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院使命召喚

第1章 理念世界課程結構

1.1 回憶整個課程的內容結構

我們整個課程分三個樂章,第一樂章是尋緣,第二樂章建立源頭的路,第三樂章我在世上如何踐行這件事情。

第一樂章尋緣裏邊,世界有一個源頭,我們稱爲本體,我有一個源頭我們稱爲覺性,最後我們驚人的發現一個結果,宇宙的源頭和我的源頭居然是一個源頭,這是我們第一樂章的內容,證明存在一個,而且僅有一個源頭。

1.1.1 第一樂章尋源

稍微回憶一下我們怎麼證明的。三個元邏輯:第一性原理、自指性、分形。然後得出兩條公理:公理一,存在是一。公理二,覺性是一。兩個源頭並一下是什麼關係?邏輯裏得出是一個源頭。宇宙本體就是我的覺性意識,我是宇宙的分形,是一個源頭,我們稱之爲X。我們這堂課的尺度是極大的,X這個源頭,它是哲學裏面本體的源頭,它是喬達摩佛教裏的源頭,它是老子道的源頭,它是耶穌上帝的源頭,禪的當下,藝術的寂靜,工作的良質和人生的使命都跟這個源頭連上。所以這張圖形是我們整個課程裏面根基性的一個圖形,如果這個圖形是正確的,這個世界就太簡單了。它不是複雜的令你震撼,是簡單的令你震撼。世界非常的簡單,人生第一要事就是跟源頭連接就好了。

1.1.2 第二樂章探路

那怎麼跟源頭連接?我們認爲現象世界和本體世界本來是一個世界,但是我們只能看到現象世界,我們做了一個隱喻。上帝用時間把現象世界和本體世界隔絕了,時間是上帝禁錮我們的那個監獄,我們發現時間裏面有一個bug,時間和時間裏面有一個縫,我們把那個縫稱爲當下,當下就是本體。然後臨在於當下,有朝一日會擊穿閾值,這個時候跟源頭就連接上了。我們稱這張圖爲90度革命,是我們整個課程裏面最重要的一個方法論,所以當下是連接兩個世界的窄門,當下是連接源頭的蟲洞。

1.1.3 第三樂章入世,創造美好作品、使命召喚

有千萬條路可以通往源頭,你臨在於任何事情都可以。我給大家的建議是你只要選一條路就行了,這條路最好是一條有心的路。所以再重複一下,進入源頭的路是美好的作品。美是源頭的特徵,好也是源頭的特徵,源頭會把美和好注入這個作品,它會成爲一件靈魂級作品。

你會問我一個問題,臨在於這個作品之上,像阿波研造大師一樣去等待,有什麼特徵出來的時候表明跟源頭連上了?那個特徵就是使命湧現的時候。所以我們重新定義使命,給一個公式,臨在於那個美好的作品之上,然後等待,等待有一天使命就會出現,使命是一個象徵,象徵你跟源頭連接的那個東西。

1.2 重新定義使命

2.2.1使命是我與源頭的連接器

我們要重新定義一下使命,使命這個詞我們用的有點爛了,而且用的有點過於高大上。通常商業裏面,認爲組織有使命,叫做mission、vision等等。但是你看企業裏面做vision、mission的時候,都是用你的思想去想一個詞出來,並且爲你的企業所用,幫你統一價值觀,幫你去外部去做PR等等,這是我不同意的。

我想重新定義使命,使命是在思想之上的,使命是在組織之上的,而且不僅組織有使命,個人也有使命,甚至我認爲一個組織裏面,個人首先要有使命,組織纔會有更大的使命道場。那跟使命相關的詞是calling,或者是東方《論語》裏面的天命這個詞,更像是使命這個概念。使命給它一個隱喻,幫大家來理解一下,使命是源頭給你的一封信,這封信裏告訴你,你的本質是什麼,你此生只是應該創造什麼樣的作品,使命很像心印,在你的心裏面打下來的一個印記,或者在你心裏面注入的一束微光,每個人都有,每個人都有的東西叫使命。

1.2.2 使命的兩大特徵

我們的使命有幾大特徵,如果我們認爲我們是源頭的分形,我們先去分析源頭的特徵是什麼,我們繼承它的特徵,不就是我們的特徵了,所以此處源頭,我沿用上帝這個隱喻來說一下。上帝有兩大特徵,第一大特徵是創造者,第二,上帝的特徵是覺悟者,所謂覺悟是要成爲這個世界,來體驗這個世界,是這個覺的狀態。那我們用這兩個特徵來定義,如果我跟源頭連接,我的那個使命特徵也應該繼承這兩個特徵,這是分形學裏的同構性、自相似。

所以這樣的話,我們相信人有兩類使命。第一類使命是內在使命,內在使命是一,是最主要的,叫覺悟者。此處我們說的覺悟者,就是連接我的源頭。這個源頭可以想像成世界的源頭,也可以想像成我自己的源頭。所以這句話的同義詞是成爲我自己,也是一樣的。我們的外在使命,是創造者。創造我的作品,我們的內在使命是一,而且人人都一樣,但是外在使命,創造者人人都不一樣。特徵是一樣的,你必須創造出something出來,但是你創造something是什麼,其實是不一樣的,人人都不一樣,兩類使命。

當我這麼定義使命之後,我覺得整個結構特別清晰而簡單。我是源頭的分形,這句話很重要。如果我是源頭的分形,我的本質就跟源頭一樣,是一個創造者。它經由我創造新世界,我的創造就是源頭的創造。所以源頭經由我創造了新世界出來,這就是源頭創造世界的方式。

1.3 總結:使命結構圖 GUT

接下來我畫一張圖出來,也是我整個課程當中,課程結構的一張圖,這張圖你看起來應該很熟悉,就是那個宇宙本體那張圖,橫着的這個圈,它是自指性的,我和宇宙的自指,我和覺性智慧就是宇宙的存在本體。這是第一層結構,這是非常給人一種浩然之氣的那個感覺,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的結構體現在橫的這張圖裏面來。我是宇宙的分形這樣的氣魄。

連接我和宇宙中間的是什麼?是使命。使命分內在使命和外在使命,我用豎着的這個圈來表達一下,內在使命連接我的源頭。外在使命是創造我的作品。

這幾乎把所有要素都合進來了。但中間我們需要一個點,把它們全部貫穿起來的,這個點能夠連接我和宇宙,也能夠連接外在使命和內在使命,這個點既是無限小,又是無限大,它既是content,它又是一種狀態,那個點是臨在當下。

請大家看這張圖,你把自己想象成那個宇宙本體,那個球就充斥着你自己,事實上我們每個人內在的能量場就是這個場,就是這個場,因爲你是宇宙的分形,就是這個場,非常宏大的場,裏面最主要的要素就是這麼五個要素,就是這樣的要素,非常簡潔。

如果說這個圖形你覺得太複雜,我簡化一下,把橫軸去掉,縱軸也不要了,我只要做一件事情,所有都在裏面的那種東西是臨在當下。這套學說非常簡潔,拿到你手裏的方法論就是臨在當下,你只要臨在當下,擊穿閾值以後,使命自然就會來到,然後你就會連上源頭去,所以你的着眼點就會變成臨在當下這個詞去了,它是你的全部,臨在當下就是世界的本體,臨在當下就是你的存在狀態。它可以把所有我們的職場、人生,所有問題在一個抓手裏面實現,它既是一個具象的抓手,它同時又是一個大量濃縮的那樣一個東西。你表面看起來非常簡單,但是想進去的話,你一生一世都進不到盡頭的那樣一個狀態,叫臨在當下,當下即永恆那樣一種感覺。

1.4 模型恰如存在主義大師所言,人在世上的狀態

課程全部講完以後,對照一下,發現存在主義的大師海德格爾對存在的定義,跟我們對存在的定義幾乎是一樣。海德格爾說,“所謂存在是人的存在。”他把人的存在叫做此在,叫being there。世界的存在和我的存在是一個存在,此在being there。

那人和世界的關係是什麼,我是站在世界外面來看世界嗎?海德格爾說不,你跟世界的關係叫在世。你看在世是being in the world,就是存在和世界合一,我和世界合一,我成爲世界來體驗世界。

海德格爾是西方几乎最後一個大哲學家了,但你看他的思想裏面非常有東方的味道。比如你蓋一個房子,這是你自己住的,然後這個房子會慢慢變大,很奇妙的是你自己住這個房子,其實通向世界的房子是一個房子,但這次方向轉了,不是先找世界的那個房子,反過來先找我住的房子,然後奇妙的發現我住的房子就是世界住的房子,異曲同工之妙,於是世界變得非常簡單。所以海德格爾說如果這個狀態之後人會怎麼樣?他最有名的那句詩,人即將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的那個狀態,這跟be imprisoned,臨在當下,最小切口,“一葉一菩提,一花一世界”的境界,幾乎是一樣的那個境界。這個世界會變得非常美好的那樣一個境界。

