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公冶长篇第五(十九)

5·19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子文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译文】

子张问孔子说:“令尹子文几次做楚国宰相,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几次被免职,也没有显出怨恨的样了。(他每一次被免职)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诉给来接任的新宰相。你看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是忠了。”子张问:“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子张又问:)“崔杼杀了他的君主齐庄公,陈文子家有四十匹马,都舍弃不要了,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他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离开了。到了另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又离开了。这个人你看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上清高了。”子张说:“可说是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

【论语别裁】

令尹子文,令尹是官名,等于后世所谓的宰相。子文是封号。

他三次上台做宰相,并没有觉得了不起,一点也没有高兴过。三次下台卸官,他也没有难过。自己所做的事情,一定详详细细告诉后面接任的人该怎么办。所以子张问到令尹子文时,孔子说令尹子文是国家的忠臣,因为他把私人的利害得失丢开了,完全为国家尽忠。子张又问到像令尹子文这样的做法,他的学问修养,有没有达到“仁”的境界?孔子说,“仁”是什么他还不知道,他怎么能算得“仁”者?他只是忠臣,仁还不够。

齐国是鲁国的邻邦,当时有一大臣崔杼叛乱,杀掉了齐国君王庄公。陈文子也是齐国的大夫,和崔子是同事,地位相当。对崔子的叛变看不下去,把自己的偌大财产都丢掉不要,逃离了齐国。又流浪到别的国家。春秋战国时,每个国家都很乱,到别的国家一看,他说,这个国家的大臣们,也都是混蛋,和齐国的崔子一样,都不是好东西。因此又走。又到了另外一个国家,又是感叹!整个世界都是一样,都在混乱,大臣都和崔子一样,没有好东西!离开了。子张就问孔子,老师,像陈文子这个人,你看,了不起吧?孔子说,好!很清高。子张又问陈文子这个人,够不够得上“仁”的程度?孔子就说,他对仁的观念都还没有,怎么可能达到“仁”的修养?

【感悟】

忠只是到达仁的基石,清高的人往往比较自私,批评事情很深刻,很有道理,但是让他们自己做的话,又会怎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