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資治通鑑》[733]| 諸葛恪東興大捷,難道是因爲南方人更抗凍?

[資治通鑑白話文]

當初,吳大帝孫權築東興堤用以遏止巢湖之水外流,後來進攻淮南反而被曹魏湖內水師擊敗,遂放棄東興堤,不再修護。這年冬季十月,太傅諸葛恪集合大衆於東興,再次修築大堤,連結左右兩座山,山上建築了兩座城,各留千人把守,派將軍全端守西城,都尉留略守東城,然後率軍返回。

魏國鎮東將軍諸葛誕對大將軍司馬師說:“如今乘着吳國內侵,我們派王昶進逼江陵,毌丘儉兵向武昌,牽制上游吳軍,然後以精兵攻打這兩座新城,等他們救兵趕到,我們已經大獲全勝了。”

當時,徵南大將軍王昶、徵東將軍胡遵、鎮南將軍毌丘儉等都各自獻上征討吳國的計策。朝廷因爲三位將軍的計策都不一樣,諮詢尚書傅嘏的意見。

傅嘏說:“這些計策,有的主張出動艦隊,橫渡長江;有的主張四道並進,攻其城壘;有的主張在邊界擴大屯田規模,以觀其變;這些,這的確都是攻取敵國的常用之計。唯有屯田之計,最爲可靠。可以下令王昶、胡遵等人,選擇險要地區,籌備設施,命三位將領的部隊,同時進駐。

“一旦開始屯墾,堡壘連綿交錯,形勢就已達成,智勇可以施展,巧拙得以運用,軍事謀劃,可以掌握計策的得失;與敵人接觸,可以知道雙方力量對比;敵情真僞,都逃不過我們的掌握!反之,如果以小敵大,則徭役繁興,而民力枯竭;以貧敵富,則賦斂沉重,而財物匱乏。所以,孫子兵法說:‘敵逸能勞之,飽能飢之。’敵人安逸,能調動他疲勞;敵人飽食,能調動他飢餓。就是這個意思。”

司馬師不聽。

十一月,朝廷下詔,命王昶等三路並進,攻打吳國。十二月,王昶攻南郡,毌丘儉攻武昌,胡遵、諸葛誕率七萬人攻東興。

十二月十九日,吳國太傅諸葛恪將兵四萬,晝夜兼行,救援東興。胡遵等下令諸軍建浮橋渡水,列陣與大堤之上,又分兵攻打兩城。城在高峻之處,一時難以攻下。諸葛恪派冠軍將軍丁奉與呂據、留贊、唐諮爲先鋒,從山的西面而上。

丁奉對諸將說:“我們的行動太過緩慢,如果敵人佔領有利地形,便很難對抗,現在,由我搶先!”於是請其他部隊讓開航道,丁奉率領屬下三千人先行。當時正刮北風,丁奉揚帆行船兩天就到達了東關,隨即佔據了徐塘。

此時漫天飄雪,天氣十分寒冷,魏國胡遵等人正在聚會飲酒。

丁奉見魏軍前部人數不多,就對手下人說:“求取封侯賞爵,正在今日!”於是讓士兵們都脫下鎧甲,丟掉長矛大戟,只戴着頭盔拿着刀和盾牌,裸身爬上堤堰。魏兵看見他們,都大笑不止,而不立即整兵對敵。

東吳軍遂攀上堤岸,立即擊鼓吶喊,殺聲震天,直砍曹魏軍前哨各營。這時,呂據各軍也已抵達,立即投入戰場,魏軍驚恐萬狀四散奔逃,爭相搶渡浮橋,浮橋毀壞斷裂,魏兵自己跳入水中,互相踐踏着逃跑。

魏軍前部督韓綜、樂安太守桓嘉等,全被斬殺,死亡數萬人。韓綜過去是吳國的叛將,多次爲害吳國,孫權常常痛恨得咬牙切齒,諸葛恪命砍下韓綜人頭,送到首都建業,呈獻孫權祭廟。繳獲魏軍的車輛、牛馬、騾驢等都數以千計,輜重武器,堆積如山,凱旋而歸。

[點評]

吳魏兩國都剛剛新換掌門人,東吳的諸葛恪新官上任三把火,他幹了一件事:在吳魏對峙的前沿東興,修築大堤,構建工事,這無疑是對魏國明火執仗的挑釁。相當於兩個人本來和平共處,突然一個人跑到另一個人面前秀肌肉。

