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新基建需要新標準,五部門印發《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標準體系建設指南》

近日,爲加強人工智能領域標準化頂層設計,推動人工智能產業技術研發和標準制定,促進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及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標準體系建設指南》(簡稱:指南)。

根據《指南》建設目標,到2021年,需要明確人工智能標準化頂層設計,研究標準體系建設和標準研製的總體規則;明確標準之間的關係,指導人工智能標準化工作的有序開展,完成關鍵通用技術、關鍵領域技術、倫理等20項以上重點標準的預研工作。

到2023年,需要初步建立人工智能標準體系,重點研製數據、算法、系統、服務等重點急需標準,並率先在製造、交通、金融、安防、家居、養老、環保、教育、醫療健康、司法等重點行業和領域進行推進。建設人工智能標準試驗驗證平臺,提供公共服務能力。

在閱讀了印發《指南》文件後,InfoQ爲大家帶來了解讀。

《指南》解讀:端到端構建人工智能標準體系

在具體建設思路方面,《指南》分別從“A 基礎共性”、“B 支撐技術與產品”、“C 基礎軟硬件平臺”、“D 關鍵通用技術”、“E 關鍵領域技術”、“F 產品與服務”、“G 行業應用”、“H 安全/倫理”等八個部分提出構建人工智能標準體系結構,並且確定瞭如下圖中標準體系框架,分別就每部分建設內容做出細分限定說明。

根據《指南》,基礎共性部分主要分爲術語標準、參考架構以及測試評估部分。其中,術語標準重點建設內容爲結合人工智能發展現狀,開展人工智能術語標準制修訂工作。參考架構標準主要爲指明人工智能相關技術、應用及價值鏈的邏輯關係、相互作用、發展方向,制定人工智能參考架構等標準。測試評估標準主要爲開展與人工智能相關的服務能力成熟度評估、技術或產品智能能力等級評估、模型質量等標準研製。

在支撐技術與產品標準建設方面,分別針對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邊緣計算、智能傳感器、數據存儲以及傳輸等方面進行細化說明,從算法接口、接口協議、數據管理能力、技術成熟度、開放共享等維度進行做出重點建設指示。

此外,對於智能芯片、系統軟件、開發框架等基礎軟硬件平臺;機器學習、知識圖譜、類腦計算、模式識別等關鍵通用技術;自然語言處理、智能語音、計算機視覺、生物特徵識別、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人機交互等關鍵技術標準;乃至於延伸至產品服務層面的標準;安防、家居、零售等行業應用層的標準;以及安全/倫理等非技術標準層面;《指南》均作出了明確限定。

從最底層的技術研發標準設計,到最上層的應用接口等環節,《指南》全方位構建了一個端到端的人工智能標準體系建設指南方案,發揮了相關部委充分的頂層設計的職能功效。

人工智能標準牽引,帶動新基建技術秩序全面升級

在IT信息技術領域,標準問題的制定一直都是關乎相關技術及其產業化發展的重中之重。

國內IT技術發展早期,扮演着“舶來品”角色的IT技術在進入企業的過程中,往往處於無序競爭發展狀態,以解決實際問題爲主,缺乏頂層思考,不同企業遵循着各自的技術標準與協議,鮮有考慮彼此之間的資源互通與技術對接問題。

但是當企業規模達到一定規模後,企業發展開始具備平臺化行業賦能能力之後,卻往往又會出現企業自身技術往往並不支撐平臺化能力輸出支持的可能性:主要原因包括自身技術接口不具備行業標準的高度,而其他同行業企業願意通過技術接入實現生態共建的意願度並不那麼高。於是,數據孤島,技術分化等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行業信息流通難以通過技術升級有效解決,行業發展首限。

在技術的產業化過程中,當技術發展並形成一定產業化規模後,技術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標準纔是決定了技術的產業化程度能夠進一步放大,甚至於形成規模化效應乃至於領域襲斷的關鍵。

可以預見,伴隨着此次五部門聯合發佈《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標準體系建設指南》行動的啓動執行,未來三年內人工智能技術領域發展所遇到的技術標準層面的限制難題將得到有效解決。這將極大降低從事相關工作的技術人員處理閱讀非標技術文檔、領悟費解並千奇百怪技術接口的難題。

新的標準將爲AI技術的普及發展界定了邊界明確的遊戲規則,這無疑將進一步加快AI新基建的向前發展。

而且更加值得留意的是,AI作爲目前整個信息技術領域最前沿並且時髦的新興技術領域,在其走向標準統一的過程中,作爲支撐AI技術發展的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技術標準也將隨之被進一步統一完善,進而更好的支撐整個AI技術的發展。因此,在人工智能標準體系建設的背後,其實是一次國內信息技術產業標準的梳理與全面統一。

AI新基建需要新標準,五部委聯合印發《指南》背後,其中的深意與產業機遇值得思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