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東亮:江南無所有 聊贈一枝梅

        錫劇是一個具有濃烈江南地域特色的劇種,作爲江蘇省主要地方劇種之一,迄今已有一百多年曆史,獨特的歷史背景及人民的不斷創新,一代又一代藝術家們持續不斷的努力,共同賦予它獨特的文化內涵與藝術特徵。周東亮是國家一級演員, 江蘇五四青年獎章獲得者。現任江蘇省演藝集團黨委副書記,江蘇省劇協副主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錫劇傳承人。周東亮出生於梨園世家,扮相俊朗大氣,嗓音高亢激越,音色純正甜美,行腔自如,流暢如絲綢般光滑華麗,他功底紮實、文武兼備,集錫劇名家之長。十九屆戲劇梅花獎、第十屆文華表演獎、第18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主角獎、曹禺戲劇獎優秀演員獎、江蘇紫金文化獎章獲得者,享受國務院政府專家特殊津貼。


“吳儂軟語”

      錫劇,與南曲、崑曲、越劇等一樣,都是在吳方言的語言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吳方言暱稱“吳儂軟語”,素來被讚譽爲“軟、糯、甜、媚”,這使得錫劇裏的音腔常呈微波盪漾之勢。江南地區人口稠密,山清水秀,表現在戲曲藝術上,就是纏綿婉轉,秀美細膩。江南語言的美在藝術中與在生活中是一致的,錫劇與其他藝術品種在不同的時代和地區,以自身特有的語言魅力和音樂魅力,展現了江南文化的詩情與柔美。在千姿百態的江南戲曲劇種中,如果把崑曲比作牡丹,高貴唯美,越劇的纏綿悱惻,清麗雅緻如杏花春雨,錫劇如一枝江南紅梅,以其特有的清幽典雅,富有生命力,平易近人,娓娓訴說,琅琅上口,廣爲流傳。 活躍在江南戲曲舞臺上。在這個百花齊放、多元文化共存發展的文化大視野下,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在民間和劇場舞臺上綻放。


      爲錫劇而生

      周東亮出生梨園世家,父親周林華是江陰錫劇團演員,擁有很多戲迷“粉絲”。從記事起,周東亮耳濡目染,父親獲得了那麼多觀衆的喜愛,演出結束後圍在父親身邊,還有很多雪片一樣寄來的信件,這些小東亮都看在眼裏。3歲,父親就開始教他唱戲,他坐在自行車上,父親在前面哼,“鳳凰山大火燒我心,心心想念新四軍……”傳唱一時的錫劇《太湖兒女——鳳凰山大火燒我心》,是周東亮幼時開蒙唱段,周東亮聽着就學會了。70年代的江南,人們大多居住在平房,夏夜,人們聚在院子裏乘風涼,左鄰右舍聚在一起,聊聊家常,家裏的門板放倒就可以當牀,周東亮和父親,一個拉起胡琴,一個坐在牀板上哇啦哇啦地唱,鄰居們聽的有滋有味。童年總是很快就過去,周東亮心裏埋下了錫劇的種子,從小就有個信念,要當角兒。但這並不是父親的期望。在周林華看來,錫劇太苦了,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去喫這個苦。省戲校來招生,周東亮瞞着父親偷偷報名。直到戲校的老師上門做思想工作,高興的告訴他,兒子條件很好啊,他才知道。父子倆生平第一次“戰爭”,以兒子的勝利而告終。錫劇的種子,早已在周東亮身上生根抽枝,鬱鬱蔥蔥。他彷彿是爲錫劇而生。

   


