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白沙遇見的納西老闆聊起

麗江是全國聞名的熱門旅遊目的地,白沙鎮是麗江有名的三鎮之一。比起大研古鎮和束河古鎮,白沙顯得更爲安靜,也更爲隨意。而且在白沙遇見外國人的概率特別高,這是爲什麼呢?

一位叫洛克的外國人是當年將麗江介紹到西方世界的第一人,白沙是麗江納西文化的發源地,他的故居就在白沙。估計白沙老外多的原因,跟這個密不可分。

白沙人少又安靜,適合慢慢逛。在主街上隨性踏進了一家有扎染和蠟染的店:小路布藝。


原本只是隨便看看,結果進到後院之後,看中了一副扎染的作品,隨後又看了幾幅蠟染作品也很滿意。作品體現的是納西族東巴文化的歷史,以及製作的工藝。

逛的久了就跟納西族老闆聊了起來,在1996年麗江地震之前,他們幾乎都沒有見過外面的人,聽不懂更不會講普通話。他們從小學納西族的東巴文和東巴語,普通話對他們來說就像外語一樣。現在的孩子雖然小學也會教東巴文,但大多數都已經漢化了。

聽到這一段着實讓我震驚了一下,雖然早就知道雲南一些地方當年是直接從刀耕火種的狀態進化到現代社會。但親耳聽到眼前的人跟你說,在90年代的時候還不會漢語,漢語都是自學的,現在開着店招待客人。這個場景就好比一段你以前只是在書上看到的內容由一個親歷者在你面前講出來了一樣,雖然沒有像刀耕火種直接到社會主義這麼誇張,但對於在平原地帶生活的人來說還是比較新鮮的。

由此不由得讓我聯想開來,老闆從90年代到現在,中間肯定經歷了很多適應過程,到現在可以用流利的漢語口語跟人交流做生意。這跟我們學習一樣新事物接受一樣新事物,是多麼得類似。而在封閉的小鎮在一件外面世界的到來時,文化和價值觀上的衝擊可能更爲巨大。

我們只看到現代文明的優勢,很少去關注偏遠地區的人們從自己的文化走出來面對現代文明時,需要經歷的適應過程。光是語言上的適應,就不是非常容易,面對的困難可想而知,甚至可能都超出我們的想象。

現在的納西族小孩有了更多的選擇,老闆的小孩也不願意跟着學習傳統的布藝印染方式,老闆預計以後也會越來越少。老闆一代人相當於走過了適應現代社會文明的過程,有點像第一代華人移民到了海外之後要適應當地文化一樣。

有時候真的不得不感嘆,人的適應能力和求生能力是多麼強大。這個能力可能都超出了我們自己的想象,只要你與外界接觸,有社會活動,就肯定會爲了生存去適應生活環境。

我們看到外界對麗江原住民文化的消融,也應該看到他們現在比以前過上了更好的生活。社會總是在各種權衡中發展,我們的文化和習俗也是不斷地遵循適者生存的法則。儘管有些習俗和文化最後會消失殆盡,但只要我們記住我們過去的風俗和文化,就會在精神意義上流傳下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