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审美谈》第二十章/确定与不确定-22

2020-07-05


这一章,对我来说是块难啃的骨头,是我对于先生阐述的内容有些不解。先生说“虚实关系,也就是艺术表现的确定性与非确定性那样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也许因为艺术形象的确定性是相对的,也许因为审美主体的感受有能动性,人们对于同一样作品的内容可能引起不尽相同以至对立的理解。”

对于这段话的后半部分,我完全赞同。但是,说虚实关系,也就是艺术表现的确定性与非确定性,我不太同意,或许是我理解不到位。

艺术作品和现实生活一样,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正像我不能理解先生的论述一样。

我理解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是指,在艺术作品中一个人物形象,他身上可能包含了多种元素,不能用单一的观点去解读,这就是人物的不确定性。再有,就是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时期对于同一人物的理解,都会存在差异。不一定是对还是错,只是理解不同而已。但是对于许多具有普世价值的,大致理解应当大致相同。或许这就是确定性,即:真善美的形象,都是认可的。因此,这些与虚实没有关系。

写作中的虚实,往往是一种写作手法,有实写,也有虚写,根据作品具体的要求,选择虚实不同的写作方法。

【书中摘要】

鲁迅对于审美感受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作过如下值得重视的描述:“文学虽然有普遍性,但因读者的体验的不同而有变化,读者倘若没有类似的体验,它也就失去了效力。”

【个人理解】

还是拿《红楼梦》举例子。不同的时期,对于《红楼梦》的理解是不同的,这里面暗含了生活阅历对作品的理解,生活阅历越丰富,经历的事情越多,理解往往越深刻。过去读《红楼梦》重点在看宝黛钗三人的恋爱关系,看他们成天腻腻歪歪地吵架,今天宝钗耍了心眼,明天黛玉犯了小性,不懂得《红楼梦》真正的好。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红楼梦》有了不同的理解,《红楼梦》是部大书,内容非常广阔,是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一部“文化小说”,有着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诗词歌赋、匾额楹联、园林建筑、饮食餐具、服装首饰等等都有极其细致的描写。

曹雪芹是一位小说家,但让我们看到他惊人的才华和高深的文化素养,将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离合悲欢,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贾家的人们是如何生活,如何穿衣吃饭,如何言笑逢迎,如何礼数相接,如何举止行为,他们的喜悦,他们的悲伤,他们的情趣,他们的遭逢,他们的命运,从《红楼梦》中,从曹雪芹笔下,一一展现出来。有人说,《红楼梦》是一部清朝末年社会的百科全书一点都不为过。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王熙凤,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每一个人的经历不同,读出的味道也不同。

曾经有人在某大学里做过一次调查,调查问卷中问是喜欢林黛玉,还是喜欢薛宝钗?只能二选一,并说明理由。结果有70%的男生说喜欢薛宝钗,而65%的女生说喜欢林黛玉。男生喜欢薛宝钗的理由是,薛宝钗既漂亮,又大气,没那么多事。相反,林黛玉太小心眼,太爱闹脾气了。女生们则说,薛宝钗心机太重,在宝玉和黛玉之间横叉一杠子。这个现象很有意思,这是站在不同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的。男生将喜欢与不喜欢同找未来自己的另一半结合起来了,而女生则多是站在黛玉的角度上,从同情黛玉出发,对薛宝钗做出的价值判断。不同的立场,价值判断就各不相同。假定男女生的比例正好是各占50%,那么总体而言,对于黛玉和宝钗她们喜欢的程度是差不多的。

台湾大学的欧丽娟教授曾经说过,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红楼梦》中的人物,作者对于他们没有偏好,他们不过是社会大舞台上不同的角色而已。

当然,这只是欧丽娟教授的个人观点,而《红楼梦》的读者,或多或少都会带着个人的主观倾向对自己喜爱或厌恶的人物做出价值判断。

【核心内容】

一切艺术都有一定的思想内容,但它表现形式不是直白或赤裸裸地的,它需要通过欣赏者去体味,甚至去挖掘,其中包含了确定和不确定的内容。


(图片自来网络)

—EN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