此前所有商業社會里告訴我們用外在事業的成功和目標來校準我們的行爲,所謂目標是時間軸上未來的一個東西,所謂成功是跟別人對比相對最好的那一點來校準自己。之後,我們將用內心世界的使命和意義來校準自己。我相信令人驚詫的是,這樣做的結果不但人是會有意義感,事實上事業反而會更加成功。如果說跟我們此前相對比一下,此前很像不練內功,只練招數,練到一定之後呢,就到一定程度了,那我們現在提建議的這個方向,是在練內功,有可能一開始慢一點,但你終生都可以持續下去,整個身心受益的時候,你會享受這樣一個狀態。

第2章 使命

2.1 使命就是你的心印

我繼續講一下使命。我想在講使命怎麼來之前,還是把使命有一個更具象一點的東西衝擊給各位一下。我說使命有一個隱喻,就像心印一樣,它印在你心裏,你經常會發現你的人生,似乎總有一個力量在推着你往哪個方向去走一樣的一個感覺,我不知道各位有沒有這個感覺,其實那個力量就是使命已經悄悄的在起作用了的那個感覺。使命就是源頭在你心裏打的那個心印,在你不知道的時候,它已經在引導你,或者驅使你在做你應該做的事情了。既可以在外面幫我們事業更加成功,也可以把我們帶回家裏面去。

接下來我請大家看一段視頻,《齊馬的藍》,是Netflix拍的一系列小短片。愛、死亡、機器人,以這三個主題詞, 在是第一季的第14集,特別好看。齊馬是一個畫家,他的畫裏面莫名其妙的就出現了一個藍色,他自己都不知道它是什麼意思,他總是想把這個藍色表達出來,最後這個藍色把他的事業越引越大,引到最後的時候,把他引到到哪裏?在這個故事當中,任何人都可以對他有不同的解讀,我就把那個藍顏色解讀爲他的使命,我之所以放這個片子給你,就讓你在在視頻的刺激之下,對使命這個概念有一個具象的感受。(視頻)

你看齊馬他想去追尋宇宙的真相,想知道宇宙的本源是什麼,追到頭的時候,突然發現宇宙的本源就是我的本源,就是我的家。他最後和自己的本源合一的時候,其實也就是跟宇宙合一了,對宇宙真相的追尋也到了一個頭了。

什麼在引導他?使命。使命是他在本來那裏就有的一個東西,他都忘了是什麼東西,最後找到那個境界去,關閉掉所有的高級的功能,你可以說超越掉所有的這個大腦眼耳鼻舌身對你的禁閉, 最後就回到那個純粹的快樂裏面去。

我希望大家看到這個片子就知道那個藍色就是上帝給你的那封信,就是佛陀給你的那個心印,就是源頭給你的那束光,每個人都有。但是你忘了,或者你不知道, 你不知道你之所以能夠此時此刻走到這兒,是誰引導着你?是那道光,是那個心印在引導你走到這來,只是你自己不知道而已,那個東西我把它命名爲使命。

2.2 我如何去發現我的使命?臨在+作品+等待

下一個問題來了,如果使命這麼重要,我如何去發現我的使命?此處又有一個誤區出來了,就跟人們說我需要找到一個有使命的事情,然後我再傾我一生去做,錯了。使命的公式是這樣子的,臨在於你那個作品之上,然後等待,使命是有一天它湧現給你的,不是你自己能夠想象出來的。所以,臨在於你的作品之上,臨在當下,突然有一天擊穿閾值了,跟源頭連上了。這時候那封信,啪,就出來了,你可以讀了。思想是在小我層次,使命是在思想之上的,使命不是你想出來的,是它自己湧現給你的,

《新世界》有幾句話特別美,我讀給各位聽: 享受你的工作的同時,加上一個大目標。有一天,他們突然就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麼,通常與他們正在做的、或是喜歡做的事情有一定關聯,但規模要宏大很多。使命不是經由艱苦的思考工作,而是由突然的領悟而得知,這就是我必須要做的事。可以這麼說,它來到的時候,已經是生成了的,它來自覺知,不是來自思考,有可能一天早晨醒來,你就知道它是什麼了。這個狀態就像阿波研造大師講的那個狀態一樣,你回憶一下那個狀態,拉弓,拉到極點的時候,什麼時候射箭?等待,等待,等待,等待他來了,他自己會射出去,一樣的。

而它來到的時候,你就確認就是它了,那個確認感非常之確認。就像那個哲學家他說,他第一次射出去了,大師向他鞠了一個躬,他自己也確認,那一箭射出去的,跟我以前的箭完全不一樣,聲音也不一樣,感受也不一樣。同樣如果真的使命來到那一刻,你就知道這就是我的使命了。你有極大的篤定感、確定感、力量感、方向性,一下子就來了。你與其是那樣想你的使命,不如就臨在當下,然後它就會出來。

當然也有的時候,對很多人來說,不是改變所做的事情,只是改變做事的方式。因爲對他而言,原本從事那件事情本身已經是個完美的載體了,但這個時候需要有更大的力量進去,這時候你就知道那個狀態了。來了就是來了,它來了。所以你把使命想象成它來了的那個狀態,所以爲什麼說阿波研造大師教弟子悟弓道這個過程,跟人生的狀態非常的像。我看了阿波研造大師的故事之後,我對我自己的使命,一點也不去想了,連做什麼我都知道了。我自己找到我的使命,跟我的使命合一,創造一件美且好的作品。我的作品是什麼呢?就是講課。哪一天你聽了這個課,聽着聽着突然你自己也得到你的使命了,那個狀態就是我要的狀態。那個感覺多麼美好。我們大家互相相視一下,啊,它來了,我們鞠個躬吧,好美好。

2.3 創造者的三重境界

2.3.1 創造者的三重境界

我想努力再把使命來了以後的那個狀態和我們通常的手藝人狀態比較一下。我想把創造者分爲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手藝人,你做一個作品出來,但這時你還是作品。第二重境界,你真的變成藝術家,像喬布斯一樣,你是藝術家,你賣的不是iPhone,你賣的是藝術,你看這是兩重境界,對於我們絕大多數人而言,能夠達到第一個境界,已經很美好了。如果有一些素未難得的機遇,我們到第二個機遇去,然後如果有可能的話,等真正那個使命,狹義的那個使命來到了,我願意稱那個感覺叫大宗師, 這時候做作品是是傑作,英文叫Masterpiece,傑作那個狀態。什麼叫傑作?傳世之作,神器之作的那個作叫傑作。接下來我想着力把人生頂點大宗師的那個狀態來描述一下,使命要敢於想大問題。今天我們這個社會的問題是沒人敢想大問題了,這纔是我們今天最大的問題所在。

2.3.2 大宗師狀態

2.3.2.1 王東嶽

我想從這個故事講起,去年我陪王東嶽先生,他跟我講過他15歲的時候,一個17歲的少年跟王東嶽說了這句話,結果這句話影響了王東嶽一生。

說如果做一件事,你不能做到人類當時所能企及的最高點,這件事就不值得你去做。你想象一下一個15歲的少年,突然聽到這麼大氣魄的一句話,就像人突然被點亮一樣,十幾歲就知道此生爲一件大事而來,那個感覺就出來了。我真覺得那個人是他的一生的貴人,他帶着王東嶽去看歐式幾何,看牛頓的那本原理,十幾歲的少年就沉浸在西哲的那個邏輯世界裏面去,再加上這樣一句話,你聽一聽這個少年,十幾歲的時候被人點亮了一樣。你本來就是個創造者,你可以做這樣的事情,如果每個人都天命所歸,如果是天命所歸的話,當然是應該這樣子的。如果源頭經由你創造出Something出來,源頭創造的Something,當然應該是這樣的東西了。

請你再想這件事情,如果你的本質就是創造者,如果我們就是源頭的分形的話,當你跟源頭連上你的使命煥發了的時候,你要做一件幫全人類往前走的事,就像喬布斯把全人類產品美學向前多走了二三十年,是這樣的一個感覺。

