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自由的靈魂沒有光輝》

2020.8 .31      佳豫

《沒有自由的靈魂沒有光輝》(解讀論語第197天)

日經第522篇(子路第十三)

東方有佳人,豫雲聖賢道

在因上精進,在果上隨緣

經典原文:仲弓爲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仲弓做了季氏的家臣,問孔子怎樣管理政事。

孔子說:“先對手下負責具體事務的官吏,讓他們各司其責,赦免他們的小過錯,選拔賢才來任職。”

仲弓又問:“怎樣知道是賢才而把他們選拔出來呢?”

孔子說:“選拔你所知道的,至於你不知道的賢才,別人難道還會埋沒他們嗎?”

仲弓是孔子的一位弟子,他德行非常好。季氏我們知道是魯國三家中最強大的一家大夫,他聘請仲弓去做邑宰。

於是仲弓就去請教老師,孔子給了他三個點的建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其實不光是治理國家,治理一個企業,領導一個團體,甚至在一個家裏面做家長,治家,都是一樣的道理,只要把這三樁事情辦好,就能夠治理得井井有條。

我們說,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一直在變。所以,世事無常,一切正常,當下正常,立即天堂。

當下事爲無上事,當下人爲無上人。不同的崗位需要安排不同的人;不同的時間段用不同的人;不同的場域用不同的人……

一切都是臨時組合,哪有什麼固定的模式,依據當下情況的改變,需要進行酌情安排調節處理。

比如,我們都坐過車吧,是不是每次車上組合都不一樣;我們都學習過吧,是不是同樣每次組合都不一樣,人生要麼學到,要麼得到。

先有司就好比搭框架,比如,我們寫東西,需要在腦海裏先有一個大概的框架結構,再在邏輯層面的條條框框中注入靈魂內容,讓文章更加的飽滿。

比如,我們的肉體,如果只是骨頭、血肉……沒有神經靈魂的注入,那也就只是一副皮囊而已。放着看,沒有思想的行屍走肉。

《道德經》上講:治大國如烹小鮮。先有司就是買好食材,赦小過就是洗淨去除雜質,然後加入合適的佐料,最後成爲美味佳餚。

事情在發展的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的階段,那格局和佈局也自然會發生改變。

我們說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有些人是直線思維,做事顧此失彼,厚此薄彼,首尾不顧……於是很難把事情真正的做好。

前面說子路問政中:先之其實是一種態度,勞之則是一種智慧。

我們說,沒有自由的靈魂就沒有光輝, 同時,太過自由就會變得放肆。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是人就難免會犯錯,同時,我們在對待錯誤時,態度要中正。赦小錯的背後是一種不怒而威、正己化人的思維,也就是說,給人機會,同時設定原則。

如果犯一點小過失,馬上揪住不放,批評指責,甚至扣獎金,加以辭退處罰,這樣大家就會覺得非常緊張,生怕事情做不好,壓力很重,這樣積極性往往會被打擊掉,不敢做事情。多做多錯,那不如不做。

所以一個好的領導,不僅要有慈悲之心,還要懂得寬恕之道,同時還是一個會造場的人。

想要事情變成什麼樣子,就需要有相應的人才去做纔行,舉賢才是比較重要的整體戰略佈局,把人放對時間空間角度。

那如何知道一個人是有才還是無才呢?就是把知道的賢才舉薦出來,不知道的就讓別人舉薦出來。

我們說,批評與自我批評,比如,商湯是個聖王,他看見自己的百姓犯了罪,沒有去指責百姓,反而指責自己。天好久不下雨,乾旱,他自己在那裏罪己。

君子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他說:萬方有罪,罪在朕躬。我們通常事情一發生就是抱怨指責,那正是商湯的這種反求諸己的思想,才贏得人民的愛戴和尊敬。

《大學》裏講:有德此有人,也就是說,當自己有德行,自然就能感召有德行的人來到你的身邊。物以類聚,人以羣分。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有什麼樣的人被你感召在一起。

比如,衛國衛靈公,他想取得一個好名聲,假裝自己重視賢才,迎請孔子到衛國。

孔子來後發現衛靈公不是真的賢賢易色,而是一個好色輕德之人。

他寵愛自己的夫人南子,南子比衛靈公小三十多歲,衛靈公迷上她的美貌,對她是言聽計從,南子甚至干預國家朝政。所有的文武百官,只要沒有經過南子的認可,那就甭想在衛國立足。

有一天南子邀孔子一起,跟衛靈公三個人出遊,衛靈公就選擇跟南子同一部車,讓孔子在後面坐車跟着。這種行爲就表示重視美色,不重視賢才。

過街走巷的,孔子知道衛靈公是假的重視自己,只是走形式給別人看的,不是真正禮賢下士,所以後來就離開了衛國。離開的時候說了一句: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後來衛國發生政變,衛靈公其實自己是有責任的,政治沒辦好,都是自己的問題。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想把國治好,想讓天下和諧,首先自己要做到修身,而後齊家。身沒修好,自己沒有德行,想齊家、治國、平天下,那是妄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