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UM敏捷革命读后感-美国人的思维方式

最近因为疫情,因为川建国同学,中国和美国闹的很不愉快。

于是很多人都在想一个问题,中国和美国是不是早晚得碰撞一下,那就得正经得了解下美国人是怎么思考问题的。

正好手上有一本敏捷革命的书,读了之后,感慨很多,书是SCRUM的创始人,Jeff Sutherland写的,从这里面可以看到很多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

先不讲敏捷模式到底是个什么模式,先看看作者的履历,英文名比较难拼,我们就叫作者为老杰夫同志吧。

老杰夫可是当过兵的,而且是西点军校的兵,后来又去搞软件开发,又去推广敏捷模式,就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到美国人的职业生涯是很丰富很自由的,跨专业跨角色非常灵活,对比起咱们国家来说,咱们习惯干一行爱一行,干到老干到死,中间跨的不是没有,但是很少,跨界并不受到鼓励,在美国则不同,就算只从书里提到的那些人物,跨行跨界的也不少。

咱们中国软件行业老有人说30岁现象,说是程序员就是吃青春饭的,年纪大了仿佛就得下岗了,有这个说法有这个窘境也是因为咱们的就业范围太狭窄了,要是能像老杰夫这样,跨来跨去,多少岁都没事,在这点上,咱们国家还是差了点,就光意识上就不行,年纪大了老同志了仿佛就啥也不行了,甚至有些大厂还宣称,40岁以后的统统不要。

我们的老板,高管,招员工仿佛就是一个目的,帮我干活,完成任务,除此之外的其他事情都不大感兴趣。

我们围绕任务来组织所有事情,软件行业很少有创新,就算有大部分也是被任务逼迫的,被市场逼迫的。因为围绕任务来组织我们的人生,就是忙和更忙,加班和更多的加班,为什么说程序员是青春饭,因为老同志们加不了班,我们口头上喜欢说创新,实际上并不提供鼓励创新的环境,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公司里哪个人是因为想到了新点子得到了提拔,想到了新点子受到了人们的崇敬,想到了新点子并且被鼓励推广出来,被鼓励宣传到各个团队,各个公司,我们看到更多的偶像是加班狂人,业绩狂人,创新的偶像跟这些人比,还根本不在一个档位上。

看书里老杰夫的经历,我们就会觉得他的人生精彩绝伦,敏捷模式是他总结出来的,而且他总结出来之后,就一直在推广,这种方式特别适合自然科学的路子,总结规律---找试点实验---去推广--去实践--更新自己的理论--继续推广--继续实践。重点不在于这种方式,在于很多美国人都会这么去做,他们把这个当成一种自然而然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整个美国社会,鼓励这种人,鼓励这种模式,大家都会这么做,要知道作者并不是一个科学家,不是专业搞研究的人,他只是普通的一个美国人,就跟我们每年数百万的大学毕业一样。

在人家的文化里,遇到一些问题,解决掉这些问题,总结一套理论,去实验去推广,这种方式自然而然,社会允许这种,鼓励这种,整个美国社会有不计其数的科研单位,人文单位,在无时无刻的做着各种实验,你如果去读他们的文章,就可以看到文章里遍布着这样的言论,--根据某某大学的调查结果,--根据某某公司的论文,他们常常做这样的事情,一旦有所发现,就去写论文,就去发表,就去实验,包括在军事领域,不像我们国家的军事,喜欢搞神秘主义,喜欢奇思妙想,喜欢复杂的计谋,他们在军事领域也是搞实验,做分析,总结规律。

之前我们在朝鲜战场遭受挫折,因为李奇微将军发现了我们的后勤能力只能保持7天,也就是一礼拜攻势,后来美军做出了针对性的措施,在美国这种事情比较常见,他们会去学习,会去分析数据,他们会分析美国战机在朝鲜的战损比例,击落中朝联军的比例,在我们看来神秘的军事计划,军事策略,可能在他们那里只是数据库的分析结论,因此他们的战争模式一点也不浪漫,一点也没有东方式样的诡谲,想想也是,数据库里能分析出什么艺术美感来,都是冷冰冰的数据罢了。

喜欢总结,喜欢做实验,喜欢奇思妙想,这样的人得需要保护起来,因为他们是推动创新的主要力量,我们国家有很多人最终选择去了美国,有很大原因就是在美国的环境里,自然科学的这个路子会更顺畅,整个社会都对这部分人给予了足够的尊重,足够的空间,足够的支持。

在这种环境上,创新很容易被激发出来,创新就是力量,所谓美国的强大,有很大一部分就在这里,每一次的创新可能是微小的,但是架不住前赴后继,一个又一个的创新,一代又一代的创新,使得美国拥有了最先进的知识,这些先进的知识都是可以转化为力量的,知识是什么?知识是客观世界的规律,谁拥有更多的知识,谁就拥有对这个世界有更多的了解,就能更多的控制这个世界。

我们现在对知识的尊重,已经到了一个相对高的高度,大家追星的对象里,也包含了袁老和钟老这样的技术明星,但是还不够高,我们对大知识明星的尊重,还有很多是对权威的尊重,还不够纯粹,我们还应该尊重小V,尊重小的创新,让研究东西成为一种习惯,让研究东西的人得到尊重成为一种习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