2.3.2.2 馬斯克

我們再次回到Elon Musk身上,同樣Elon Musk也是少年的時候就被點亮的人,他說我從來就有一種存在的危機感,想找出生命的意義何在,萬物存在的目的是什麼,偉大的作品要起源於絕望,絕望的尺度有點太大了,萬物存在的目的是什麼,所以他希望幫助人類往前去走,列出整個人類需要解決大問題是什麼,他一生的事業都在解決整個人類的大問題。31歲財富自由,這個時候留下來的只有一件事情,改變人類未來的走向,他說讓人類成爲跨行星物種,是我積累財富的唯一目的。除此以外,賺錢對我沒有太大的意義。各位,如果這件事情他做成了,其實不要說做成,只要他在做,這件事情就是前無古人的事情。整個人類,自從地球上有生物以來,第一次想嘗試在地球以外生存,這是第一次,這不就是人類所能做到事情的極致了嗎?人類所能做到事情的極致,用你的一生去做。(視頻)

我特別喜歡他的表述狀態,你看他並不是像那嗷嗷叫似的說我怎麼樣,他以那種平和的方式,還有點點羞澀的方式,把自己那麼大的一個夢想就那麼吐出來,這是一種和自己的創造的使命,渾然合一之後,一種自然的表達出來。我也不是當你的救世主,我也不是有這個責任,我就是要這樣,做人就要說話,做羊就要喫草,我作爲一個創造者使命,我就是要做點事情。這是非常Normal的,不是一個不尋常的事情,那個狀態真是很迷人的狀態。我想表達的意思是說,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那個狀態,我相當能夠感受到尼采的那種憤怒,每個人都是,但是你忘了。他不是特別的人,他是正常人,而我們不是。再回到那句話來,我們的使命啊不是出於責任和義務,就是我們的本性如此,所以才做這樣的事情。

人生有兩個階段,在使命來臨之前的階段,臨在當下, 就把眼前的那件小事最小切口的事情做好,切進去。第二階段,使命來臨,標誌你跟源頭合一了,此時要做Something Big。而且這個Something Big不是你去想做的,是它湧現給你,你就要做的, 你也不用特別去想、設計,我要改變世界要怎麼樣,還是要通過一件事來做成, 然後順便改變世界,就好了,他有這樣一個載體。

2.3.3 呼喚創造者

所以我特別呼喚或者懷念人類羣星閃耀時,我認爲所謂整個人類級別的星星,都是跟源頭連接上的人,都是懷着大使命,都是創造者,我希望這樣的人越多越好,正是這樣的人改變了我們,是這樣的人改變了我們和這個世界。

2.3.3.1 科學革命之後的四個大家

我們想想看,科學革命之後,4個思想家級別的人,給我們帶來今天的一切。第一個哥白尼,哥白尼的日心說是一次巨大的革命。哥白尼之前整個人類的視野都是地球,哥白尼第一次把人類的視野帶向地球以外,是這樣的一個意義,第一以後往外去看,這樣的意義。

再看牛頓,在牛頓之前,天上是天上,地上是地上,牛頓是第一個把天上的規律和地上的規律一樣,而且用一條公式統一了天上和地上,大踏步往前走了一步。從此以後,人們需要做跟力相關的事情,用牛爵爺的公式全都解決了。

再看達爾文,過去大家認爲我們是被創造出來的。而達爾文認爲整個歷史幾十億年的時間是一步一步進化出來的,對人類自身做了一些非神學上的解釋,找到那個機制出來,大大的拓展了人的主體性。

最後一個大思想家愛因斯坦,愛因斯坦使得我們的視野居然可以擴展到137億年,那個距離是137億光年的距離,所以我們老說一句話,愛因斯坦的思想比愛因斯坦本人更偉大。

這些都是發現了思想的人,經由他們發現的思想,他們成爲思想家,建構了我們整個世界觀。所以,王東嶽老師原來說過一句話,一開始我不太懂,後來我理解了,而且我認爲這話太對了。我們不是生活在客觀世界,我們生活在思想家爲我們打造的思想世界裏,所有這一些都是思想世界一步一步打造出來的。這些人叫什麼?羣星閃耀。他們是什麼?創造者。

2.3.3.2 科學革命起源的古希臘

科學革命一切起源於古希臘,小小的貧瘠的土地裏,噼裏啪啦往下掉星星,掉了那麼多星星啊,難以想象。那些人的思脈非常的奇怪。泰斯勒是說水是萬物之源,第一次人類不是用神,而是自然物來解釋我們的世界。泰勒斯只有這幾個字,居然被稱爲哲學家的始祖。你聽一聽,因爲他的問題是大的,他的答案根本不對,水當然不是萬物之源了,儘管他的答案錯了,他的徒子徒孫會沿着他的問題,把答案找出來。

德謨克利特說原子纔是萬物之源。你看他是不是回答泰勒斯的問題,說原子是萬物之源,這個世界由原子和虛空組成的。2500年以前,他認爲你可看見的所有的物質,進去看,都是由原子和虛空組成的,多麼驚人的預見。

另外一脈說,你說的不對,畢達哥拉斯說,世界的本源是數,世界的本源不是物質,是物質之間的關係,那個關係纔是本體,而那個關係能夠用數學表達出來。哇,Beautiful、Amazing一個巨大的轉向。世界的本源,不是你眼見的最小物質單元,而是某種抽象的東西纔是實體。這件事情以前人類是不可想象的,本源就是應該是磚瓦嘛,這個房子就磚瓦嘛,你怎麼能說藍圖是世界的本源呢,他說就是。

然後,居然有另外一幫人就相信他的話了,巴門尼德悍然宣佈,你看見的都不是本源,你看不見的纔是本源,本源是一個,而且只有一個,那個東西叫做一,從此以後一這個字有了神聖的含義。One,有了神聖的含義。

赫拉克利特說是那個One是羅格斯,是理性。蘇格拉底說,真理,那個東西是真理,真理可以通過邏輯,通過辯證法尋到那個東西,這是古希臘羣星閃耀。

如果沒有古希臘就沒有科學,科學本質是一種思考方式,這個思考方式就是古希臘狹義哲學的思考方式。噼裏啪啦掉人才,這些人叫什麼?羣星閃耀,幫全人類往前走一步的那個感覺。

2.3.3.3 軸心期

這還不是最牛的,最牛的是軸心期。軸心期各個研究的是根智慧,世界的本源是啥,研究第一大問題的人,形成了整個世界的根智慧,形成了宗教,形成了信仰。

柏拉圖研究根智慧,這是哲學的鼻祖。亞里士多德認爲那個實體就在事物之中,所以是科學的鼻祖。喬達摩說空和覺纔是世界的本體,佛教。耶穌說,上帝、天國纔是這個世界的本體,基督教。老子說道才世界的本體,道家。然後,孔子說倫理關係才世界的本體,儒家。

這一段時間才叫真正的整個人類歷史的羣星閃耀。是這些人靠思想,關於大問題的思想,思考世界本源,思考這個世界的源頭,所以追尋這個世界的源頭是天之底下第一大問題,他在幫整個人類尋找確定性的那個錨點。

就像一個船,你在浪裏面飄啊飄,有的人希望造這個船,有的人希望這個船遊的快一點,但一定要有人能夠找錨點,沒有錨點,船停不下來,這些人幹這個事的。人類羣星閃耀時,最輝煌的就是這500年。其實到現在爲止都不知道爲什麼,他們之間是沒什麼交流的。怎麼會同時考慮一個問題?儘管他們答案不一樣,我再說一下答案不重要。這個問題本身最重要。

因爲面臨是第一大問題,所以帶來了後世所有這一切,請各位小夥伴把自己心胸放大一點,你面臨着大問題的時候,纔對世界產生這麼大的影響。

2.3.3.4 宋明理學

回到我們中國,諸子百家的時候,我們是絕對領先全世界。唐宋的時候,我們在思想上是禪宗式,宋明理學也是。比如說我就非常之敬仰惠能,一個樵夫,一個字也不認識,但是把佛教中國化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繞過現象世界,直奔本體的那個感覺,啪,找到了。從此以後禪的思想變成了一個革命的利器,禪加什麼都行,如此之開放,因爲它不是content,是一種狀態,臨在當下的那個狀態,打破二元對立的那個狀態,直指本心的那個狀態。在他眼中你所做的所有事情又重要,又不重要,說重要的話,那個東西要臨在進去,說它不重要的話,它只是載體,進去纔是目的。進去之後再反過來作用在他身上去。這是禪宗,這是惠能,各位看多麼簡潔,簡潔到令你髮指,把天下一切都看成我進入最終狀態的載體,然後把我放到任何一件事情的時候,我都會把你變成美的東西。

王陽明,陽明很小的時候就說一件事,說人生爲一件大事而來,成爲聖人。你要知道在中國古代的時候,聖人只有一個,孟子也想成爲聖人,他最多是叫什亞聖。少年時期的陽明就說,人生只有一件大事,成爲聖人,各位你聽聽這氣魄,人生有一件大事是成爲聖人,不是爲了當官發財,要成爲聖人,言外之意,他跟惠能的想法是一樣的,如果惠能說人人皆可成佛的話,邏輯上是人人皆可以成爲聖人。

