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阿德勒心理療法

阿德勒心理學考慮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

阿德勒心理學明確否定心理創傷,我們的痛苦,是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

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憤怒,這裏談到的是私憤,是一種爲了達到自己目的而使用的手段。

你想變成別人嗎?可能是因爲你覺得如果像他那樣就會幸福。

但是你永遠也不會變成別人,你只能是“你”。但這並不意味着當你不滿時你可以不改變,感到不幸福,就不可以“一直這樣”,不能止步不前,必須向前邁進。那麼變成什麼樣呢?

關於改變的這種心態,可能也因爲你把注意力放在了“你擁有什麼”,其實更應該是“我們應該如何利用擁有的東西”。那麼這樣,當你不滿時你是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改變?不對,應該把注意力放在這上面嗎?改變是一種常態。

假如生活方式(人生中思考或行爲的傾向)不是先天被給予的,而是自己選擇的那麼就可以由自己重新選擇。

現在的你已經瞭解了生活方式,那麼無論做出改變,或是不改變的選擇,都在於你自己。

關鍵是,我爲何要接受"是你主動選擇了生活方式“這一前提呢?嗯,假如你不接受此前提吧,那又如何呢?如果生活方式是被動給予的,那麼你還能做什麼?你不就是爲了尋求改變而來的嗎?可能你是在疑惑,”改變生活方式“,在理論上究竟有無可能?


當然,如果你選擇不改變,可能並不僅僅是因爲你相信”生活方式是被動選擇的“,還在於”保持現狀“是令人安心的,因爲處於你熟悉的環境中,即使你心有不滿。


人生取決於“當下”,首先問問自己,有沒有摒棄當下生活方式的勇氣呢?改變,可能會導致失敗,卻一定不會停滯不前。當你認爲應該去做的時候,卻扯出一堆不能去做的理由,這實在是一種痛苦的生活方式。




阿德勒的目的論“無論之前的人生髮生過什麼,都對今後的人生怎麼度過沒有影響。”




一、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當你討厭自己....諸如此類時,不妨想想,這對你的“善”是什麼。




考生會想:”如果考入北大人生就一片光明。


”單身狗會想:“如果我當初向她表白,那麼現在她的老公就會是我。


”首先鼓勵接受自己,樹立起向前邁進的勇氣,其實這一點就挺難的了。


爲什麼看不到自己身上的優點,爲什麼不肯主動去交際?真的只是因爲覺得浪費時間嗎?還有另外的可能:你害怕被人討厭,害怕在人際關係中受傷。爲了實現這種目的,只要躲在自己的殼中,儘量不涉入人際關係就可以了。




人的煩惱皆來源於人際關係。



關於人際關係,自卑感是什麼:是價值更少的“知覺”。


但是有些性格,特徵,只是特點,特性,本身不帶有價值高低的判斷,是你自己賦予了它價值的判斷。


那麼既然是主觀的,你就可以用你自己的手去選擇。


二、自卑與超越


阿德勒認爲,人是作爲一種無力的存在活在世界上的,我們都有擺脫無力感的普遍欲求,對於無法達成理想的我們,就會產生自卑感。


這與自卑情結完全不同,自卑情結是把自己的自卑感當作某種藉口使用的狀態,仔細想想,自卑也能成爲促進人上進的原因,這是完全有可能的。


自卑情結,是害怕向前邁進或者不想真正努力,也包括承擔努力帶來的痛苦,風險等等。


越自負的人越自卑,表現得自己好像很優秀,其實是爲了掩蓋自己不那麼行的事實。


人生不是與他人的比賽。不與他人競爭,只要自己不斷前進就可以了。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來自和他人的比較,而是來自與“理想的自己”的比較。


價值在於不斷超越自我。

如果在人際關係中存在競爭,那麼就不可能真正擺脫人際關係帶來的煩惱。


有競爭存在的地方就會有勝者和敗者,而且這是永無止境的——勝者,即使處於不敗之地,一刻也不得安心,不想成爲敗者。


賦予過去的事以什麼意義,這是現在的你所面臨的課題。


當你和別人爭論時,關注的重點已經超越了這個問題本身,而是在想着:“他是錯的,我是對的!我要打倒他。”其實呢?你真的可能打倒一個人嗎?就算這次短暫的爭辯你“獲勝了”,他就真的服氣了麼?他會進入“復仇”階段,等着未來以別的形式給予你報復。