    玉汝於成

    1985年,懷揣着童年的夢想,以優異的成績考取省戲劇學校的周東亮來到了南京。學戲苦,5年的寒窗苦練,他沒有一刻流連在繁華的金陵城,他牢記父親教誨:喫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每次寒暑假回家,父親依然會檢查他的行腔吐字,督促他練功。爲了強身健體,周東亮從七八歲起便開始練武術和氣功,至今還打了一手好“八卦掌”,這些都爲他今後的功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畢業後,周東亮進了省錫劇團。那個時候,傳統戲曲不景氣,沒有戲排,甚至連“龍套”都跑不到。劇團一個月只有工資70塊,爲了維持生計,朋友推薦好嗓子周東亮去舞廳唱歌。他回到江陰,唱了3年流行歌曲,每天有300塊錢收入,但周東亮的心裏空蕩蕩的。周東亮很迷茫。城市的燈紅酒綠,他見了形形色色的人。他把唱歌時見識到的各色人物,放到了角色塑造中去,所有的歷練都是爲了摯愛的錫劇。終於等到了機會,1997年,“省屬青年演員匯演”,周東亮憑藉《珍珠塔.跌雪》和《玉蜻蜓.庵堂認母》唱的感人心魄,大家眼前一亮,這不是難得的錫劇扛梁小生嗎?周東亮的表演給觀衆留下了深刻印象,也用實力爲自己贏得了劇團復排《珍珠塔》中擔綱主演的機會。不負衆望,周東亮憑此獲得了江蘇省第二屆戲劇節優秀表演獎。此後,由周東亮主演的《珍珠塔》演出了400多場, 2001年,34歲的他摘得中國戲劇最高獎——梅花獎和文華獎,成爲江蘇省最年輕的梅花、文華雙獎演員。周東亮看重每一場大大小小的演出,把他視爲一個演員的歷練。近年來先後領銜主演了《珍珠塔》《七月雨》《風流狀元》等新劇目。成功塑造了方卿、吳小陽、鄭元和、董存瑞等不同的藝術形象,他以聲情並茂、形象儒雅摘得“錫劇王子”桂冠;他以敏銳的藝術直覺培育市場、成爲錫劇領軍人物。他捕捉時代,創新獨具,將古典與活力獨特結合,他的王子風範讓傳統錫劇變得風華正茂。

    創新創新

      在周東亮心裏,戲是給觀衆看的,必須符合觀衆的要求和期待,尤其要打動現代觀衆。但有一點,現代元素只是作爲輔料出現的,不管加進多少現代元素,錫劇的本體不能丟;周東亮喜歡嘗試新生事物,唱流行歌曲,學現代舞,演影視劇,但這些只是錫劇之外的副業,錫劇永遠是爲主業服務。《珍珠塔》是錫劇經典,好多前輩都演過,周東亮反覆看前輩老師的《跌雪》,吸收裏面的技巧,在傳統中創新編排新的《珍珠塔》。唱做念打對演員要求比較高,周東亮緊咬牙關,一定要呈現給觀衆新的面貌。他把現代舞加進《珍珠塔》《跌雪》一折裏。這一出《跌雪》唱的蕩氣迴腸,動人心魄,舞蹈手段的加入,讓整個舞臺充滿了可視感,觀衆在高亢的聲音裏,在演員充滿力量的舞蹈動作裏,感同身受,身臨其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現代錫劇《紅色戀人》裏,他不光融進了舞蹈、還把話劇的手法加入其中,唱腔朗朗上口頗具流行性,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創新,體現了一個“新”字,表演方式不拘泥於錫劇傳統的表演模式,既是生活化的,又是戲曲化的,既高於生活,又源於生活。現代戲《沙家浜》,是很多劇種都演繹過的,周東亮在舞美上動足腦筋,把整個劇場當成舞臺,把蘆葦安插在觀衆席,可視化程度更高。在個人獲得極大成功之時,周東亮更多的是意識到自己身上肩負振興錫劇的責任。

      到人民中去

      作爲當今錫劇界的領軍人物之一,一肩雙挑的周東亮可謂責任重大。爲了保護傳承錫劇,做大做強錫劇,發展創新劇團的工作,他在劇團管理、藝術生產、市場開拓、演出營銷、演員培養、梯隊建設等方面進行了有益和成功的探索。這來自於廣大羣衆的鄉土戲,在江南擁有巨大的共鳴力。在華東地區,羣衆每年看省錫的演出已經成爲一種習慣。在周東亮爲首的省錫,平均每年演出150多場。這是什麼概念,就是說,平均2.5天,劇團都在上演大戲。2011年,劇團參加宜興市第七屆戲劇節,《珍珠塔》《玉蜻蜓》《清風亭》三個大戲,一個劇場連演25場,場場爆滿。觀衆過足了戲癮,有的連看6場,有的連看8場。觀衆交口稱讚,興奮之情溢於言表。宜興演出公司總經理說,“一個團在一個劇場連演25場,這種場面、這種效應,在我們宜興的演出史上創下了記錄,絕無僅有,就是當今全國的演出市場也可說是一個奇蹟。我最大的痛苦就是要票的親朋好友太多,難以應付”。錫劇團在市場中贏得了民心,贏得了市場,也帶來劇團隊伍的凝聚力,贏得了錫劇人對錫劇傳承的信心和決心。錫劇精品劇目《珍珠塔》受文化部的邀請進京參加了全國名團、名劇、名家“全國地方戲精粹展演”以及“第四屆全國地方戲(南北片)優秀劇目展演”。作爲江蘇省演藝集團錫劇團的掌門人,他既是劇團的一把手又是領銜主演。用演出,抓好普及宣傳教育,提高錫劇的普及率;用演出增強錫劇創作的精品意識,擴大錫劇的影響力;用演出,增強錫劇創作的創新意識,增強錫劇的競爭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