有一個小故事,他去高考,落第了。別人恥笑他,看你天天說要成爲聖人,你連高考都考不上,還成聖人呢。然後陽明說了一句,你以落第爲恥,我以落第動心爲恥,這算什麼事情,你聽他的氣魄。

後來在極其困苦的狀態之下,悟出自己心學,最後心學就三個字,致良知。用咱們今天的體系太容易解釋了,良知就是他拈出來的源頭。由於他是儒家的,所以他用儒家的詞彙來表達。良知來自於孟子、良知、致良知,良知就是源頭,致就是being,是ing的意思。那個源頭你不能到達,要永遠無窮無盡,你體會一下,致良知,永遠在致良知的路上。所以,陽明晚年作爲儒家弟子,儒家以善惡爲第一分也,陽明說,無善無惡,心之本,完全超越儒家了,這是陽明,多大的氣魄。

2.3.3.5 橫渠四句

我們再看另外一個人,張載的《橫渠四句》,爲天地立心,世界的本源是什麼?我找到那個確定性的根基,爲生民立命,我們人的本源是什麼?我們最高貴最重要的那個命是什麼?天命是什麼?爲往聖繼絕學,我要建立根智慧,把往聖斷了的絕學,我重新把它立起來,爲整個人類整個世界尋找更新的根智慧,爲萬世開太平。這是一種主人翁的精神,一種士的精神,一種君子的態度,一種擔當的那個態度。這是古時知識分子對自己標準的要求,儒者對自己標準的要求,如果我們今天把大學生類比成古時候的知識分子的話,我不知道今天的大學生是否還會用這4個字來當作自己的責任。

儒家非常了不起,儒家居然在現實生活當中建立了某種精神性信仰,這是孔子的創造,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這叫中華文明的精髓。我們能不能把這句話亮出來,每個人的合起來。我們深深地愛這個國家,愛這個土地,愛這個民族、愛這個文化。我們當然希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但是各位如果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必須做出世界級的貢獻,有世界級的視野,解決世界級的問題,我們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如果我們的事業只是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我們做的進步只是這個局域性的進步,我們不可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你在這個體系之內是解決不了體系之內的問題的。可是今天我們有多少人有世界級的眼光,有世界級的雄心,有世界級的胸懷?所謂世界級,你在那個領域帶着全人類往前走了一大步,在全人類往前走一大步的貢獻,沒有人提出大問題這纔是最悲哀的地方,這才讓我最絕望的地方是這個問題。在絕望的時候依然保持對生活的信心,這纔是最美妙的事情。

2.3.4 每一個人都是創造者,只是忘了

(1)尼采:超人

沒有,我們沒有創造者使命這個感覺了。我相信有同學會說你這個追問不適合我們,跟我有什麼關係?你這個追問是說給所謂的創造者的,我又不是創造者。錯了,實際上每個人都是創造者,只是你自己不知道而已。

尼采說基督教最大的問題就是泯滅了每個人都是創造者這樣一個天職。你如果就坐等別人就把你救贖出去了,你就不需要自己創造Something了,這是讓尼采最憤怒的地方,同樣這也是激起我最大共鳴的地方,我認爲他是對的。每個人都是創造者,我們首先創造自己的生活,然後經由創造自己的生活來改變世界。我們不是等待,你給我什麼紅利,我繼承了什麼樣的東西,有好紅利我就跳個好舞,沒有好紅利的時候,我就什麼都沒有了。每個人都是創造者,只是你忘了。

爲什麼忘了?錢學森跟溫家寶見面的時候也有錢學森三問,爲什麼今天的大學教育不出一等人才來?今天我是什麼狀態?我去看尼采的片子,我們今天大概有95%的人都屬於被尼采痛罵的那一類人,它稱之爲末人。就是你沉寂於過平凡平庸的日子,然後你說生活不就是這樣嗎?尼采對這樣的人巨大的批評。我是請他自己來批評吧。(視頻)

我相信尼采作爲頂級的思想家,他不是對具體的某一個人憤怒,他是一種現象憤怒。與其說憤怒,我覺得憤怒不足以表達,是一種巨大的悲憫情懷。你本來是個創造者,然後你忘了,是這樣的悲憫情懷出來的,所以表達爲巨大的憤怒。你忘了你是誰,你本來是神,你怎麼忘了,你怎麼安於在這裏過這種小日子,喫喫喝喝,退休了,去周遊世界,去怎麼怎麼樣。

他提供的解決方案叫做超人,超人不是Superman而是Overman,就超越自己身爲平凡自我的那種人,把自己從深淵當中超越出來,到達高山之巔的那種人,誰超越的?不是外邊,我不是跟你比,是自我對自己的超越,每個人內在的那種上帝性,把自己超越出來,這是他的解決方案。(視頻)

所以,我相信大家理解他說的超人的含義了。我們重新解釋一下,我和他的觀點是一樣的,人default (默認) 狀態都是創造者,但不知道爲什麼你被蒙上了面紗。他爲什麼那麼吶喊,就是告訴你起來,把東西扔掉,扔掉那個東西之後,你的本性就出來了,叫自我超越。那個狀態,真是Beautiful,Amazing。所以,你能理解爲什麼我跟他產生巨大的共鳴了,巨大的共鳴。

(2)陳嘉映

再看一段小視頻。陳嘉映談柏拉圖和雅典,我覺得講的也非常棒,拈出一個詞彙叫卓越。(視頻)

對於這樣羣星燦爛級別的人物,他的事業是全人類,全歷史,沒有時間,沒有空間,你拿一個局域限制住他,所有但凡用局域限制住他,最後做不出世界級跨越時間的貢獻,所以我覺得這句話真是好棒,不要問亞里士多德可以爲雅典做點什麼,你問雅典可以爲亞里士多德做點什麼。

這種人有史以來我告訴你不超過十三個,非常非常少。大問題的人,我們今天應活在他們給我們開闢的道路之上,剛纔他拈出一個詞叫卓越,真是很巧。《禪與摩托車藝術》作者追這個源頭的狀態就追到了《荷馬史詩》時候,拈出那詞兒也是卓越,講爲什麼雅典人又勇敢,又智慧,是全才,因爲他們認爲人的基本狀態是卓越,卓越是個狀態,是你跟一合一的那個狀態。作者追到這的時候,因爲追到源頭了,作者真的是以理悟道了,追到源頭,居然是卓越。你看這個狀態,跟尼采想表達的那個強人的狀態,跟我想表達的創造者的那個狀態非常像。這個狀態纔是你的本質,是你的本源,你本來是這樣的人,你是太陽,你要照耀你周圍的這樣的人, 這是古希臘,雅典的時候,爲什麼人們上場能去做戰士,回來要做公民,來討論各種各樣的問題,人們認爲自己是個卓越的那個狀態。

2.3.5 人人都有使命

而且認爲卓越每個人都有,接下來我想說幾個句式,喬達摩、惠能說佛性本自具足,人人都是佛,你只是忘了,你不要外求,你內心就是佛。耶穌、新教說上帝在每個人心裏,那是你正常的狀態,但不知道被什麼遮蔽住了。這讓我現在一下子想起來,我看的電影裏邊,米開朗基羅看了個大石頭,旁邊也是一個特別偉大的建築學家,他跟建築家說看到大衛了嗎?建築家蒙了,這不是石頭嗎?米開朗基羅說,你看大衛在裏邊,你看他的神態,他在這站着,他什麼眼神。米開朗基羅全看見了, 爲什麼雕塑快,他把其他不要的東西給去掉了,就是大衛了。用的這是一樣的,你就是佛,你就是上帝。Something遮蔽住了,把遮蔽的東西拿掉,你就是了。

我們回到工作上來,與其一樣的一個句式,我們想一句口號,人人都有使命,人人都有Calling,人人都有天命,源頭給每個人都打了一個心印,源頭給每個人都寫了一封信,源頭在每個人心裏都有一束光,每個人都有,我跟尼采有同樣的巨大的悲憫的情懷,是你怎麼不知道呢?你爲什麼不相信呢?

