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

一、作者的基本觀點

1、作者認爲,現在中國的經濟有三大底線:國有企業不放棄、公有土地制度不觸及,以及政府控制發鈔權。

2、作者認爲,第1條中的三大底線其實貫穿在中國曆朝歷代的財政發展歷史中。

3、作者認爲,對於一個集權制政府來說,只有兩件事是它最關心的:首先,如何用官僚制度控制社會;其次,如何抽取足夠的財政收入,來養活這個官僚體系。

4、作者認爲,國有企業、土地公有和金融壟斷就是集權政府養活自己官僚體系的最有力手段。

二、本書的內容

因爲作者認爲國有企業、土地共有和金融壟斷貫穿中國曆朝財政發展的歷史,所以本書就以此爲綱要,歷數各朝各代財政歷史上和這三個方面有關的內容。

本書分爲三部分。

第一部分聚焦於秦漢到南朝時期,以漢武帝建立的國有體制,漢武帝、王莽的金融壟斷,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土地和戶籍制度爲線索,解讀這段時期的財政現象;

第二部分以北魏的土地國有制改革爲始,論及唐代土地國有制所引起的巨大混亂,以宋代金融改革引起的大崩潰收場;

第三部分自元代政府試驗性的財政政策起,隨後論述明清時期的保守財政,以晚清財政近代化的努力和惰性爲終。

三、從此書中獲得的啓發

1、從財政的角度觀察和思考歷朝歷代的興衰,以前都是接觸零星的材料,這本書非常系統。給了我一種新的看待歷史的角度,這是第一個收穫。

2、書中談到隋朝爲何看起來富庶,但卻迅速崩潰的原因時,指出了隋代極度有效的徵稅制度,好像抽乾了池塘裏的水,國富民窮,以至於社會矛盾迅速積累。這讓我對隋代的衰落有了新的認識,這是第二個收穫。

3、書中談到了宋代貨幣的萌芽。以前我頭腦裏的印象一直認爲這是社會的進步,但也一直有疑問:如果當時的“貨幣”是有效的,爲什麼只是曇花一現,後世朝代都沒有繼承下去。作者認爲因爲當時貨幣制度的不完善,加上人貪婪的本性,所以超發變成了常態,引起無法兌付的恐慌。作者的看法幫我打開了思路。

四、幾個和作者不同的觀點

1、作者是認同自由主義經濟的,認爲政府的干預是擾亂經濟的自然秩序,作者推崇文景之治。

但是我認爲完全不控制經濟和完全控制經濟一樣糟糕。計劃也需要市場,市場也需要調節。把希望完全寄託於社會經濟的自然發展,我認爲不靠譜。

2、作者本書以歷史發展爲綱,有縱向的深度,力求找到不同朝代之間財政發展的共性。

我欣賞作者的思路。但我也覺得如果沒有橫向的比較,寬度不夠。特別是如果在沒有橫向比較的情況下,僅看一國不同時期之發展,就做出結論,並不能讓所有人信服。

畢竟世界上任何硬幣都有兩面,只看其中一面,然後放大其優點或者缺點,都有失偏頗了。

3、作者強烈譴責政府錢不夠就開印鈔機的行爲,這本來沒錯,但是作者以此得出關於印鈔權私營好過官營的結論,我不是很同意。

畢竟老美現在印鈔機不停工作已經開始發燙,而就算是給私營,按照作者的觀點又有人性的貪婪,那麼這個問題豈不是無解了。

五、小結

如果讀這本書的時候,目的是打開思路,想獲得多幾個看待社會的角度,那麼會很有收穫。如果讀的時候總是計較正確與否,或者糾結立場,則大可不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