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金剛經》第三品:大乘正宗分(上)

經文: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上一篇講到須菩提問佛,發心修行的善男信女,在發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時,怎麼樣才能安住自己的心念,怎麼樣才能降伏自己的妄念?

佛回答說:“就是這樣安住,就是這樣降伏。”

須菩提聽了之後還是不懂,於是,佛只好進一步的來講解,“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摩訶薩”就“大”的意思,“菩薩摩訶薩”就是大菩薩,佛說,一切的大菩薩在修行當中,應該按照這樣的方法去降伏妄念。

什麼方法呢?

佛說,“所以一切衆生之類”……在這裏先解釋一下什麼是“衆生”?

“衆生”就是指與大衆一起共生在世間,一切有靈性或者有感覺的生命。那麼衆生一共有多少種類呢?佛把衆生分爲九種。

第一類是“卵生”,什麼是卵生?就是孵卵所生的小雞小鴨或者麻雀、鴿子這一類。

第二類是“胎生”,什麼是胎生?就是母胎所生的人或者其他的哺乳類動物,像馬、牛、羊這一類。

第三類是“溼生”,什麼是溼生?就是在水中或者潮溼的地方所生的,比如飛蛾、蚊子、小蟲子這一類。

第四類是“化生”,什麼是化生?就是不需要父母外緣,憑生存意欲與業力而產生出來的,比如諸天衆神、地獄衆生這一類。

接下來就是“有色”“無色”“有想”“無想”和“非有想非無想”這五類。

佛家把欲界、色界和無色界稱之爲“三界”。把天、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稱之爲“六道”,其中天、阿修羅、人爲三善道,地獄、餓鬼、畜生爲三惡道。

什麼是欲界呢?欲界就是沒有擺脫世俗的七情六慾的衆生所處境界,也是“六道”的總稱,上自六慾天,中至人界的四大部洲,下至八大地獄等,都屬於欲界的範圍。

什麼是色界?色界就是已經沒有食慾(生存)、男女色慾(繁殖),但是還保留了形、相和物質的世界,就是還未脫離質礙之身。

什麼是無色界?無色就是沒有質礙,即指超越了物質世界的束縛,所得到的自由狀態。無色界沒有物質現象,只剩下受、想、行、識四種生命特性和心智意識。

那麼這裏佛說的“有色”就是包括了欲界、六道和色界的衆生,“無色”就是無色界的衆生。

如果人是一個小宇宙,下半身就是欲界,所有的快樂是由精而生,男歡女愛;身體中間的部分就是色界,內臟器官都在中部;而大腦部分就是無色界,主宰我們的心智意識。

那什麼是“有想”“無想”和“非有想非無想”呢?在佛家三界圖中,欲界有六慾天,色界有四禪(十八)天,無色界有四空天。

而“無想”就是在色界的“四禪天”中“無想天”的一切衆生,“非有想非無想”就是在無色界的“四空天”中“非想非非想處天”的一切衆生,其他的三界六道的一切衆生都屬於“有想”。

“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這裏提到一個概念:無餘涅槃。什麼是無餘涅槃呢?

釋迦牟尼悟道後就涅槃了,但是,爲了不讓法門就此消失,於是就暫時保留了肉身,繼續普度衆生,這個就是有餘涅槃。

而等到佛主80歲圓寂的時候,身體已經不在了,拋棄了五蘊色身而徹底涅槃,這個就是無餘涅槃。

有餘涅盤,境界比較小,也就是通常說的小乘佛教,煩惱斷了,但是還有要受輪迴之苦。無餘涅槃,真正達到了涅盤寂靜的狀態,是最後的境界,也就是最高境界了。

大菩薩們發了一個什麼心?要讓六道的一切衆生最後都要入無餘涅槃的心,用慈悲去救度他們,使他們業障消除,脫離生死輪迴,永遠達到清淨解脫之境界。

學佛就要有這樣大的願力,度盡一切衆生,使他們解脫痛苦和煩惱,什麼是度盡一切衆生?就是好人要度,壞人要度,皇帝要度,乞丐要度,親人要度,仇人同樣也要度。

佛視一切衆生都是平等的,大乘佛法就是要度一切衆生入無餘涅槃,今生沒有緣,來生接着度,生生世世。難怪地藏菩薩說:“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接下來的經文: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一段又該如何解釋呢?

請關注下一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