這封信是隻能成爲不能讀,不能去想。你想它就在思想之下,是你捏造出來的,你等着它出來,出來的時候你就知道了,但你要首先相信你有這個東西,人人都有使命,你的使命是創造一件美好的作品,就是你實現你使命的載體。所以,發現並實現你的使命,就是你人生的意義和目的。我說的意義來自於超越生活之外的世界,使命就是。

你的使命是自知性的。第一是源頭,跟源頭連接。第二,載體是一個美好的作品。美和好都是源頭的特徵,它既可以連上源頭,同時連上源頭之後,它一定把美和好注入進去,成爲一件靈魂級作品,這就是我們一輩子應該做的事情。除此以外的事情都太小了,根本就不值一提。你說的痛苦在這件事情上不值一提,你的焦慮、你的煩躁,你所有的事情跟他比,不值一提,太小太小了。

我非常喜歡講的那個故事,像雞湯一樣,後來發現不是雞湯,老頭老太太過了一輩子,在一起結婚六七十年了,人說這好幸福啊,在一起。老太太,你老頭對你特別好吧?好什麼好,一身缺點,我老頭的缺點像天上星星那麼多,這麼多缺點,這一輩子怎麼過來的?我老頭也有優點,我老頭只有一個優點,但他優點像太陽那麼大。太陽出來的時候,星星都沒了。

所有凡人,你眼睛老是看星星,星星是無窮無盡的,你滅了這個星星,你會產生另外一個星星,你對這個星星的壓抑會產生很大的星星出來,你永遠會沉浸在那個黑暗當中無窮無盡。辦法只有一個,升起太陽來,星星全沒了,全都沒有了。太陽是力量,太陽是智慧,太陽是確定性,太陽就是那個使命。有了使命,太陽昇出來,你就照耀自己,成爲那束光,照耀自己就好了,順便因爲你照耀了,你自己點亮了,別人也看到你可以點亮自己,他也自己點亮自己。不是你點亮他,你點亮不了任何人,是你點亮了自己之後提醒別人說你也有光,你把你的光點亮就好了。就這麼簡單,就這麼簡單一個結構,就是這麼簡單一個結構。

所以真正美好的話,是這句話,一個人最大的幸福莫過於在人生的中途,富有創造力的壯年,發現此生的使命,這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啊。

在你還小的時候,升起你的使命來。這句話的前提意味着在你很小之前,你就開始臨在當下很多年了,所以這個結果就會出現了。各位想想看,一個人最大的幸福就這件事吧,你說我最大的幸福登上山頂,成功登上山頂,取得各種榮耀。我告訴你,你登上山頂的一瞬間,那快樂就沒有。所以要成爲使命的狀態,不停的照耀的狀態,這是一句多麼美的話。

但是,使命是要等待他來到的時候,你也不要着急。你可以回顧一下,你的一生當中會有一些固定的Pattern,比如你喜歡的你擅長的事,那個Pattern背後的推動力量就是使命在推動着。比如說,我很小的時候我就喜歡講課,我二十五六歲的時候就說我將來以嘴養嘴,所以一步一步走過來,我回頭看我極其之感恩,我自己不知道怎麼走過來的,莫名其妙以前有些想法。就像喬布斯說的,原來很多隻點,你回過頭來看的時候連成線了,我告訴你那個點不是偶然的,沒有任何事情是偶然的。每個點的出現以及現在完成都是使命在起作用了,所以說如果你能像齊馬那個藍一樣,儘管我不知道什麼是我的命,但是我能從我的跡象裏邊去找,找到那個節奏,找到那個韻律,找到那個節奏往前去走,它會極大的加快,最終你跟使命合一的狀態。當你有了使命之後,那個巨大的確定感出來了,最後人生就是這樣一句話了,君子知命而信之也,爲所當爲當仁不讓,在某一個面相上做一件把全人類都能推向極致的那件事情出來,就是你作爲一個創造者的那個狀態,體現的載體就是創造一件美好的作品。這件作品因你而來,當你創造了這個作品的狀態,就會創造一個新世界了,就會完成你的使命了。這個時候你可以跟源頭說,我完成我的使命了,我可以走了,那個狀態,Beautiful,Amazing。

2.4 內在使命:成爲你自己

2.4.1 個人在集體中,使命場

第二部分,我們講內在使命。剛纔那part我講了最極致的創造者,是人類級別的創造者。但我想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講,達到那個級別實在太難了,所以會這樣一個疑問。我一個力量很小,我怎麼能自己創造出一件驚世作品?其實今後的創造越來越有一個詞叫共同創造,每個人都是創造者,然後我們形成一個場,叫使命場。使命場和現在公司組織有什麼區別?在今天的公司組織裏面,公司這個羣體是一,使命場裏面每個個體是一,所以個體是一,每個個體都已經明晰自己是一個創造者使命了,然後大家在一起的那個組織,我稱之爲使命場。

這個時候大家可以共同創造出一件偉大的作品出來,你分很多工序,很多部分,你在這一部分做到最好,彼此相信,彼此欣賞。所以,每一個人都是創造者,都是使命輝煌者,大家在一起造出來。每一個人都是太陽,再小也是太陽及所以合起來是一個星系的感覺,那裏面個體是一。我相信上帝屬於個體性,我也相信使命屬於個體性。如果你自己都很矇昧,你怎麼可能讓一個組織變得很偉大?矇昧的個體在一個偉大的組織當中最後一定會讓自己受到戕害的,個體纔是很實實在在的,個體跟上帝直接連起來這個狀態是非常美妙的。那你說爲什麼要在這個道場裏?同頻共振,大家用同頻共振的方式在一起共舞,那是最好的學習方式。就好像你跟一個特別優秀的人在一起之後,你也會變的優秀起來了,這是最好的學習方式。我們用一個視頻的方式向大家證明,在一個使命道場裏面,同頻共振的方式之美好。(視頻)

我就特別希望混沌大學是這樣一個道場,使命場,每個人來到這裏最大的收穫是他直接跟你心裏邊那個旋律溝通,幫你把你的頻率提高起來,讓你早一點和你的使命,合拍的那個感覺。我認爲這樣的組織可以稱爲開悟的組織,今天的專業詞彙叫青色組織,每一個人都獲得使命,然後使命道場在一起來做一件共同創造一件偉大的作品,我希望我們在一起共同創造一件偉大的作品出來。

第3章 內在使命與外在使命的關係

3.1 內在使命是一

好,我們收一下尾。我們說使命必須有自指性,有兩類使命,第一類使命是內在使命,連接我的源頭,我稱它爲覺悟者使命。外在使命是創造一件美好的作品,我稱它爲創造者使命。兩件事情合就成了一個自指性,在你這兒到此爲止,你建立你的世界,你必須是個源頭你才能建立你的世界,就是這樣一種自指性。

有兩個使命後你要問一件問題,這兩個使命哪個使命是一?你內心深處其實假如不追問的話,你的順序肯定是第二個是一,就像哲學家跟老師去學習打靶子。他當然認爲打中那個靶心是一,命中外在的目標是一。老師說他不重要,重要的射中自己,射中自己不就內在目標。內在目標是一,外在目標是結果,就這兩件事情呢內在目標是一,我會認爲Being is far more impoartant than doing,內在使命是一。

通常的世俗社會里面,把外在使命和內在使命視爲二元對立的,把追求意義和事業成功是二元對立的, 所以外在使命通常體現爲事業成功,內在使命通常爲修行、意義,通常我們認爲說,你如果取得事業成功你必須努力、奮鬥、競爭。心靈成通常我們認爲是成功之後的副產品,你連成功都沒成功你談什麼心靈啊。我們古話也這樣講,叫百戰歸來再讀書,英雄到來皆歸佛。有了一番事業,老了也折騰不動了,再搞搞內心世界。因爲這種體系裏面外在是一,對於修行人也是二元對立的,修行的人認爲如果你想修行,你得到廟裏修行,你必須出家纔行。所以你在《聖經》裏頭會看到,富人想進天堂比駱駝穿過針眼還難。修行就應該是修行,你看這兩派,兩派其實很難合在一起。

3.2 工作是修行

對於我們而言,我們一定要打破他們之間的二元對立,所以我們講過有兩條路,第一條路是東方的路,是禪宗的路。你看禪宗的邏輯Y加禪,Y是什麼都可以。生活也可以是禪修啊,你在日常的工作當中,你在職業生涯裏都是禪修。你創造更偉大的事業,也可以更好的實現你個人修行的成長,你創造一件美好的作品,是連接源頭最好的路。產品更美好,其實最後通向你源頭的路就更加美好。

3.2.1 喬布斯

我會發現今天古代和今天都有一些走商業之道的人,你看我們講過一個例子就是喬布斯,一方面他追尋個人世界的領悟。另外一方面需要打造出足以改變世界的產品,禪把這兩個目標合二爲一了,做出偉大的產品就是你獨特的禪修的方式,這就是我推薦的路。你的作品越美好,連接的源頭越美好,沒有矛盾,一點兒矛盾也沒有,重要的是How,How可以用在美好的產品上,完全沒問題。

