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迴陪都09:老舍在重慶創作了《四世同堂》

文/樊榮強

2018年5月16日,上午在重慶近郊的北碚參加了一個學生的公司開業慶典,下午我順道去探訪了老舍舊居。

老舍,1899年出生,1966年去世,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滿族正紅旗人,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文學家、戲劇家。老舍一生筆耕不綴,著作等身,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話劇《茶館》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中,抗戰時期創作於重慶北碚的《四世同堂》,使他享譽世界。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藝術家”稱號,是對老舍文學創作生涯最好的註解。

重慶老舍舊居位於北碚區天生新村63號附32號,這是一個老城區的所在,並不容易尋找,沒有現代化的導航地圖,恐怕很難找到。終於找到了,竟然是後門,不讓人進出,只能轉到另一邊從正門進去。

現在被稱爲老舍舊居的,不是一座樓,而是一個小院,除了主體建築之外,還是亭子、竹林、花園、林間小道,確實是一個非常雅緻的居所。

真正屬於老舍舊居的,是一座兩層樓、建築面積120平方米的磚木結構的房子,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與這座樓原來的主人的風格完全相符。

此樓原爲學貫中西的著名作家林語堂購置(一說爲修建)的私人住宅,彼時叫蔡鍔路24號。1940年8月,林語堂去美國前將房子贈與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作辦公用房。

抗戰爆發後,爲了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一支文藝界的統一戰線隊伍,1938年3月由周恩來倡議,老舍、陽翰笙、馮乃超等在武漢發起創辦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簡稱“抗敵文協”),老舍擔任掌門人——常務理事兼總務部主任,負責協會的日常工作。1938年7月30日,武漢淪陷前,老舍、何容、老向夫婦等攜抗敵文協的印章離開武漢,遷往重慶。

到重慶後,老舍先後居住於大梁子青年會、白象街88號《新蜀報》報社、南泉等地。1943年夏天,老舍先生來到北碚,在抗敵文協辦公和居住。同年11月中旬,老舍的夫人胡絜青帶着三個孩子由北平逃來重慶,全家團聚。從此,老舍一家和老向先生一家定居在這裏。當時住在這兒的,還有蕭亦五、蕭伯清兩位先生。

1944年初,老舍先生在這裏開始創作長篇小說《四世同堂》,用了兩年時間完成的《四世同堂》成爲他創作生涯裏的一個里程碑。

《四世同堂》是老舍文學創作生涯精華所在。在顛沛流離的逃亡中,他體會着普通人的悲歡離合;憂民憂國的士人情愫刺激他,以文人犀利的目光審視這場戰爭;奮筆疾書時,他埋首案牘,書寫着一個關於四世同堂的故事;閒暇小憩時,他的頭由桌上擡起,眼光穿越過北碚的小山,遠遠地,看見北方家鄉父老兄妹和他們偉大的、神聖的、雖死猶榮的悲壯勝利。

在這裏老舍先生迎來了他45歲生日,大後方的文學工作者曾在重慶和北碚爲他舉行了隆重的慶祝活動,高度評價了他的文學成就和他對抗戰文學的傑出貢獻,稱他是新文學學史上的一塊豐碑。

老舍先生曾皙稱,此地爲“多鼠齋”,後來創作了《多鼠齋雜談》和回憶錄《八方風雨》,全面記述了大後方文人清苦艱難的生活。

抗戰勝利後,老舍因美國國務院的邀請到美國講學,於1946年1月離開北碚。

重慶老舍舊居於1993年起被定爲重慶市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繼“北京老舍紀念館”之後,成爲第二個開放的“老舍故居”。老舍的兒子舒乙稱:“這裏所發生的一切現象都圍繞着兩個莊嚴的字——愛國。”

2010年11月,“老舍舊居”正式掛牌爲“四世同堂紀念館”。2012年“四世同堂紀念館”正式開始提檔升級,通過照片、文獻及大量的文字資料,形象、生動的介紹了老舍不平凡的一生,反映了老舍在抗戰期間,特別是寓居北碚期間的文學創作及抗戰活動,展示了老舍傑出的文學成就,以及他爲人的凜然正氣、坦誠精神和獨特的人格魅力。

1938年到1946年,老舍在重慶八年間,與來自社會各界的名人交往甚密。其中,有以馮玉祥爲代表的軍政界人士,也有林語堂、梁實秋、沈鈞儒、冰心等文化名流。在交往過程中,老舍作爲抗敵文協的“掌門人”,團結了一大批文學作家,爲抗戰文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奠定了他在文壇上的重要地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