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永樂大帝》

1

本書從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位後開始削藩講起。

先是通過朱棣和朱允炆之間的鬥爭,用對比的手法刻畫出了永樂大帝朱棣的形象。“雨打羊毛一片氈”和“日照龍鱗萬點金”的境界畢竟不同。

朱允炆有大志,但做事操之過急,且不堅定。

說他有大志,是因爲他決定削藩。削藩之後,大權在握,然後才能讓天下按照自己的理想前進。但他做事也太操之過急了,並沒有因勢利導順勢而爲,而是剛剛即位便開始了削藩的大動作,在自己的實力還沒有取得壓倒性優勢的時候就這樣做,其實已經給自己的失敗埋下了種子。朱允炆也太不堅定,心軟。有包容之心是沒錯的,但是人善被人欺啊,最後不僅皇親國戚不怕他,就連太監都背地裏說他的閒話,這樣的人,和朱棣爭雄,勝算確實不大。

相比朱允炆,朱棣的文治武功都要更強。常年的征戰,讓他獲得了軍伍的廣發尊敬;本身皇族的身份也爲他爭取到了更廣泛的支持;再加上他做事果決,運籌帷幄,豈有不勝之理呢。

寫完了朱棣和朱允炆的鬥爭,朱棣這個人的人物形象也就立起來了。

然後順水推舟寫朱棣開疆闢土,寫《永樂大典》的誕生,寫鄭和七下西洋,寫御駕親征,寫遷都北京,種種帝王的榮耀加之於一身。

因爲已經有了前文對朱棣的敬佩之情,讀者讀到後文這些千古偉業的時候便不會有德不配位的感受。

2

這本書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基本都是根據史實來安排內容的。

雖然也有大量細節的描述是否真實可信見仁見智,但也可以理解這是爲了把書籍的內容串聯起來所做的努力。不管怎樣,大的基本歷史事實是清楚的。

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對建文帝是否真的死亡,鄭和下西洋是否是接受了密令去尋建文帝的傳言,本書並沒有太多涉及。只是寫出其中的疑點,但並沒有據此臆斷,然後大做文章,這樣的做法博得了不少我的好感。

3

如果說讀完此書有什麼不滿,我有一個感受。

書中對人物起落和歷史興衰的軌跡描述是非常清晰的,但是缺少對背後深層原因的分析,特別是社會層面的分析。

比如朱棣之崛起,我們能從書中看到這是朱棣本身能力的體現,寫出了歷史大潮裏的人,但是對歷史大潮本身描述不足。

我這也算是雞蛋裏挑骨頭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