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棄幻想,準備戰鬥——阿蘭·巴迪歐《小萬神殿》

轉瞬花落幾度
路到盡頭
纔會說初心爲本
旁人風流一書
鬼蛇亂舞
善惡枷鎖盡辜負
一夢千載冬夏
行者躊躇
自縛牢籠已作古
背對繁華髮問
轉眼乾坤
何懼這混沌世界

有一件有趣的事情,前幾天朋友和我說,她感覺自己不屬於人類,很冷漠和旁觀。我說,“你沒有敵人”。我繼續說道,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表達慾望很強的人,他們通過不同的途徑:寫作、影像、口號、運動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觀念。原動力在哪裏?就是因爲他們覺得自己受到了傷害,他們有各種各樣的敵人,他們要去對抗,所以他們準備好了去戰鬥。堅持的是讓自己不舒服的地方變得舒服。在我看來《小萬神殿》中巴迪歐說“無論在什麼情況下,去堅持真理,拋掉一切幻想,去戰鬥而不是去投降。”其實背後的意思是指,真正的哲學是一種戰鬥的產物,這種戰鬥的對象,就是以哲學家本身爲核心,哲學家本身的感受爲核心發射至全世界,並用來摧毀讓本體不舒服的感覺。直至舒服爲止。

我們可以用電影去戰鬥,用文學去戰鬥,更可以用哲學去戰鬥,用繪畫去戰鬥,用音樂去戰鬥。當我們失去了“戰鬥”的意志,那麼我們手握的文學、電影、哲學、繪畫、音樂,將變成什麼?文學、電影、哲學、繪畫、音樂這些技術方法將回歸到虛無中去,躲藏到虛無中去,不在露面。世界和平,世界也不再需要文學、電影、哲學、繪畫、音樂等技巧或表達方式。所以巴迪歐說,除了書中的14位哲學家之外,當代再無哲學家。換而言之,沒有意志的技術,也將不復存在。如同非遺傳承一樣,技術僅僅成爲了技術本身,失去了意志,面臨消散。

作者:[法]阿蘭·巴迪歐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譯者:藍江
出版年:2014
頁數:151
定價:32.00元
裝幀:精裝
叢書:當代激進思想家譯叢
ISBN:9787305123818

這14位哲學家都有誰呢?

雅克拉康

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公元1901年4月13日—公元1981年9月9日),法國作家、學者、精神分析學家,也被認爲是結構主義者。出生和逝世於法國巴黎。拉康從語言學出發來重新解釋弗洛依德的學說,他提出的諸如鏡像階段論(mirror phase)等學說對當代理論有重大影響,被稱爲自笛卡爾以來法國最爲重要的哲人,在歐洲他也被稱爲自尼采和弗洛伊德以來最有創意和影響的思想家。

喬治康吉萊姆

喬治·康吉萊姆(Georges Canguilhem,又譯爲喬治·岡圭朗),法國思想家,曾就讀於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學院,代表著作有《正常與病態》。

讓卡瓦耶斯

讓·卡瓦耶斯 ( Jean Cavailles,1903年5月15日—1944年2月17日) ,法國著名哲學家、數學家,畢業於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巴黎大學,著有《論邏輯和科學理論》。1944年2月17日,年僅40歲的讓·卡瓦耶斯被蓋世太保槍殺。

讓保羅薩特

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1905年6月21日—1980年4月15日),法國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法國無神論存在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方社會主義最積極的倡導者之一,一生中拒絕接受任何獎項,包括196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在戰後的歷次鬥爭中都站在正義的一邊,對各種被剝奪權利者表示同情,反對冷戰。他也是優秀的文學家、戲劇家、評論家和社會活動家。

讓伊波利特

讓·伊波利特(Jean Hyppolite,1907—1968),法國哲學家,博士,畢業於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曾任索邦大學教授,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校長,法蘭西學院教授。主要著作:《精神現象學》《黑格爾〈精神現象學〉的發生與結構》《邏輯與存在》《黑格爾歷史哲學引言》等。

路易阿爾都塞

路易·阿爾都塞(Louis Althusser,1918—1990),法國當代著名哲學家,常年執教於巴黎高等師範學校。生前出版有《孟德斯鳩:政治和歷史》、《保衛馬克思》、《閱讀〈資本論〉》(合著)、《列寧和哲學》、《自我批評材料》、《立場》等十一部著作,以及《意識形態和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研究筆記)》等重要論文。去世後陸續整理出版的遺著已有《來日方長(自傳)》、《哲學與政治文集》、《精神分析論集》、《論再生產》、《馬基雅維利的孤獨》、《論哲學》等十餘種。

