求助者的過去經歷,那就可能阻礙合理情緒療法的進行。




2.領悟階段

主要任務是幫助求助者領悟合理情緒療法的原理,使求助者真正理解並認識到:




引起其情緒困擾的並不是外界發生的事件,而是他對事件的態度、看法、評價等認知內容,是信念引起了情緒及行爲後果,而不是誘發事件本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