在受到爭權挑釁時絕對不可以上當。


承認錯誤,不代表你失敗了。爭論帶來的怒氣,終歸是一種爲了達到目的而採取的手段,你可以選擇其他更高效,平和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承認錯誤,賠禮道歉,退出權力之爭並不意味着失敗。


三、阿德勒心理目標

追求優越性——擺脫自卑感,不是通過與他人的競爭完成的。


人生有三大課題:交友課題,工作課題及愛的課題。人生課題中:


行爲方面的目標有:“自立”(自我接納)和“與社會和諧共處”(他者貢獻)


心理方面的目標有:“我有能力”(自我接納)和“人人都是我的夥伴”(他者信賴)


這些目標可以通過直面“人生課題”來實現。所謂人生課題,就是一個個體想要作爲社會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時候,就會遇到不能不面對的人際關係。


所以人生課題,是一種人際關係。


我們應該考慮的是關係的距離與深度。


阿德勒心理學不是改變他人的心理學,而是追求自我改變的心理學。當人能夠感到“與這個人在一起時可以無拘無束”的時候,才能夠體會到愛。


沒有自卑感,能夠展示真實的自我,這是——真正的愛麼?


當然,又提到了“不能去逃避”,阿德勒心理學,告訴我們,無論多麼困難,都要勇敢去面對,最不可取的是在“不滿意”的狀態下止步不前。困難不會因爲你不敢去面對就消失。


人生謊言:企圖設立中中藉口來回避人生課題的情況。爲什麼能稱之爲撒謊呢?因爲決定你的人生狀態的根本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這個事實,是無法辯駁的。


阿德勒無意用善惡區分“人生課題”或者“人生謊言”,我們關注的是“勇氣”,阿德勒心理學是“勇氣的心理學”,是“使用”的心理學而並非“擁有”的心理學,也就是“不在於被給予了什麼,而在於如何去使用被給予的東西。


四、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阿德勒心理學,是自我改變的心理學而並非尋求他人改變的心理學。信任別人是你的課題,如何對待你的信任,則是別人的課題。我愛你,與你無關。


課題分離,不再讓別人管控你的人生課題,這也意味着你不能再去管別人的人生課題。放下別人的課題你能夠輕鬆多少?


就像父親愛吸菸,那是他的課題,我能做的,也只有告訴他:我能夠提供準確的信息,並且我會給予你幫助,絕不會恥笑你。


“人際關係之卡”握在自己手中,按照目的論思考,人際關係不好都是由於自己的目的,只要改變目的,事情就能解決。


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把人看作不可分割的存在和作爲“整體的我”來考慮的方式叫做“整體論”。


課題分離是人際關係的起點,共同體感覺是人際關係的終點。把他人看作夥伴並能夠從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狀態,就叫共同體感覺。共同體感覺是幸福的人際關係最重要的關係。即你能否感覺到“自己在別人的生命中佔有位置”。


不能進行“課題分離”,一昧追求認可欲求的人是極度以自我爲中心。一昧在意“他人怎麼看”,根本是隻關心“我”,這是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


“我”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公,但我只是共同體的一員。所謂共同體,包括了宇宙,從過去到現在的一切概念。只關心自己的人往往認爲自己位於世界的中心,超越了“人生的主人公”,進而越位到"世界的主人公“,在與他人接觸時,往往會想:”這個人能給我帶了什麼?“但往往會失望,因爲別人不是爲了滿足你的期望而活。


只有付出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歸屬感不是生來就有東西,必須要靠自己的手去獲得。


建立橫向的人際關係,”雖不同卻平等“。有鼓勵就有勇氣,一種鼓勵方法是說謝謝,最重要的是不”評價“他人。


人只有在可以體會到”我對共同體有用“時才能感覺到自己的價值,只有在能感覺到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能獲得勇氣。




何爲”有用“,是主觀上認爲"我能夠對他人做出貢獻”。


五、認真的人活在當下

“受自我意識的羈絆,不能無拘無束地行動”,這如何解決呢//把對自己的執著轉換成對他人的關心,要建立起共同體感覺,從三點做起“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


自我接納是指接受現在這個不完美的自己,然後儘量朝着理想的方向努力。

課題分離也是如此,要分清“能夠改變的”和“不能改變的”。我們無法改變“被給予了什麼”,但是,關於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我們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變。這就是不去關注“無法改變”的,而是去關注“可以改變的”,這就是自我接納。接受不能更換的事物,接受現實的“這個我”。