讓弗朗西瓦利奧塔

讓-弗朗索瓦·利奧塔(法語:Jean-François Lyotard,1924-1998)是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和文學理論家。他的跨學科著述涵蓋了認識論和傳播學、人體、現代藝術和後現代藝術、文學和批判理論、音樂、電影、時間和記憶、空間、城市和景觀,崇高以及美學和政治之間的關係等主題。他最著名的是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闡述了後現代主義,並分析了後現代性對人類狀況的影響。他是由雅克·德里達(Jacques Derrida)、弗朗索瓦·夏特雷、讓-皮埃爾·費伊和多米尼克·勒古創立的國際哲學院的院長。利奧塔1950年至1952年在阿爾及利亞的君士坦丁中學任教,1955年參加阿爾及利亞社會主義團體,抨擊法國殖民。後任教於巴黎第八大學。他1979年出版的著作《後現代狀況》是“後現代主義”的定名之作,書中認爲現代科學的特點是排斥或壓抑建立於敘事之上的合法性形式,強調敘事的節奏形式能夠固定和容納自然時間的無規律性。

吉爾德勒茲

吉爾·德勒茲(法語:Gilles Louis René Deleuze;1925年1月18日-1995年11月4日),法國後現代主義哲學家。德勒茲出生在法國首都巴黎,一九四四年中學畢業後進入巴黎索邦大學哲學系就讀,開始致力於在哲學,文學,藝術,美術等領域的研究。他影響最廣,知名度最高的作品是與心理學家加塔利合著的《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兩卷本:《反俄狄浦斯》(1972年)和《千高原》(1980年)。他的形而上學論文《差異與重複》(1968)被許多學者認爲是德勒茲的鉅著。他與米歇爾·福柯之間也保持着深厚的友誼。

德勒茲也致力於對其他哲學家的研究,如:斯多葛派,萊布尼茨,休謨,斯賓諾莎,康德,尼采,柏格森,而他的哲學則主要繼承自斯賓諾莎與尼采。同時也從其他的思想家那裏繼承來了概念(如安託南·阿爾託的無器官的身體)。

即使德勒茲曾經用這樣一句話描述自己:“我認爲我自己就是一個純粹的形而上學家。”但他的工作的確對整個人文學科產生了深遠影響,例如哲學,藝術和文學理論等,並且時常被認爲是後現代主義與後結構主義的重要人物,甚至同樣影響了當代的一部分左翼思潮。

米歇爾福柯

米歇爾·福柯(法語:Michel Foucault,1926年10月15日-1984年6月25日),法國哲學家和思想史學家、社會理論家、語言學家、文學評論家、性學家。他對文學評論及其理論、哲學(尤其在法語國家中)、批評理論、歷史學、科學史(尤其醫學史)、批評教育學和知識社會學有很大的影響。他被認爲是一個後現代主義者和後結構主義者,但也有人認爲他的早期作品,尤其是《詞與物》還是結構主義的。他本人對這個分類並不欣賞,他認爲自己是繼承了現代主義的傳統。他認爲後現代主義這個詞本身就非常的含糊。

有人就他的結構主義或後結構主義的傾向質疑他的政治活動。在這一點上他的處境與諾姆·喬姆斯基、喬治·萊考夫和簡·雅各布相同。福柯的思想多有受尼采影響之處。2007年,《時代高等教育指南》把他列爲最多人引述的人文科學學者。華人學界介紹福柯思想的有不少,應用他的思想分析問題及批判別人亦有很多。

雅克德里達

雅克·德里達(法語:Jacques Derrida,1930年7月15日-2004年10月9日),當代法國解構主義大師、當代最重要亦最受爭議的哲學家之一。德里達一生總共發表超過40多部著作,以及數百篇散文。他在人文和社會科學如:人類學、歷史學、語言學、社會語言學、政治理論、女權主義和酷兒研究都有顯著影響。他的作品迄今在歐洲大陸、南美和其他國家地區的歐陸哲學中仍占主導地位,特別是在圍繞本體論、認識論(尤其是關於社會科學)、倫理學、美學,詮釋學、哲學辯論的學術界產生了重大影響。雅克·德里達的哲學亦影響建築(以解構主義的形式)、音樂、藝術和藝術評論家。德里達曾說過,作爲解構主義的鼻祖,他已留下屬於自己的“遺產”。在後來的著作中,他經常處理一些道德和政治議題,這些作品影響了不同的政治運動,從而使德里達成爲一位分量十足的公衆人物。

