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己,探究生命

自己何为自己?自己是什么样的?

认知自己之前,先来了解三个主观想法:

1.人是需求和欲望的结合体;

我们之所以成为“我”,是因为“我”有需求,我们的需求推动着感受“我”的存在。

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人被社会文化意识所滋养,被风俗,被原生态家庭文化,被基因促成的需求。如果我们是在狼窝里长大,就不会成为人,那会成为野兽。

人的需求分三种需求:

1.生理需求。包括吃喝拉撒睡,穿衣,行走,性欲,繁殖等。

2.社会需求。跟家人,母亲,爱人,孩子,朋友,同事等,我们需求别人的认可,关爱,赞美,批评等。

3.精神需求。精神需求超越了社会需求,因为社会需求本身带有很多个人的私欲在里面,包括占有,控制,依赖,在乎在里面,而精神需求是完全战胜了这些人格障碍,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爱就是纯粹的爱。

根据这三个需求,我们延伸出三个“我”:

1.社会需求延伸出的现实实践的“我”,我们通过身边人的需求和自己的需求联合起来的“我”,可能这个过程中压制了原有的需求。

实践的“我”往往会违揹我们真实的想法,比如面对别人的盛情款待会不好意思拒绝。所以实践的“我”通常带着人格面具。

2.真实的我,是实实在在是欲望和需求动机的散发点。渴了,饿了,冷了,都是自己真实的我。

真实的我,通常被实践的我压制,压抑。比如我们不可能随时随地想吃就吃,想睡就睡,也不能看见美女就想拥有,因为这种需求会被社会实践“我”所压制。

如果不进行控制和压制,就会产生产生犯罪和精神分裂症,因为他们会把内心的“我”表现出来。

3.理想的我。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以及和真实的我当中,两者会产生一种理想的“我”,这个“我”可以更协调的平衡社会实践我和真实的我,这样可以在不伤害外界,还能满足自己的“我”。

这三个“我”,共同参与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三个我的失调,就会造就很多人格障碍,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症,家庭的病痛和患难。

这三个我之间的联系,协调,释放,转移,压制,投射,都在这三个我之间的差异性造成,也就是说,很多人表现的心口不一,行为和内心不一样,理想的又不一样,失望,控制等,都是这三我不协调造成。

理想中的我,想象是一回事,真实又是另外一回事,实践又是一回事。他根本分不清自己是什么样的。所以这三个我的混淆和揉合,造成了很多人分不清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我该怎么认知?

这也催生了很多猜想,迷信等一系列乱七八糟的行业和伪知识出来。

人说需求和欲望的结合体,人的一系列表现,就是这三个我的揉搓,让人陷入一种混沌的状态。要想认识自己,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他们分开,分开需要依靠别人的理性,和自己的理性。

2.理性是服务需求和欲望的存在;

理性是区分协调的过程。克制,责任心,自律等都属于理性。通过理性,把三个我去分出来。

可是,理性有个特点,它是墙头草。他只听谁的欲望和动机力更强,他就听谁的。

如果实践我的需求和动机强,他就听实践我的;如果真实的我的需求和动机强,它就听真实我的。

比如,男人看见美女,他的心里真实需求想要占有这个美女,但是他的社会实践我立马跳出来,警告他不能这么做,你会违背道德,会受到法律制裁。

所以,现在理性在这个时候,谁的声音大就听谁的。

当然,理性还是哪个能量大,就听谁的,更多多时候,理性还是听生理需求的多,因为生理需求大多数时候是超过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的。也就看到很多犯罪分子会犯罪,也就肯定很多家庭的纠纷出现。

通常在家庭里,吵架 的台词:你为什么不听我的,你为什么就考不好呢,等等。深层需求,其实是真实的我的需求没被满足。很多时候,理性告诉自己本不该这么说,但还是忍不住这样说出来了。

等说完之后,理性才会进行审核,等真实需求说完,理性才排到第二个。所以很多人,会首先发泄,表达,把内心的生理需求完成之后,理性才回来战队,然后人会后悔,自责。

但是很多人会说,理性不是你说的那样的,理性是很冷静,善于观察和分析的等等,哪里是你说的那么肤浅的。

所以,这里又有一个有关理性的特点也是需要我们重视的,理性也像一个孩子一样,从出生到长大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通过学习,实践,总结,思考,升华,才能逐渐把理性抚养长大。

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满足我们的各种需求,而是要去不断完善我们的理性,完善的过程,就是不断去学习和不断去体验去经历,然后反思,总结,升华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叫成长,必然会经历开心,疼痛。

理性也是一种能量,这种能量也是需要得到及时补给的。我们不是要让我们的需求不断强大,而是应该让我们的理性更加强大,更有武力,更有震撼力,让他逐渐从孩子长大成一个大人,让他能够独当一面,有气场,压得住场面,不再随风摇摆飘渺不定。

这就是理性的特征。

长大的理性,会与客观,因果,自然,逻辑吻合,它既能渗透自己,又能渗透外界,它已经把自己变成客观的一份子,也能知道自己是主观和客观的互相反射,互相作用,理性达到这个程度以后,它的认知能力就达到顿悟和明朗。

这也就是理性达到了质变的结果。当然,理性就算达到了质变,并不意味着需求的降低,需求依然会那么强,从来不变,你的饭量还是那么大,每天还是要喝那么多水等。

并不是出家了就没有性欲了,或者不想吃肉了。这时候就需要后天文化的薰陶,佛教的戒律清规,文化等会辅助你后天理性的完善。

所以,不管圣人也好,粗俗的人也好,总统也好,老师也好,是人就会犯错,因为他的需求是在的,只是理性强大的人会协调过程中,让他倾向于更客观。

所以,我们应该去放下对各行各业的人的评判,允许别人犯错,接纳是人都有需求的基本特点。

3.人分种族意识和个人意识,而理性分大理性和小理性,大理性是为种族意识,小理性是为个人意识。

种族意识,是人类整个种族是需要成长和推进的。比如,我们结婚生孩子,是为了种族的传承。

18·19岁,容易分泌青春期的激素,导致看到异性容易产生爱情;40岁以后,就很难产生爱情,因为身体的荷尔蒙已经下降了,产生爱情只能靠精神的心理需求才能产生,越是年龄大的人,越难产生爱情,就是这个原因。

所以种族意识,会控制我们去完成繁衍,繁衍完了,我们又回到了个人意识。

种族意识,会让你情不自禁做选择,让你迷迷糊糊地结了婚生了孩子,到头来自己也说不上来当初为什么找了这么一个人结婚,为什么就和他生了孩子。

等孩子生完,种族意识就退场了,个人意识上场,恋爱中的人智商为0,一孕傻三年,就是这么一回事。包括很多男人,结婚很冲动,离婚的时候又很理性。这是非常正常的。

精神需求,很多人不需要,因为它需要在大理性的程度上,也就是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质变的基础上,才会有精神需求。如果没有这个前提,是没有条件谈精神需求的,不然哪怕谈精神需求,实际上还是社会需求,还是会本能的嫉妒,控制等负面情绪存在。

所以精神需求是做到了可以脱离出来,我们能够客观化,抽象的存在,因为精神需求,可以战胜恐惧,战胜死亡,甚至会让自己脱离了人性的管控。

比如,有的人会舍小我救大我,牺牲自己成全他人。

当然,精神需求是每个人都有的,只是很多人的理性,还不够强大到激活他们的精神需求。也没有一定的环境和悟性,痛苦,认知才能激发出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