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乘風破浪的姐姐”藍盈瑩聊共情

前段時間看綜藝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努力優秀的藍盈瑩被全網黑,說她只顧自己,是一個把野心寫在臉上的女人。其實她還好,細看節目,她是有照顧他人的意識,她會提議讓白冰多些站在中間的時間,會在組員沮喪時考慮到她們是不是累了……被羣嘲,只是因爲她的共情力比較低,表現錯方向而已。

自己個很優秀重要嗎?重要,你的優秀對你很重要,但對別人不那麼重要。

你的優秀只有幫到別人,纔會被他人接納,這就是優秀的人總是被孤立的原因。那麼,怎樣讓自己的優秀與他人融合呢?你要學會共情。



[美]亞瑟·喬拉米卡利《共情的力量》這本書帶我們深入瞭解什麼是共情,以及如何表達共情。

所謂共情就是理解他人特有的經歷並相應地做出迴應的能力。

這句話裏有三個核心點:理解、他人經歷、迴應能力。如果作不到這三點,你的共情就很可能是同情,而非共情。同情是在感性的指引下安慰他人,共情是理性的指引下幫助他人。兩者的差別就好比同情是把油和水混合;共情是把水和牛奶混合;前者是人與人保有各自的體驗,後者是兩人處於同一種體驗。


爲什麼說藍盈瑩共情能力低呢?

比如:藍盈瑩讓吳欣在十天之內學會貝斯。這件事放在藍盈瑩自己身上也許可行,但放到多年來在快樂大本營甘當“小透明”的吳欣身上,就只剩掉眼淚了。




藍盈瑩在事後採訪中也一直強調:“我相信我可以,欣姐也一定可以。”但她沒有考慮到,人與人是有差異的,有些事你行她不行,有些事她行你不行。她沒有理解吳欣的感到拖後腿的心情,也沒有站在吳欣不擅長歌舞樂器的現實情況去考慮可行性,更在迴應的時候用“相信”來施加壓力,就是典型的共情力缺失。

當我們有共情時,我們會得到什麼?得到體驗到生命中崇高的情感,比如:信任、關心他人、慈悲、自我犧牲、愛。你在《乘風破浪的姐姐》裏可以看到“大姐大”寧靜掉淚,看到“團寵”萬茜掉淚,但是在別人掉淚時藍盈瑩說:“我一點也沒有感覺。”

如果沒有共情,人與人之間就不會有聯接。我們就會像徐志摩《偶然》中描述的一樣,“你我相逢在黑暗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相交時互放的光亮也會很快被時光沖刷。

這樣的我們就不能從萬事萬物中獲得更多的能量補充,而必須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去爭奪他人的能量,這也是爲什麼共情力低的人易犯衆怒的根本原因。

共情能提高我們對他人想法和感覺的覺察力,共情最想把自我變得更爲廣大,把我們的生活擴展到別人的生活裏,用心去聆聽那裏最急切的喃喃私語。你是誰?你感覺怎麼樣?你是怎麼想的?你最看重什麼?這些就是共情需要去探索的問題。

共情是通往愛與寬恕的必經之路。

學習如何表達共情,學習如何誠實、坦白、寬恕地對待自己和他人,是我們最重要的功課。如果希望改變、成長,做最真實的自己,我們就必須學會在人際關係中表達共情。

表達共情的7個關鍵步驟:

1.使用開放式問題。

開放問題就是沒有任何成形的答案,什麼答案都有可能。這樣才能真正地在蒐集信息,讓他人多告訴我一些事情。

在你問出一個開放式問題的時候,你是想從他人那裏瞭解到事實並進行溝通,而且你是真心對他的看法感興趣。這相當於你先交出控制權,允許他人把你引領到他希望你去的地方,而不是你努力把談話帶到一個指定的方向上。

