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療法》第二次閱讀讀書筆記


生命是流動的,連續的。故事是變化的,有情節的。敘事療法是對故事的尊重、對人的尊重,對問題的尊重,從生命中看到從來沒有看到的東西,遷移出面對問題的新想法,用新的感受去面對當下的問題,從而看到生命中的美好和期望。在敘事治療中讓來訪者講述故事,向生命提問,將問題遷移、外化、重建故事,用心整合生命經驗,活出渴望的自己。

後現代敘事療法,是諮詢者運用適當的方法,幫助當事人找出遺漏片段,以喚起當事人改變內在力量的過程。敘事治療對“人類行爲的故事特性”,即人類如何通過建構故事和傾聽他人的故事來處理問題。

敘事療法這一專業術語產生於1989年,由懷特和艾普斯頓在心理治療實踐中創新出來並不斷豐富和發展,到現在成爲後現代諮詢技術中與焦點解決短程治療、合作對話並重的重要技術,甚至可以說一枝獨秀的展現着治療魅力。敘事療法根植於法國後結構主義的哲學理論,將後結構主義中的“人都是有多層故事”的理論靈活運用於實踐,將人的發展歸爲社會、心理、語言的塑造。

敘事療法認爲,人類活動和經歷更多地是充滿了“意義”和故事,而不是邏輯論點和法律條文,它是交流意義的工具。人類學家布魯納指出:“故事一開始就已經包括開始和結束,因而給了我們框架,使我們得以詮釋現在”。

在心理治療領域,後現代思想同樣向傳統心理治療的理論及實踐提出了挑戰。在後現代語境下,與心理治療有關的語言本質、敘事的功能、文本以及話語的反思性等問題,開始受到人們的重視。敘事療法反對個人主義,不希望對人進行病例性問題診斷分析,特別反對給當事人活生生的生活體驗、情緒、行爲貼標籤。而是注重將人的問題產生放在當下社會政治文化中去考慮,更多關注、欣賞當事人豐富的生活體驗、知識、技能等。

在敘事治療過程中,更注重故事描述,比較不看問題的解決,問題的故事如何影響人們看到自己的自我認同,通過支線故事的線索遷移,產生新的故事感受,這些新的想法帶給當事人哪些新的陪伴,從而讓當事人的自我認同再建構。其治療技術與其他治療流派有很大不同,如問題外化、重寫故事、行動藍圖、身份認同藍圖、治療聯盟寫治療信、尋找獨特結果和獨特解釋、引導獨特的重新描述和獨特的循環傳播、尋找例外、佈置家庭作業等都表現出獨具一格的治療魅力,使敘事療法在當下衆多治療與諮詢技術中具有相當的親和力、感染力、創造力。

人不是問題,問題纔是問題,這是敘事療法中的經典理念。將人與問題分開,對問題進行外化,作爲敘事療法的點睛之筆,成爲敘事療法中對來訪者起到重要引導的核心技術。傳統的治療常把問題歸在來訪者身上,把問題看成來訪者私人化的問題進行診斷或分析,對來訪者產生負性暗示或固化問題。問題外化的應用和理解將問題重新放在文化與話語情境下的關係和互動之中,不再把問題看作是脫離了情境的個體的私人化的問題,從而幫助人們從充滿問題的故事講述中把自身和問題分離出來,按照時間線索看清事情是如何一步一步發展出來的,就可能發現之前被忽視的一部分體驗,找到獨特結果,然後在治療師的引導下編織進替代性故事之中,找到生命中的正能量,開始療愈自己,修復自己內心的創傷,進一步融入到自己的正常生活中。

尋找生命的意義,讓當事人體驗生活、體會自然的博大精深,自己纔是自己生命的主載,纔是治癒自己的專家。敘事療法中特別強調當事人的話語權和故事主載,在當事人的生命故事中,傾聽、抱持、肯定、理解,會給當事人敘述故事和尋找生命意義的積極力量。治療者需要放空自己,做一個純淨的傾聽故事者,才能避免帶着個人主觀去解構他人的故事,才能不“左右”、不干擾當事人自己尋找故事支線,才能更好的讓當事人在故事中重建自我,找到積極的身份認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