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格爬壁草偶得(每日觀察0418)

文/樊榮強

我在仙女山上有個避暑房,今年夏天我去小住了一段時間。某一天,我對着院子裏的一面堡坎上的爬壁草發呆,竟然悟到一些道理。

明朝一哥王陽明有一個著名的故事叫做“格竹子”。王陽明年輕時一心想成爲聖賢,於是按照宋代大儒朱熹的“格物致知”學說,對着一籠竹子,格了七天七夜,希望能夠格出竹子之理,但換來的卻是刻骨銘心的失敗,最後還因此病倒了。

格竹子之格,就是探究、分析的意思。格物,就是對着某一物品或者自然現象,探究、分析其中的“天理”,也就是道理、規律、知識。

我對着爬壁草發呆,大概也算是格物之一種吧?

究竟算不算格物,姑且不論,但是,我確實從中發現了許多值得記取與遵循的道理。

我所發現的是關於改變。包括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改變事物的有與無。

我那個避暑房,與人毗鄰而建。鄰居的房子地勢高出我的房子兩米多,於是我的小院就有一個兩米多高的堡坎,用亂石砌成,了無生機。

幾年前我便從別處挖來幾棵爬壁草栽上,第二年就開始滿堡坎地爬。從中我明白,所謂改變,其中之一種,就是無中生有,把別的地方有的某種物品,遷移到某個沒有某種物品的地方。

人生的所謂改變,何嘗不是從無到有,不論是某種實物,還是某種內存的精神與品質。如果我們希望它有,並且採取了行動,它就有了,而這就是改變的力量。

二是改變事物的方向。

爬壁草是一種蔓生植物,它的生長方向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因此,在栽種的時候,或者它生長到了一定的時候,一定要依靠人力將它的生長方向進行牽引、固定,否則就會野蠻生長,而長成之後,並不是自己所希望的模樣。

這與教育孩子有類似的地方,如果只是依從孩子的天性,放任自流,恐怕最後與父母對孩子期望差距甚遠,叫苦不迭。

另外,與個人的事業及生活也不無相似,如果沒有一個明確的人生方向,只是講什麼隨遇而安,而不時按照自己既定的人生目標,調整每一個小階段的方向,最終人生必然會迷失大方向,過上並不是自己所希望的生活。

三是改變事物的邊界。

爬壁草這種東西,如果不控制生長的邊界,也會帶來麻煩。

比如,我栽種的爬壁草,除了在我自家的堡坎上爬行生長之外,還經常有往鄰居的牆壁上爬去,但是,這並不是鄰居所喜歡的——我喜歡的東西,別人不一定喜歡。

按照“己所欲,也勿施於人”的處世規則,我還要做的一件事情是,把那些爬到人家牆壁上的爬壁草,要麼斷尖,要麼扯回來改變方向。

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會產生效應,包括內部效應與外部效應、正效應與負效應。當發生外部負效應的時候,我們就要對自己的行爲進行約束,讓改變控制在恰當的邊界之內,而不要給別人添麻煩。

這就是我格爬壁草的領悟。

我對着爬壁草發呆,並沒有像王陽明不僅無所得,反而生病了,我真是幸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