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視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視》讀書筆記

作者:喬尼絲·韋布 克里斯蒂娜·穆塞洛

◆ 序言:

被忽視的情感存在於潛意識中。是家庭照片中的空白地方。存在於那些“沒有說”“看不到”“記不得”的童年中。

22個情感忽視問卷問題

◆ 第1章 情感的“桶”爲什麼裝不滿

所有的好父母都會偶爾辜負他們的孩子。沒有人是完美的

真正有害的是情感忽視的父母對成長中的孩子的情感需求視而不見。

情感忽視不是你的錯。因爲它是如此無形、隱祕,又極易傳遞給下一代,

依戀理論三個關鍵的情感技能:

(1)父母能感到與孩子有一種情感連接。

(2)父母關注自己的孩子,並視他爲一個獨特而獨立的個體,而非自己的延伸、所有物甚至負擔。

(3)基於這份情感連接和對孩子的關注,父母適當地迴應孩子的情感需求。

海灘邊的凱瑟琳

◆ 第2章 造成情感忽視的12種類型的父母

自戀型:希望孩子完美。

專制型:推崇規則、限制和懲罰

放縱型:放縱不衝突,孩子得不到反饋

離異型:沒有時間精力對待孩子

成癮型:表現雙重性格

抑鬱型:專注自己,像是不存在

工作狂:父母成功,孩子得不到注意和理解

照顧傷病家屬:小時候沒有麻煩,青春期會崩潰

完美型(AP):施壓孩子還是支持孩子

反社會型:沒有內疚感和良心的約束

孩子即父母:失去自己童年

都是爲你好。

◆ 第3章 被忽視的孩子,長大了

情感忽視成年後特徵:

1.空虛感:生命的燃料是感覺。如果我們沒有在童年時代得到充足的養分,我們必須在成年時填補自身。否則,我們就會發現自己活在虛無中。

2.反依賴:不需要任何其他人,或恐懼依賴他人的傾向

3.不切實際的自我評價:自己是一個“在圓孔中的方形釘子”很難確定自己能做什麼

4.對自己毫無同情,對他人滿懷同情:被人認爲自己善於傾聽,對自己比對別人嚴格

5.負罪感和羞恥感:我到底怎麼了,感覺情感是可恥錯誤的,不應該表達

6.對自己生氣,自責:對自己的情緒羞恥,自我導向的憤怒,自殺、自殘

7.感到自己有致命缺陷:如果人們真正瞭解我,他們不會喜歡我

8.難以關愛自己和他人:傲慢,冷漠

9.自我約束能力差:成癮、拖延、懶惰

10.述情障礙:對情緒的認識和理解不足,情感有缺陷,最極端的表現是他無法辨認自己的情感,也無法辨認其他人的情感。有易怒傾向。

 情感忽視的疤痕不一定是永久的,心理治療從來不嫌太晚。

◆ 第4章 認知祕密:自殺傾向的特殊問題

人類天生被設計成能感受到情感的。當這個設計發生短路時,首先這是由情感忽視的父母造成,後來繼續由長大成人的孩子自己加劇,以至於整個系統都被拋棄了。

自殺是男性死亡的第七大原因,女性死亡的第五大原因

羅賓自殺

父母“零容忍”任何不快樂、悲傷或挫折,結果造就了一個安靜的家庭。孩子學會了如果心頭有任何消極的想法,最好自己留着。

知道負面的情緒是壞的,不會被容忍。她自己留着並隱藏起來任何不積極、不樂觀或負面的情緒。她對這樣的情緒感到羞愧,害怕他們可能會瞥見一些她不想被他們看見的另一面。

如果生活是這樣的空虛,有這麼多的折磨、痛苦、沒有獎賞,爲什麼還要活着呢?