讓博雷耶

Jean Borreil est un philosophe français, attaché à ses origines catalanes, né le 2 janvier 1938 à Thuir, et décédé le 13 février 1992 à Paris. Il a écrit sous son nom et sous le pseudonyme de Joan Borrell. Professeur de philosophie et de psychologie à l'Université de Paris-VIII, il a participé au Collège international de philosophie et à la fondation de la revue Les révoltes logiques. Militant d'extrême gauche, il a pris part à un rapprochement entre paysans et intellectuels dans les années 1970. Il est l'auteur d'un roman, L'endroit bleu ((ca) L'indret blau), et d'une pièce de théâtre, (ca) Cronica d’Ann.

拉庫拉巴特

菲利普·拉庫-拉巴特(Phillipe Lacoue-Labarthe),哲學家,斯特拉斯堡大學哲學與美學榮譽教授。他對海德格爾與荷爾德林,對尼采和瓦格納的音樂哲學都有很深的研究。這正是請他來講這門音樂課的原因。

吉爾夏特雷

Gilles Châtelet (2 February 1944 – 11 June 1999) was a French philosopher and mathematician.In 1986, he began writing for L'Autre until the journal's closure by its publisher Michel Butel in 1990.

In 1993 Éditions du Seuil published his book Les Enjeux du mobile,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as Figuring Space) which was a study of mathematics, physics and philosophy. In this book, Châtelet tries to reflect on the perception of movement in philosophy,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by way of using concepts of virtuality and intensive quantities borrowed from Nicole Oresme and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He presents his conception of the deafening but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hematics, physics and philosophy through a comparison between intuition and discourse, sense and speech.

Chatelet is well known in France for his political pamphlet Vivre et penser comme des Porcs, De l'incitation à l'envie et à l'ennui dans les démocraties-marchés,(1998)It was translated and published in English (November 2014) as To Live and Think Like Pigs: Envy and Boredom in Market-Economy Democracies.To Live and Think Like Pigs was a polemical essay in which he denounced liberalism which according to him its effectiveness relied on a triple alliance between the "tertiary" spheres of politics, economics and cybernetics,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a collection of his political writing titled Les Animaux malades (Sick Animals of Consensus),he rejected what he considered as a widespread human domestication process imposed by the New World Order. He called for a new philosophy to combat the disastrous effects of the decomposition of both the libertarian optimism and cynicism which in his opinion had become a pseudo-liberal sham.

弗朗西瓦普魯斯特

Françoise Proust, agrégée et docteur en philosophie, enseignait à l'université Paris-I. Elle etait directrice de programme au Collège international de philosophie. Elle a notamment publié ''Kant, le ton de l'histoire'' (Payot, 1991).

要看懂巴迪歐對他們的點評,至少要稍微對哲學家們有所瞭解對吧?然後在百度、WIKI等上搜索,吉爾夏特雷、弗朗西瓦普魯斯特、讓博雷耶是沒有中文資料的。喬治康吉萊姆、讓卡瓦耶斯的資料非常非常少。所以這本《小萬神殿》的價值,也沒有豆瓣上說的那麼不堪,雖然其中應該有不少翻譯上的問題,但能通過這本書引入法國哲學家思想家們的東西讓更多中文愛好者看到並進一步去了解法國哲學思想家們的理論,也是很棒的一件事情了。

對於法國哲學沒有太多基礎的同學來說,這本書難度就很大了,每讀一位哲學家名字的時候,就會無比的頭疼,需要找大量的背景資料去填充,甚至最好是讀一些他們的著作和論述的文章。當然了,如果能埋頭苦幹,把這本書完整的喫下來,那麼能對世界範圍內現代哲學脈絡有了一個清晰的瞭解,並且也能搞清楚很多理論學家、著書者的意圖,“他們在抄誰的?”

在巴迪歐對法國哲學思潮的大讚之下,讓我們一起拋棄對錶象的幻想,埋頭苦幹,準備爲這本書或者是整個西方哲學界而戰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