3.2.2 稻盛和夫

我再舉一個例子,稻盛和夫。稻盛和夫是真的出過家的人,所以他提工作及修行說,在工作當中修行是鍛鍊靈魂,培養人格最有效的方法,我們用心工作,用工作來磨鍊我們的心,提升我們靈魂的層次,光明我們的良知,在工作當中修行,將心注入。稻盛和夫的話裏最打動我的是這句話,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我希望我走的時候我的靈魂比我來的時候乾淨一點點,通過在工作當中修行,讓靈魂變的更美好一點點,我覺得太美麗了,所以稻盛和夫說,摟着你的產品睡覺,跟你的工作談戀愛,這是稻盛和夫的話,在工作當中修行。

稻盛和夫先生touch到了本體的喜悅,一種噴湧出來的喜悅。真是語言難以形容,全身每個細胞都能感受到那個感覺,是讓我們現在的那個喜悅會膚淺的不得了的一種喜悅。

3.2.3 特蕾莎

我想講一個案例,這個案例不是商業的案例,但是它結構完全一樣,你甚至可以就,簡直就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個創業者一樣,是特蕾莎。我看了她兩部電影,也看了她兩本書,非常好的故事。首先第一啊,她去印度修道院裏做修女,在修道院裏面的學校做了16年的老師,然後突然有一天,使命來臨了。我接下來邀請大家看一段視頻,她使命來臨的一刻聽到了上帝的聲音,然後她非常確定這就是她使命的召喚了。(視頻)

這就像《新世界》裏講使命來臨的那個狀態,突然有天它就湧現給你。使命到來那一刻你就極大的確定就是他了,就是他了那個感覺。如果它這裏說上帝的聲音的話,其實我們不必要過於計較,因爲你有你的語言體系,使命會用你的語言體系來表達給你,這個形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瞬間就清晰自己的使命是什麼了,整個使命來到的時候,原本一個很平常的特蕾莎修女,開始自己人生的重大改變,一定要走出修道院去。花了兩年的時間像教皇申請要保持修女的身份,走出修道院去幫助窮人,兩年的時間後教皇同意了。

3.2.4.1 最小切口

另外特別感興趣她的狀態叫當下,找最小切口,後來她做的事情簡直是世界級的事情,非常的大,當我給各位看她的開始是什麼樣子的,她開始是做了個學校,你完全難以想象她那個學校的起步是什麼樣子的。(視頻)

其實我們總是比較抱怨我們做的事情比較小,比較沒有意義,比較微不足道,比較不太受重視。各位摸着良心講一下,誰做的事情比這個事情還小?就這麼小,就是這麼小的一個切口,你看她的狀態是不是很投入,將心注入,非常投入,非常臨在的狀態,巨大的人格魅力吸引了兩個、三個、五六個、七八個兒童來學習,就在樹底下成立她第一個學校在平民窟裏面,連教室都沒有這樣一個學校,這是她事業的起點。

3.2.4.2 當下

所以永遠不要說你做的事情小,影響別人的不是你做的事情而是你做事情狀態。跟你所做的事情合一的人,你對其他人的影響遠超你做具體事的本身,這是一個完美的例子。看她的故事,當時這個印度發生宗教戰爭死了幾十萬人。當時加爾各答有上一百萬的窮人都開餓死了,我看幾個資料簡直沒法看,第二天早上環衛工人推着小車看到死屍收進去,收死屍跟收垃圾一樣一樣的。她說我要救這裏的窮人病患,她就跟政府說你有沒有一個地方給我,我要做臨終者關懷,讓他走的時候有尊嚴一點。那個人說,加爾各答有上百萬的窮人,你救得過來嗎,你看特蕾莎回答,這句回答太好了,她說哪裏有一百萬,我只看到當下這個人。我遇到你這一個人,我眼裏只有你這一個人,我幫到你,陪你走人生最後一段,陪你傾聽一下,我眼裏只有你一個人。你走了,我把你好好埋起來,下一個人的時候我眼裏只有一個人,通常我們想法跟那個官員是一樣的,有一百萬這樣的人,你救得過來嗎?我沒有看到這個數字,我只看到這一個人,看到這一個人我就幫這一個人,這是我能做的全部,幫這一個人,當下。

我們爲什麼會走錯了?我們以KPI爲目標。其實當我們以這個目標爲一的時候,你的眼裏看的就是數字了,你看的不是那個人的,你的心就跟它連不上了,就這一個人,我願意幫到你,你這一個人,是一個人,我看到一個人,活生生的人,這句話意味着我和你把心連起來那個狀態,立足當下的那個狀態,而不是被數字所拘,這句話完全把我給打着了。

特蕾莎其實是邊乞討邊救別人,她沒錢。她與她的修女去化緣,小額的化緣過來的,所以經常處於斷頓的危險,所以跟着她的修女經常很慌,擔心明天明天什麼都沒有怎麼辦。特蕾莎說,我從來不關心明天的麪包,所以經常有奇蹟性的事情發生,同頻共振。有一次的的確確這個地方快段頓了,忽然真的有一車麪包,是那車麪包本來要做一個事情,那個事情取消了,反正扔了也扔了,不如去給誰,就給她們了。太多次出現這樣的事情了。有一次她在演講的時候說這樣一件事情,她想開一個醫院,開醫院所有的條件一天全圓滿了。首先政府批了一塊地給她,第二美國有一個基金當天捐了一筆錢給她,第三有一個醫生當天寫了一封信給她,願意給她來做支援。一天全部實現,道理非常簡單,同頻共振。所以你不要嫌小,你穿進去跟源頭連上之後,那個頻率就會起來了,會吸引同頻率的人過來。所以關於她巧合的事情我還有好幾個片段我都不看了,非常有意思。所以我們一直講要立足當下,可是現在公司馬上要倒閉了,訂單都沒有了,明天都沒有工資了,誰不憂慮啊?我就看她不憂慮。那個演員演的極好,那個神色,那個聲音,那個動作,極其篤定。過好今天就好了,明天的麪包明天自然會來的,立足當下,這是第二點跟大家分享的。

3.2.4.3 信仰

第三點是信仰。什麼力量支撐她做這麼骯髒的事情?做了這麼大的事情又讓她一點驕傲心沒有?就是信仰。(視頻)

這幾個句式我特別撿出來,我在你的眼裏邊看到的是上帝,我並不是在服務你,我是在直接服務上帝,如果每個人都是上帝的話,上帝用最窮人,最病痛的方式出來,幫你就是幫上帝,她就跟她的修女說,你們所照料的窮人就是耶穌的身體,你們所洗滌的是耶穌的傷口,清理的是耶穌的傷處,包紮的是耶穌四肢,就視對方爲耶穌。這是一個巨大的信仰支持的,所以我們說我們工作當中是不可能產生信仰的,信仰來自於一個高一點的層次。

有一個記者一直在追隨她,照料的工作看她實在做不了,特蕾莎說了一句話,給我一百萬的活也不幹。她回了一句特別美的話,給我一百萬我也不幹,我不是爲了錢做的,我是爲了我的信仰。所以這個結構特別有意思,她認爲是上帝經由她來做這件事情,她幫了窮人最後就是幫上帝。如果把上帝當做源頭的話,你做的任何事情多少源頭經由你做出來的,這有兩個好處。第一個好處,這件事情會做的很好,有品質。第二個好處,人們會這樣子的,你雖然在做好事情,最後你會着相,最後都會不究竟的。然後這個結構就會很漂亮,我是爲上帝做的,所以中間特別迷我的一句話叫經由我,源頭經由我做成了什麼東西。這個就夠非常的漂亮,所以幫助窮人就是特蕾莎的使命,而完成使命就成了她修行的方式。

最後我把整個那個電影剪成一個八分鐘的小視頻,請大家完整的欣賞一下她的使命召喚的這個故事(視頻)。

所以我們全部的課程最後用使命召喚來結束,使命召喚的結束用特蕾莎的故事來結束,我覺得還是很美好的。

其實這個故事最打我的是一個人做出這麼大的事情出來,其實比這更重要的是做出這麼大的事情出來之後她還能保持那種謙卑心,說不是我做的,是上帝經由我做出來的。最後是近百年以來唯一一個被教會追封爲聖人的一個人。

第三樂章,我們是以信入道,我們在工作裏面保持一種匠心,將心投入,手藝人,藝術作品,做一件美好的作品,然後等待,等待有一天使命就會來召喚,使命召喚之後,你會做一些更大的事,給全人類在某一個領域做到世間沒有人做的事情。

如果使命沒有來,你跟你做的事情合一,享受它也很好啊,如果使命來了,就當仁不讓,爲所當爲,就把它做出去,也很好,所有的狀態都是臨在當下的那個狀態。

整個架構裏邊我相信你已經同意我一個觀點,意義來自於理念世界,你從事情本身的結構裏邊是不可能產生意義的,所以你必須有一個高的源頭,高的世界才能爲你產生意義,這是一個簡潔而有力的結構。其實這個架構是非常之美妙的,你既有力量的來源,又可以保持一種謙卑感的那樣一種感覺。