封閉式問題就像是把他人關在門外,開放式問題就如敞開大門迎接新的體驗。

2.放緩節奏。

共情總是努力把節奏放緩,讓情緒得以在深思後有所緩和。熾烈的情緒是無法讓人表達出共情的。有意識地努力把節奏慢下來,其實就是在讓共情表達出來,共情在過熱或過冷的環境裏是無法生存的。就像植物需要光照和陰涼的均衡一樣,共情在極端條件下也會枯萎。

3.不要匆忙做出評判。

共情能避免人們行爲的傾向性,即根據過去的經驗來給行爲做總結或分類。共情讓我們用發展的目光看人。

當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在說“你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的時候,他也是在表達共情,意指“今天的你”已經跟“昨天的你”有所不同。我們能對他人造成的最大傷害之一就是認爲他們的個性是固定不變的。

共情會提醒我們:真正的生活是流動的,人們一直都在適應環境,當環境發生改變時,人們都是能讓步和彎腰的。

4.關注你的身體感受。

共情也含有明確的軀體成分。

假設你正在跟一個傷心哭泣的朋友談話,在你自己的意識都覺察不到的情況下,你的面部肌肉就開始自動地模仿你朋友的表情。然後更加神奇的事情就會發生——你能感覺到你朋友正在感覺到的情緒。僅僅通過把你的面部肌肉放在特定的位置上,你就能知道他人軀體和情緒上的感受。

演員和作家深知表情模仿的作用,他們常用這個技巧來幫助自己進入特定的情緒狀態。

著名作家埃德加·艾倫·坡善用表情模仿來讀懂他人的心思。他說:當我想要弄清楚一個人是多麼智慧或多麼愚蠢,以及他當下的想法是什麼的時候,我就讓我的面部表情儘量精準地模仿他的表情。然後,等着我的頭腦或內心爲了呼應這個表情會出現什麼樣的想法或情感。

5.向過去學習。

共情能在當下的連接和親密關係中創造奇蹟,但也總是同時關注着過去。我們需要去知道並理解過去發生了什麼,我們要明白舊有模式、評判、理論和理想化是如何影響着當下所發生的事情的。

有名話是怎樣說的:如果你瞭解過去的我,就會理解現在的我。

伊能靜在和老公秦昊吵架時,哭着說:“我身上的那些毛病並不是我想要的。”她是一個過苦日子長大的人,一輩子都在尋找安全感,愛和金錢的安全感,她的努力表現和用力過猛,全都源於幼年時的缺失。

瞭解自己及他人,並發展對過去衝突的覺察是培養對他人共情能力的必經之路。

6.讓故事充分展開。

每個人都有他特有的故事可講,每個故事也都以它自己的速度發展。藉助共情,我們能異常精準地判斷出他人需要走多快或走多慢。共情會把我們帶上一段旅程,有時路途會很艱難,讓人疲憊不堪。在有些地方,我們甚至需要停下來,休息下,找準我們的方位,確認下路標。

當我們陪另一個人站在懸崖邊上時,共情會提醒我們這是那個人的旅程,我們出現在那裏是爲了陪伴和幫助他。我們的作用不是引領而是跟隨,不是主導而是參與,不是爲了總結性發言而是爲了讓溝通能持續流淌。我們表達共情的方式就是讓自己完全參與到故事當中,儘自己所能去幫忙,並感恩自己也能成爲這段經歷的一部分。

7.設定邊界。

如果我們總是針對他人的問題分享自己的經歷和苦難,這很少會真正長遠地安撫到他們。一個人深深的不安全感是不會因爲知道了他人有同樣嚴重的問題而被治癒的。爲了去除他人的不安全感而進行自我暴露很少會起作用,因爲這會分散掉本該關注在需要幫助的人身上的注意力。

要做到不帶偏見地傾聽,我們必須設定邊界。設定邊界不是說我們要對他人不在乎,或者讓自己不受他人痛苦的影響;相反,設定邊界是爲了能給對方客觀的迴應,爲此,我們有必要保持自己的抽離狀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