她可以安慰自己的唯一方式就是想象死亡,死亡是一種解脫。

自殺傾向特徵:

空虛和麻木。

沉默地忍受痛苦。

質疑自己生活的意義和價值(爲何活着?)。

避世幻想。

◆ 第5章 改變是如何發生的

提醒自己

不能逃避,逃避只會讓你越來越偏離你所期望的軌道

需要努力,所有值得擁有的事物都需要付諸努力。

阻礙成功改變的因素

1.錯誤的期望

改變不是直線,而是忽上忽下的,進兩步、退一步。關鍵在於堅持克服退步,堅持不懈、始終如一,直到能邁出下一步。

挫折不是失敗,不要陷入對自己的憤怒。

不按計劃就乾脆放棄。這樣的情況沒關係,對你最終的成功不會有實質性的影響,只要你堅持別放棄。

2.逃避

首先,你要強迫自己做不熟悉的事情;

其次,你要強迫自己做覺得困難的事;

再次,像之前所說的,你需要堅持不懈;

最後,達成改變要下很多很多工夫。

3.不適

改變不嚇人。

◆ 第6章 情緒的重要性及如何對待情緒

1. 瞭解情緒的目的價值

情緒不是多愁善感,情緒是生存的必需品

最聰明的人用情緒幫助自己思考,也用理性管理自己的情緒。關鍵在於採用健康、平衡的方式來對待情緒。

人類的情緒來源於邊緣系統,邊緣系統深埋於大腦皮層之下,而大腦皮層纔是產生思維的腦區。

情緒是生存的必需品,它告訴我們何時處於危險,何時該逃跑,何時該去戰鬥,值得去爲什麼拼搏。

情緒滋養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正是這些聯繫賦予生活深度和豐富性,讓生活有價值。只有關係的深度和豐富性纔是“生活的意義是什麼”這一問題的最佳答案。

2. 識別命名你的感覺

首先要學會認識你的感覺,並用文字描述它們

3.學習監控自己的感覺

六步練習(放空、自問、感覺、描述、查閱、爲什麼)

每天至少記錄三次。目的是讓你逐漸學會關照自己的內心,這樣當情緒出現時,你能自然地發現並關注它們。

4.接受並信任你的感覺

(1)情緒本身不分好或壞、正確或錯誤、道德或不道德。

(2)情緒並不總是理性的,但它的存在總有其原因。

(3)情緒很強大,依然可以被掌控(IAAA)首先,識別情緒(Identify);其次,接納情緒(Accept),不以對錯來評斷它;接着,試着察覺產生這個情緒的原因,也就是歸因(Attribute);最後,看看情緒是否對應着某個行動(Act),如果是,以合適的方法來應對。

5.學習有效地表達你的感覺

不要消極、衝動地表達情緒,而要自信而平和、有同理心地表達。

6.認識、理解和重視人際關係中的情緒

喬治·科斯坦薩實驗(與其隱藏不如分享感覺)

他沒有說些半真半假的話暗示自己是個成功人士,而是說:“我沒工作,和爸媽住在皇后區。”他發現自己不僅有了大把約會的機會,還得到了很多別的好處。堅持喬治·科斯坦薩實驗,會看到人際關係越來越緊密、有深度,自己的情緒也會更加平靜、真實,其他人會看到你愈發堅強,而不是更脆弱。

橫向提問的目的在於獲取信息,而縱向提問旨在獲得理解。

橫向提問構成了人與人之間交流90%的內容。縱向提問需要能夠引導對方,將注意力轉移到內心,深度發掘自己的情緒。整個過程需要由關心和同理心來貫穿。

◆ 第7章 自我關懷,像對待別人那樣對待自己,四種技能

1.學習關愛自己

步驟一:將自己放在首位,先戴好自己的面罩,再幫助別人,改變表格

放在首位、學會說不、閱讀自信平和書籍、尋求幫助、發現自己好惡、優先自己的享樂、

步驟二:調節飲食,均衡、健康、一起、適量

步驟三:鍛鍊身體,終身鍛鍊的三點基石。(人大多是自己認識到鍛鍊對健康的益處的,而不是父母教他們的)