痛苦的是,如果我們沒有信仰我們怎麼辦?你有使命之後做了一件很大的事情,這個時候你的傲慢心會出來,我給一個簡潔的建議,使命就是信仰,你做的那件事情本身就是信仰,calling就是我們的信仰。所以要以信入道,相信它。這個信仰不是一個神或者一個超自然的力量,就是你自己那個創造者的本性,會促使你做一件靈魂級的作品,一件美好的作品,那這件事情這個結構本身就是我們的信仰。所以在此處給的結構是這樣一個結構,使命經由我完成我的作品,你看我們把使命給擬人化了,這就是阿波研造大師所說的那個它,它來了那個它,它經由我完成這個作品,我既可以從裏面獲得力量感,從這裏面獲得樂趣,同時我又去除了那種膨脹心,暴漲心。

你會看到我們過去幾十年成功的人非常多,但成功之後由於一個沒有高於你的一個架構,使得你起來也快,消失的時候也快,這樣一個架構,怎麼辦呢?把那個它當做你的信仰。

爲什麼此處需要信仰?第一,你要相信這個結構,臨在你的作品之上,然後等待,然後使命就會出來。這地方真的是很難用邏輯證明,包括那哲學家寫了那個實驗出來他也解釋不清楚什麼叫它來了,只能描述。第二你要相信我們此處的定義,使命是連接我和源頭的那個通道,那個連接器是使命,我們重新定義了使命,我想找很多詞彙,最後發現使命是最好的詞彙表達這個意思,但此處的使命我們指的是天命,指的是calling。

所以第三部分要以信入道,由此我分兩種使命,第一種認爲叫僞使命。如果你認爲你的使命是爲了你的事業,使命爲了你的組織成功,使命爲了讓你怎麼怎麼樣的話,這種使命是僞使命。因爲你看此處的使命是工具,使命是幫你怎麼怎麼樣的,使命是經由你的思想想出來的。

各位想想看你是否同意一個觀點,今天很多公司在談自己的使命,一定程度上來講,寫這個使命的人未必相信自己的使命,其實使命陳述成了他一個新PR的方式而已,成了過去的廣告語而已,他的新商標而已,是爲了他一個東西,我稱此爲僞使命。什麼叫真使命?反過來,你的事業是爲了那個使命,你的組織是爲了那個使命,甚至你的命都是爲了實現那個使命,換句話說,那個使命遠遠高於你的生命,高於你的生活,來自於超越境界裏邊那個東西才叫使命。使命是跟源頭連接的那個狀態,所以請各位對比一下不同的使命層次。

使命比你的命還重要的那個感覺是真使命,如果你拈出一個使命出來, 它只是爲了讓你的事業變的更大,是你戰略模型裏的一部分的話,其實不是真正的使命,它也許能幫你的事業成功,它很難把你送入到另外更高的一個層次裏邊去,那個狀態。

此處我們希望澄清一下什麼叫使命,那麼在此我們再反思一下爲什麼我們今天缺少世界英才,爲什麼缺少世界作品也就出來了。我們由於沒有這樣的使命感,沒有這樣的超越感,你做任何事情的時候你說這個事情是for some thing或者for你的時候它就不會是一條命,它就不是活的,當然不能做世界級作品。請聽我一句話,所有世界級作品不是你做出來的,所有的靈魂級作品不是你做出來的,是它自己長出來的,它自己是活的。所有做出偉大事情的人都不要貪功說是我做的,如果你把那個事當成你控制,它爲了你賺錢,爲了你有名,爲了你淨身,爲了你當官,它當然不會是個世界級作品了,我希望我這個道理講清楚了,你必須防守,必須無爲,它才能長起來,最後它遠遠超越你,你的作品比你重要的多。

所以再回顧一下我們的關鍵詞,創造一件靈魂級作品,連接宇宙級源頭,如果靈魂級作品你覺得是一個形容詞,我們把它具像化一下,創造一件美好的作品是連接源頭最美好的路。

我今天的課結束了,謝謝大家!

互動問答環節

1、這門課是怎麼長出來的?

教授回答: 我也不知道,我覺得我從這個角度回答,去年是我人生轉變非常大的一年,去年是我創業失敗、棄商從教的第八年,幾乎是我過去10年最大的轉變,甚至我認爲比我當年去中歐當教授的轉變都大,你說我對去年的評價有多大。

我的一個老師,去年提醒我說,你過去八年一直在採葡萄,從現在開始你開始釀葡萄酒了。過去八年我一直在不停的學習過程當中,去採葡萄,你看我學過中國的國學,西方哲學,商學院,在商學院做教授,學創業、互聯網思維,去斯坦福去做訪問學者,跟王東嶽去學,各種各樣的學習, 非常像神鵰峽侶裏面的楊過啊,大家記不記得大概在第四部他成才之前,金輪法王點他說,你這個也會一點,那個也會一點,但哪個是你的,一下子把他點到了,沒有一個是他的。舉個例子,我講第一性原理,講顛覆式創新,講互聯網思維,都是講別人的東西,這是我過去八年的狀態。其實從今年開始我開始釀葡萄酒了,這瓶葡萄酒是因我而來的,以前沒有,我把它釀出來的,是屬於我的葡萄酒,但如果沒有過去八年的積累,就不可能釀出葡萄酒出來的,我前八年可以把自己當做創新者,所謂創新者你組合創新,那我現在開始有點創造者的味道了,現在包括這個課你們聽完,如果你們長期聽我講課,會立刻就明白,這個課跟以前的課是不一樣的,這個課有我自己的味道,不是前人有結論我把它揮來,是我自己思考之後有結論,只是用別人東西作爲作證而已,我開始有自己的東西了。所以說,從現在開始,我會認爲我再用八年時間來釀這款葡萄酒,我認爲還是需要八年時間,好好的打造這款葡萄酒,所以對各位而言,感謝你們跟我一起來嚐了一下,剛剛釀出來的葡萄酒的這個味道而已,你問我說它是不是我的終極狀態,一定不是的,它是個剛剛開始,它還很幼稚,我給自己的時間是八年時間,我今年是本命年,我希望56歲的時候把這款葡萄酒釀出來。什麼標誌是這個款葡萄酒釀出來呢?那個標誌就是以課悟道那個標準做出來,就是不僅僅是課,課和道合一,以課悟道。希望你通過這個課作爲途徑,讓你得到道的那個狀態,就是阿波研造的那個狀態,完全啓發了我,我還需要八年的時間,我不是教你知識你回去背去,我會以理悟道,其實壓力極大。壓力大有兩個,第一大的是我需要把那個X拈出來,把這個X拈出來本身是壓力極大的,你傾一生之力可能都做不出來的,這個難度是極大的,從學術上難度是極大的。但難度更大的是第二個。我既要講課又不能着想,還要超越這個課,所以我對自己練習、對自己的修身,這個方面的要求可能會很大一點。

2、使命與宿命論之間的關係?

教授回答:特別好的問題,用我的結構就很容易回答。宿命論是在水平線上有一個目標,你一開始的時候那個目標就定了,你從哪兒來到哪兒去,在水平線的目標就定了。宿命是有一個content,在content上固定的,但使命不是水平的,使命是垂直的,使命是個狀態,使命是連接到源頭之後,幫你往上升的狀態,不是向前走的。而且一旦連接的使命狀態之後,它是沒有一個目標的,沒有一個終結的,那個完美不是content,不是句號,是Ing,它完全不是宿命論,就是分型。分型最迷我的地方就是,我知道從哪兒開始,但我不知道從哪兒結束,這個狀態太美好了。這時候對兩類人有不同的想法。第一類人就是習慣了那種一定要有終點的人,覺得不安全感,我將來去哪兒我都不知道。但是假如你願意跟這個未知去跳舞的話,這一生多精彩。如果現在你下半輩子全都看出來太無聊了,那叫宿命論,使命打破宿命論,這些宿命論包括你自己認爲自己的,人經常給自己有一些inter critic,宿命論包括你父母從小批評你,父母把你跟鄰家的孩子去比較,說你不能、你不配、你怎麼怎麼樣。宿命論包括社會對你的那個評判,你就是這個、你就是那個、你這個不行、那個不行,使命是幫你,恰恰是幫你打破所有這些宿命論的,使命不會告訴你將來你是誰,你到哪兒去,永遠不會,它是個ING的狀態。就是王陽明說的致良知那個致的那個狀態是ING,是Being的狀態。

3、如何看待愛與使命的關係?

