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悟(第八篇:我心中的禅~破执)

第八篇:我心中的禅~破执(二)

上一篇谈到破执,那破执到底难不难呢?难,非常难!

因为除了破我执,还要破法执和空执。

我执是执着于我,法执就是执着于法,以为法就是真相。这又错了。因为实相无相,我固然是空,法也不是真如,也是虚的。这就叫:万法皆空。

空执就是执著于空,开口闭口说空无。但是,一口咬定空无,就是实相吗?不是,因为这还是把无当作了有。何况我是空,法是空,空就不是空吗?也是。这就叫:空也是空。

即使很多号称是禅师的人,都未必能真正的破执。

有个和尚叫做悟新禅师,他曾经讥讽六祖惠能禅师,并且写了一首“偈”:六祖当年不丈夫,请人书壁自糊涂。分明有偈言无物, 却受他家一钵盂。

(“偈”是佛经中的唱词,是修行实践中得到的体悟写成的语句,一般四句组成,兼具文学的形式与内容,朗朗上口,每首偈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而成为人们顿悟的美谈。)

当年五祖宏忍禅师准备传法,就召集了众弟子们,要求每个人都作个偈子,谁作得好,就把衣钵传给谁。

大家一听,毫无疑意的认为那肯定是神秀大师兄了,而神秀也不敢直接交卷,就题了一偈在墙上: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实际上,神秀的偈写出来以后,弘忍不满意,但是全寺僧徒,都在唱诵神秀的偈。在厨房里面干活的惠能也听到了,决定也写一偈,由于惠能是个文盲,就请人帮忙也写在了墙上。

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不用多说,这两首偈一对比就高下立判。为什么呢?因为实相无相。

这是佛教的观点,也是禅宗的主张。佛教认为,常人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的都是假相,叫做色相。

世界的真实状况和真实性质则叫实相。实相才是真相,所以也叫真如。真如也好,真相也罢,本质上都是无,因此也叫无相。

而神秀的偈又是菩提树,又是明镜台,还要时时刻刻殷勤拂拭,请问这是四大皆空,还是到处都有?难怪惠能说:美则美矣,了则未了。

正所谓:落地菩提本无树,虚空明镜不是台。那个和尚乱出牌。

五祖看到惠能的这则偈子后,深感欣慰。于是,让惠能晚上悄悄的进了方丈室,将衣钵传给了他。

后来,六祖惠能禅师创立了禅宗的南宗,真正的将禅宗发扬光大!

悟新禅师说的就是六祖惠能禅师写偈得衣钵的故事,意思也很清楚,既然菩提无树、明镜非台、四大皆空、万法皆无,那你为什么还要受衣钵?

你这不是言行不一吗?骂你糊涂已经是留下了口德了,看你怎么回答?

当然,这个时候惠能已经圆寂了,也回答不了了。但是,我们可以帮他回答。

我们可以反问悟新禅师,既然你已经透彻了悟,又何必多管闲事呢?衣钵固然是空无,那是非又何尝不是呢?知道色相是色相,那色相就不是色相,知道空无是空无,那空无就不是空无,既然如此,那受不受衣钵又有什么区别呢?

如果一定要区别受不受衣钵,那不是仍然有分别心?仍然是执吗?

所谓:既明万事皆无物,何必管他受衣钵?看来这个悟新和尚成不了佛。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他写过一首偈给佛印禅师看,偈曰: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写完后他非常得意,认为这首颇具修持功夫的创作,如果让佛印禅师看到,一定会得到夸赞,就赶紧派书僮过江,专程送给佛印禅师去欣赏印证。谁知佛印看后,笑了笑,只批了两个字,便交给书僮原封带回。

苏东坡在期待中接回“佳音”,总以为禅师会赞叹一番,急忙打开一看,只见上写“放屁”两个大字。

苏东坡看到后勃然大怒,马上就备船过江,亲自到金山寺去找佛印禅师兴师问罪:“凭什么说我放屁?”

佛印禅师哈哈一笑,说:“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

看来,苏东坡也没有破执。

破执忘我是不是很难?当然很难!那有没有办法呢?有!

请关注下一篇:我心中的禅~破执(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