你能意識到並理解鍛鍊的價值和重要性;

你找到了能樂在其中的運動方式;

你有良好的自我約束能力。

步驟四:休息和放鬆

情感忽視的人可以分爲兩類:要麼休息或放鬆得太少,要麼太多。有些人則在兩個極端中來回徘徊,難以達到平衡。

2.提高自我約束能力

讓自己做不想做的事,和停止做你不應該做的事。

三件事計劃。每天你必須做三件你不想做的事,或停止做三件你想做卻不該做的事。每天將這三件事記錄在“自我約束能力”改變表格上。

3.自我安慰

自我安慰也是沒經歷過情感忽視的孩子從父母那裏學到的另一個人生技能。

想想自己小時候什麼能讓你覺得安慰

泡泡浴、音樂、鍛鍊、烹飪、寵物、孩子、散步、發呆、冥想

自我對話

4.對自己有同情心

原則一:反向黃金法則

黃金法則是“像希望別人對你那樣對待別人”,而對於經歷過情感忽視的人來說,道理一樣,只不過是反向的:“像對待別人那樣對待自己。”

原則二:覺察到破壞性的指向自我的憤怒

如果你犯錯了,唯一能做的是汲取教訓,除此之外都是浪費精力。無論什麼時候你對自己感到惱火,請將其視爲一個契機,將這火氣轉變爲對自己的同情心

原則三:從自己的智慧和同情中獲益

原則四:培養一個有愛而堅定的內心聲音,四個關鍵的步驟,它能:

1.讓你對自己的過失負責,但不會急於批評或責備

2.讓你思考哪部分過失是你的原因,哪部分是因爲其他人或者環境

3.決定如何做出改變能讓這個錯誤不再發生

4.讓你從錯誤中汲取重要的教訓,然後允許你將這件事拋諸腦後。

原則五:允許自己做個普通人

◆ 第8章 終結惡性循環:讓孩子擁有你所缺失的東西

你越關心自己、愛自己、理解自己、重視你自己的情感世界,你就越能關心、愛惜、理解和重視孩子和他們的感覺

可修復,無論我們作爲父母做錯了什麼,都是可以修復、彌補的。

可改變,只要我們改變了給孩子的東西,孩子也會改變。

無需負罪,立志成爲負責任的家長,孩子會注意到父母的自我懷疑,並且知道如何利用它。因此,負罪感會損害你作爲父母的威嚴。但也要明白沒有哪個家長是完美的。所有的家長都會犯錯,包括至少幾次大的錯誤。

自己改變,要給孩子你沒有的東西,唯一的方法就是讓你自己擁有所缺失的東西。

識別父母挑戰,爲人父母是我們作爲人類最偉大的特權之一。當孩子需要你的時候,你在他們身邊越多,孩子就越能建立相互依賴的平衡。別擔心太過依賴。孩子會過度依賴的原因只會是在他們並不需要的時候,你提供的幫助太多了,方方面面都想幫他們。

◆ 第9章 給治療師

依戀理論(Attachment Theory)和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交匯處找到了情感忽視的內核

情商定義爲五種技能:瞭解自己的情緒、管理情緒、自我激勵、認識他人的情緒和處理人際關係。

情感忽視很難被察覺,經歷過情感忽視的人常常不相信自己兒時記憶裏的情緒。

發現:

1、爲自己有情緒表示出愧疚、不適或對自己生氣;

2、極力爲父母辯白

3、質疑童年記憶

4、不理解情緒如何運作

5、反依賴

6、看似毫無意義但有強烈情感的記憶

治療:

1、先解決顯現問題,

2、應對反依賴

3、對情緒寬容

4、做來訪者的鏡子

5、提供平衡健康的父母之聲

6、抑制縱容來訪者的衝動

7、挑戰自我責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