教授回答: 好問題,分兩個方面來回答,一是想談那個愛,我特別同意《新世界》裏邊這樣一個觀點,當我說那個愛,不是你世間說的這個愛,是指的真正的那個愛。

他說我們世間的愛,其實是二元性的,其實父母對子女的愛都有控制性的,他對你愛其實用愛作爲影響力,希望你走他讓你走的路,其實如果你沒有走他走的路,他雖然沒表達出來,還是有那個壓力,那個無形的壓力是在的。世間的愛, 不是那個無餘的愛,它還是有一些條件的愛,世間的愛都是很美好的,但它的的確確不是最終達到跟源頭連接上那個愛,真正跟我們源頭連接的愛叫無條件的愛,unconditional love,是一種特別厚重愛,沒有任何的條件,沒有任何的控制慾,也不會有畏懼,也不會有恐懼的那種感覺,很深厚的那種感覺,滾出來的那種感覺,人們期待的是達到那個狀態之後會湧出來的東西,那種愛是結果。我特別喜歡那個結果,第一回答你,從結構上回答。

第二的,回答我個人對愛和慈悲的狀態。我一直不認爲我與愛和慈悲是有關係的人,我是一個非常硬的人,而且我一直認爲我沒什麼情商,我這個很蠻不講理的人,非常的苛刻。但是我去年下半年的時候,有一次我的老師跟我說話,他說,你心裏裏面那個愛和慈悲的種子已經有了,但是很小,但是已經有了。其實是什麼給我帶來的?我認爲還是做教育帶來的。尤其做後半期做教育的時候,就是你不是please任何人。你知道很多做教育、做老師心裏會有功利性,爲了證明自己也罷,爲了爲了讓取悅別人也罷,講課是好事,做慈善也是好事,但你講課的時候懷着功利心的時候,你也會着相,你做好事懷着功利心的時候也會着相,你不管做什麼事,只要一着相,你就離道遠了。驕傲,執着,你做善事他不做善,我比你優越,這種優越感,這種差別心,反而讓你離道更遠,所以這個道理我明白了。

所以我每次講課的時候,我不是爲了具體的取悅於怎麼樣,也不是爲了我怎麼樣,我懷着一個很大的悲憫心在講課,我就全心全意就是爲了你們好,我把我所有的東西都倒出去爲了你好,而我不求你任何回報,我甚至不求你說,教授你今天講的真好、教授你又迭代了、教授你真牛逼。這個感覺我都不求了,我是從去年上半年開始,所以大概到去年下半年的時候,我一個老師很敏感,他說,你心裏邊那個愛和慈悲種子開始出來了,這裏的愛指的是Unconditional love,是無條件的愛的那個感覺開始出來了。這裏面背後我想表達的意思是說,無論你做什麼事情,哪怕做好事也不要着相,讓自然而然真正的愛和慈悲就會出來了,是沒有功利心的愛,無條件的愛那個感覺會出來,我只有一丁丁點。

4、怎麼看待靈性和靈脩?

教授回答: 我覺得是好問題,可能也是一個很敏感的問題,但是也是值得澄清的一個問題,講東西,很麻煩,就用詞會非常麻煩,不是這個詞它原本所指的東西不好,是後人把這個詞用到一些亂七八糟東西之後玷污了這個詞。我特別不喜歡這些東西,比如我很討厭什麼前生後世、幫你占卜那些事情,我是非常不喜歡的。但是純正的靈性本身我非常尊重。但合起來我想我的研究路數我已經交代清楚了,是三條方向。

第一條方向,我的基礎還是相信以理明道,也就是說我講任何東西的時候我必須要在邏輯上推出來,這是基礎,因爲邏輯是今天大家共同的語言體系,邏輯推也能說服我自己,所以我第一條路是以理明道。

第二,我願意走禪的路,禪不太具備所指性,而且禪我把它簡單化就是臨在當下,非常簡單,這件事情就沒有任何的色彩可言,沒有任何的染污所言,而且禪本來就是中國的,它又不具備content,我覺得很靈活,而且我取禪的面向你們都聽到了,最主要的是從時間、空間兩個角度去切入,而且我的解讀如果你們聽明白,跟很多人解讀不太一樣,我覺得我能把它講的清楚。

第三,我要相信,以信入道,就是使命你得信了,這個就很難講了,就跟那個哲學家他也不是什麼都表達出來的。最後說它來了,什麼它來了,你胡說八道的嗎?那你看它的確來了,到這一步的時候你需要信。就是意義還是來自於思想之上,它不是你思想所能解釋的。我從理性進,但我知道理性的這個限制,有些東西是超越理性理解的,比如說使命那個狀態就是超越理性所能理解的,而我相信那個狀態我自己也經歷過那個狀態,所以這個是我想走的路。

5、害怕外人曲解《理念世界》,如何面對質疑

教授回答: 我的當下的感受是你想它幹嗎呢?如果我們做一件事情擔心這件事情後面怎麼樣,這不就是把時間又投射到未來去了?我覺得未來怎麼樣我們把握不了,所以只能做的就是把你的作品,當下作品往下去砸,將心注入,很純的去當下,不要去想過去怎麼樣,也不要想未來怎麼樣,也不要去擔憂,也不要去恐懼,就想當下就好了。

其實你們應該從我身上閱讀出一種喜悅的狀態,我就是喜歡這個事,我講課就好了。而且我以後只做講課這件事,我連公司都不管,我就是講課啊,備課、讀書、練習、臨在,我就是個講者,你問爲什麼講課?我就是喜歡講課,我不抱着目的性。

說這件事情將來做成多大的影響力,成爲中國大導師,或者反過來講的話,大家都來罵你說你是僞君子,我就不想,我知道我就享受講課這件事情。當我知道我享受這件事情的時候,我也知道我必須低調,你看我把我的口縮到只是一個講者的角度,我已經足夠低調了,我也不會參加任何的論壇,我也不會參加任何的演講,不會上媒體,我就很小的切口就做這事情。

所以你如果問我做一個benchmark的話,你就完全可以把我當做小野二郎,只不過小野二郎在捏他那個壽司,我在講我這個課,有啥區別呢?

第一呢,如果有那些遭遇, 只能是因爲我可能發心不純。如果我發心純了,這件事情的頻率足夠高了的話, 那些事情會少,如果我發心不純的話,那些東西就會招之過來了,我還是要足夠純粹,就會減少那個東西。

第二,我也default別人不理解我,因爲我知道任何一個思考者都是孤獨的,那既然選了這條路, 我就要認這樣的狀態,我也不會去跟人家爭辯我就是對,你是錯,假如人家跟咱打架的話,那一定是我去跟人家爭,我說你錯了,我對了,就像你說的,跟人家去二元對立了,我又不願意。我知道你可能不接受我,你不接受我跟我什麼關係?我不在乎你不接受我,也就是說,我預設別人不喜歡我,我不在乎。我自己成體系就好了,我爲什麼在乎你?我要讓人把你內心創造者那個本分養出來,投入你的事業裏邊去,這不是最大的正能量嗎,還有比這個正能量更大的東西嗎?

第三件事情,我告訴你怎麼最後真正的改變世界?就是那句話,不是你做的事情,而是你做事的狀態。我一輩子堅持做下去啊,我一輩子講一堂課,我講下去我講到我死,我能夠講到我死的時候,你見到一個人在講臺上會講到死這麼講下去,那麼堅持下去,不要臉的堅持下去的話,那個狀態會改變人,而不是我講的content,越來越往後我講的內容也越來越沒那麼重要,反而提醒大家,觸發大家的是我講課這個狀態。

你挑我的狀態幹嘛,我就是個講課的講者,我就那麼癡迷於講課,我是個瘋子,講課的瘋子而已,我講到死。你罵我,你罵我個十年八年的,那我講上20年、30年,最後你罵不動了,你罵不動的時候,那我就繼續講了。

所以講課這件事情,我又不是準備做上一段時間,做好混沌成了上市公司,賺錢了,我退休,我就不講課了,沒有,我的想法是講到跟小野二郎一樣的,我講到死,而且人們檢閱你自己,用你死的狀態來檢閱自己,我對我死的狀態最好的描述是這樣子的,我講給大家聽。我會堅持講課到我到生命的最後一天,我會一直講課的,講課到生命的最後一天,然後講着講着課,我累了,就跟我現在一樣,腦子很清醒,身體已經很累了,嗓子已經快劈了,然後我坐下來休息一下,我希望我坐下來休息那一瞬間,我走了。我走之前那一瞬間, 我認識了X,然後成爲X,我覺得那是我一生最美好的狀態就是那個事情。跟那個情相比較,別人喜歡我、不喜歡我、罵我、批我,一點也不重要,只要你不在肉體上毀滅我就好了。所以,真的不重要的,其他事情太小了,沒那麼重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