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讀「論語」18.9:樂官零落四飄散,禮義之邦今已衰

「微子篇第十八」9

【原文】

大師摯適齊,亞飯幹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於河,播鞀武入於漢,少師陽、擊磬襄入於海。

【譯文】

作爲樂師長的太師摯去了齊國,在第二餐時奏樂的幹去了楚國,在第三餐時奏樂的繚去了蔡國,在第四餐時奏樂的缺去了秦國,擊鼓的方叔去了黃河邊,搖鞀鼓的武去了漢水邊,作爲副樂師長的少師陽、擊磬的襄則去了海邊。

【註釋】

“大師摯”,魯國掌管音樂的太師,是樂師長,名“摯”(音“志”),或即“泰伯”篇中的“師摯”(8.15)。“大”音義皆同“太”,“大師”即“太師”。

“適”,往、到。

“亞飯幹”,在第二餐時奏樂的樂師,其名“幹”。

“三飯繚”,在第三餐時奏樂的樂師,其名“繚”(音“遼”)。

“四飯缺”,在第四餐時奏樂的樂師,其名“缺”。

“鼓方叔”,擊鼓者,其名“方叔”。

“入”,到、達。如“入夜”、“入冬”。

“河”,黃河。此處指黃河之濱。

“播鞀武”,搖動鞀鼓者,其名“武”。“播”通“簸”,搖動;“鞀”音“逃”,可能是一種用於祭祀儀式的鼓。因爲“兆”爲古時設於四郊的祭壇。

“漢”,漢江,又稱漢水,是長江的支流,在歷史上有重要地位,與長江、淮河、黃河並稱“江淮河漢”。此處指漢水之濱。

“少師陽”,太師的副佐,副樂師長,其名“陽”。

“擊磬襄”, 擊磬者,其名“襄”。

“磬”音“慶”,古時用石或玉製成的一種打擊樂器。

【評析】

東漢班固等編纂的《白虎通》“禮樂”篇說,天子一日四餐,諸侯一日三餐。進餐時伴以正音雅樂,以爲清心養性之助。因爲魯是周公的封國,而周公厥功至偉,故周成王特許魯國以“郊祭文王”、“奏天子禮樂”等資格。因此魯君亦用四餐,故有“亞飯、三飯、四飯”之說。

當掌握權力的爲政者既不受道德約束,又缺乏制度制約時,他們的慾望和野心便會逐漸膨脹。這使得本該“爲政以德”、“子帥以正”的爲政者,成爲帶頭毀壞禮制的規則破壞者。慾望和野心的膨脹,使得爲政者不願再用“雅樂”來養正心性,而更樂於以“鄭聲”來恣意放縱。是故子曰:“惡鄭聲之亂雅樂也”(17.18)。這便是“禮崩樂壞”。魯國的樂人因而紛然四散,去往異國他鄉。本章沒有提到“一飯”樂師的去向。或者“一飯”樂師即由太師或少師擔任,或者“一飯”樂師並未如他人一般離去。

樹之衰在根,國之衰在君;根之壞在土,君之壞在文。“文”,即禮樂教化;“禮樂”,即行義的制度與宣仁的文化。故所謂“文明”者,即“文”之“明”也。“文”既不“明”,魯國這個曾經的“禮義之邦”,焉有不衰之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