然後,關於那些可以改變的事情,拿出改變的“勇氣”。這就是自我接納。自我接納——一種肯定性的達觀。


他者信賴,在相信他人的時候不附帶任何的條件,你只需要考慮“我該怎麼做”。


“如果對方講信用我也給予信任”,這不過是一種基於抵押或條件的信用關係。當然,是你願意去信賴他人,希望與他搞好關係。如果你不想與那個人搞好關係的話,也可以用手中的剪刀徹底剪切關係。


你信賴的目的,是最終與某些人建立深厚的關係,是你的課題。背叛是別人的課題。如果你因爲遭到背叛而悲傷,憤怒,恐懼,那儘管那樣就好了。因爲正是爲了逃避悲傷,憤怒,恐懼,纔不敢付諸行動,以至於與任何人都無法建立起深厚的關係。


他者貢獻,對作爲夥伴的他人給予影響,做出貢獻。工作的本質是對社會的貢獻。這種奉獻精神,在於能夠把他人視作“夥伴”。(建立橫向關係,擺脫競爭,擺脫權力之爭)在視他人爲“敵人”狀態下所做出的貢獻也許是僞善的。但是,如果他人是夥伴,所有的貢獻就不會是僞善了。


人際關係中也會遭遇諸多的不愉快,但是任何情況下,只是“攻擊我的人”有問題,而絕不是“大家”的錯。說到底,這是小事。人際關係不順利,真正的問題在於無法做到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卻將焦點聚集到微不足道的一個方面並企圖以此評價整個世界,這就是缺乏人生和諧的錯誤生活方式。


六、自我接納

對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歡自己。




最大的幸運應當是喜歡自己,“我對共同體有益”或者“我對他人有用”這種想法就足以讓人體會到自己的價值。


也就是“他者貢獻”,他者貢獻也可以是看不見的貢獻,因爲判斷你的貢獻是否起作用的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課題。


幸福即貢獻感,認可欲求是獲取貢獻感的手段。獲得貢獻感的手段一旦成了“被他人認可”,最終就不得不按照他人的願望來過自己的人生。


通過認可欲求獲得的貢獻感沒有自由,但我們人類實在選擇自由的同時也在追求幸福。


幸福以自由爲前提,如果能真正擁有貢獻感,那就不再需要他人的認可。因爲即使不特意去尋求他人的認可,也能夠體會到“我對他人有用”。


(不依賴於別人的判斷)也就是,受認可欲求束縛的人不具有共同體感覺,還不能做到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


追求理想的兩條路——無論是希望特別優秀還是特別差勁,目的都一樣——引起他人的關注,脫離“普通”狀態,成爲“特別的存在”。本來爲了取得某些成果就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但是,“希望特別差勁”可以在不付出努力的情況下也能獲得他人的關注阿德勒心理學稱之爲“廉價的優越性追求”。


甘於平凡的勇氣。


普通不等於無能,我們根本沒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優越性。


阿德勒心理學把人生人生理解爲點的連續,人生是連續的剎那。我們只能活在“此時此刻”,我們的人生只存在於剎那之中。計劃的人生沒有可能,只要跳着舞的“此時此刻”充實就已足夠。


如果把強烈的聚光燈對準"此時此刻“,那就會既看不到過去也看不到未來。過去發生了什麼與你的”此時此刻“沒有任何關係,未來會如何也不是”此時此刻“要考慮的問題。


聚焦”此時此刻“是認真而謹慎地做好現在能做的事情,每天進步一點點也可以,也就是不停地跳舞,如此,勢必會有”今天能夠做到的事情“。


關注如何度過這一剎那。沒有目標也無妨,認真過好”此時此刻“,這本是就是跳舞,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人生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此時此刻“,糾結過去,關注未來,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體,自以爲看到了什麼。一直忽略”此時此刻“,只關注根本不存在的過去和將來,對自己的人生和無可替代的剎那撒了一個大大的謊言。起決定作用的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時此刻“。


人生的意義由你自己決定,並不存在普遍的人生意義。假如遭受了重大天災,按照原因論的角度去回顧過去以及追問”爲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這又有多大的意義呢?正因爲如此,我們在遭遇困難時更要向前看,更應該思考”今後能夠做些什麼?”


人生的自由是自己賦予的。選擇自由,也就是選擇不懼招人討厭,不爲他人而活,只爲自己而活的道路。人想要選擇自由時可能迷路,所以,阿德勒心理學提出了“引導之星”,就是他者貢獻。不管你過着怎麼樣的剎那,即使有人討厭你,只要沒有迷失“他者貢獻”這顆引導之星,那麼你就不會迷失,而且做什麼都可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