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还需要博雅教育吗

    未来还需要博雅教育吗

        主讲 王胜

自从加入了N师学院这个大家庭,让我感慨很多,收获更多。就像王胜老师所说的,请了许多非教育界人士来给我们分享、讲课,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方法,从外部来讨论教育的话题。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话题是:未来还需要博雅教育吗?

当然是必须的,100年也不会变。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什么是博雅教育?

博雅教育( Liberal Education) 也称文雅教育或自由教育, 它起源于古希腊。博雅教育主要承袭自西欧中世纪以来的以博雅七艺 ( liberal seven arts)(指文法、修辞学、辩证法、音乐、算术、几何学、天文学) 为主要课程内容。

博雅教育不在于传授单一学科的知识或职业技能, 而在于通过提供, 使学生获得广博的知识储备, 并进而培养学生以思辨为主的综合能力。

博雅教育同样有不同的专业设置,不仅仅有文学、历史、哲学这样的“文雅”专业,也包括数学、物理、生物、心理学这些理科专业。传统的博雅教育课程一般包括:

艺术、语言、语言学、文学、哲学、社会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宗教等

博雅教育在国外, 通常以文理学院或博雅学院的形式出现。大多数文理学院仅专心于本科四年教育, 并且具有师资水平高、课堂容量小、课程灵活而广博的特点。

博雅教育是更广泛意义上的思维和能力训练,包括阅读、写作、推理、批判、演讲、辩论等方面,人们熟知的常春藤联盟就是一个大学间的体育联盟,那些盟校也都是沿袭 Liberal Arts 教育传统的老牌大学。第一条是“博”,要文理相通。钱学森先生说过:重要发明首先来自形象思维,然后才有逻辑思维,唯有这样,才能有显著的创造。在“博”的方面,大陆过去几年好多学校开始摸索实践,包括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现在更普遍的提法是“通识教育”。

 “通识”体现的是博雅教育中的“博”,而博雅教育还有其他一些要素。第二条就是“雅”。“雅”就是做人第一、修业第二,这是以科技闻名的斯坦福大学明确提出来的。第三条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书育人为本。第四条是小班课为主的第一课堂,鼓励学生提问题,培养质疑精神,这点我认为非常重要。第五条是参加社团、社会实践及科研活动等丰富的第二课堂。

“博雅”的拉丁文原意是“适合自由人”,在古希腊所谓的自由人指的是社会及政治上的精英。古希腊倡导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让学生摆脱庸俗、唤醒卓异。其所成就的,不是没有灵魂的专门家,而是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

在现代社会中,博雅教育,被认为是一种基于社会中的人的通才素质教育。它不同于专业教育、专才教育。在东方,这种教育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的六艺教育和汉朝以后通常的儒家教育;六艺教育注重综合知识和技能,而儒家教育偏重人格和人文质素。博雅教育所涉足的范畴随着社会而变迁,到了近代,人文和科学都成为了博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致博雅教育又被称为文理教育。

在美国品质最好的大学及规模不大的学院通常采用博雅教育。对于极优秀的学生,博雅教育为未来的社会领袖提供比较全面的知识,而且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广读群书没有问题,哈佛、斯坦福这些精英大学都采用博雅教育的办学精神。

我觉得王胜老师讲的非常好:在这个学历主义、文凭之上的社会,要有自己的课程表。年龄不同,课程不同,我们人的一生都要有丰富的课程表。我们要做成功的学习者。

博雅教育也是告诉我们:生活及教育,教育即生活。它培养我们独立思考,是完善人格的教育,让我们有丰富健康的人生。博雅教育是百年不会变的教育,它让我们拥有更多选择的能力。

博雅教育像钻石,让我们成为更完美的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