此時,曹魏經過高平陵之變,實際上是司馬家族執政。司馬懿死後,司馬師接手朝政,他面臨的主要任務就是擺平各種政治勢力,其中主要是樹立威望,因爲他資歷淺,不同於他老爸司馬懿南征北戰,功勳卓著,衆人服氣。這時面對東吳的挑釁,他必須回擊。所以他拒絕傅嘏的屯兵以戰,步步爲營的建議,發動三路兵馬攻吳,其中攻打東興達7萬之衆。

然而最終結局,東吳以少勝多,魏國大敗虧輸。盤點這次戰役,我們會發現一個直接影響戰局的有趣因素,那就是天氣。

十二月份是冬天,天降大雪,那是非常寒冷。按道理,魏國軍隊來自北方,應該更抗凍,可是雙方對待天寒地凍,讓我們大跌眼鏡!曹魏的大將胡遵、諸葛誕“置酒高會”,領着人喝酒,這不是飲酒作樂,而是通過飲酒驅寒。而東吳的丁奉,大冷天,他卻讓將士脫下鎧甲,裸身投入戰鬥。

丁奉這簡直是“神操作”,起到了奇效!魏國官兵一看,東吳的士兵光着膀子衝上來,這不是一羣神經病嗎?光顧着看笑話,而忘了這是在打仗。還沒有醒過神,人家已經是手起刀落!三千奇兵破七萬大軍,一波衝擊,就讓魏營潰不成軍。當然,這不是丁奉三千人的獨自功勞,因爲,呂據、唐諮等人的隊伍,陸續投入戰場,令魏軍如同遭受一波波海潮般的衝擊,根本沒有喘息機會。

那麼問題來了,爲什麼看起來東吳南方人更抗凍,下雪天竟然能光膀子?

這有幾個原因:

其一,同樣是“冷”,不同於北方的“乾冷”,南方的冷是“陰冷”,這種陰冷,北方人肯定不適應。我曾在冬天去過江南一帶,趕上下雪,那種帶着溼氣的寒冷,凍得真是受不了,只能跑到帶有空調的賓館待著。

其二,丁奉這三千人馬,不是普通部隊,是諸葛恪所訓練的那一批最精銳的丹陽兵,他們身體素質極佳,相當於能夠應對各種惡劣環境,的特種兵,而且他們擅長山地作戰。東關大堤和城池處於山麓,魏國雖然有7萬軍隊,但不能像平原那樣集中佈陣,只能形成散兵營。丁奉的丹陽兵,脫下鎧甲,丟掉長矛大戟,只戴着頭盔拿着刀和盾牌,更能發揮出敏捷性和機動性。

其三,裸身還有一個作用,相當於另類的“背水一戰”,你不激烈運動,那真得凍趴下,所以吳軍士兵必須奮勇殺敵動起來。這樣一來,他們處於極度高亢狀態,那戰力值自然爆表。

這次東興大捷的功勞,當然要記在主將諸葛恪的名下,不過,他首先得感謝手下丁奉的奇兵逆襲。

三國時期各國都有虎威將軍,比如蜀漢的趙雲、東吳的呂蒙,以及曹魏的于禁。吳軍取得了東興之戰的勝利,而丁奉率領的三千人是勝利的關鍵!此戰結束後,丁奉被封爲滅寇將軍、都亭侯。四年後,丁奉又被加封爲虎威將軍。這也是三國時期的最後一位虎威將軍!

吳國太傅諸葛恪憑藉此戰,威望和權力達到巔峯,受封陽都侯,加領荊揚州牧,都督中外諸軍事。但是,諸葛恪本來就狂傲自大,這一戰更讓他驕縱無比,從而埋下敗亡的隱患。

這一戰,對魏國的打擊是巨大的,最後連禮制居然也受到產生影響。東關之役死者衆多,司馬師下令喪禮從簡,守喪期間也不禁止婚嫁和入仕。

本來,這次失敗是司馬師的奇恥大辱,搞不好也會引發信任危機。不過,司馬家族屬實厲害,司馬師對善後處理做得非常聰明,他不但沒有喪失威信,反而贏得大家的支持。他是怎麼做的呢?且聽下回分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