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当代会出现只能阅读,不能吟诵的“哑巴诗歌”?

现代诗出现了许多只能阅读而不能诵读的“哑巴诗歌”,为什么会这样?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义务教育只教背诗,不教写诗呗。

而新一代年轻人有热情、有激动、发自原始本能地想用诗歌这种高层次的文学形式表达出来,却发现一接触到的就是什么规则都没有的现代诗,就真的以为只要是抒发了感情,朦朦胧胧的文字就是“诗”。慢慢地被自己的思维强化,即使真正有人指出他们的“诗”有问题,他们也会以“浪漫自由”的借口来回避,完成自以为是的逻辑自洽。

这种自洽其实就是一种自困,眼光不会也不愿意望向真正的诗歌领域,自然都是胡写乱凑的东西了。

而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只讲押韵、合口的打油诗,另外一种就是题主提到的这种“哑巴诗歌”了。

诗是什么?

诗是韵文。

即是言之有物、言之有景、言之有情的文章,又是押韵的、精炼的文学作品。

这是诗歌的原生特性,区别于其他的文体。

当现代诗抛弃格律,甚至抛弃音律、抛弃押韵、抛弃节奏的时候,这些作品就成为了另外的格式,不再是诗了。可以说是段子,可以说是散文,可以说是散文诗,但都不是诗了。

哑巴诗歌正是完全抛弃了诗歌的原生属性,而写作者还自以为是诗,好事者就取了个“哑巴诗歌”的外号来戏虐。

其实,哑巴诗歌已经不是诗了。

就好像我们说散文诗不是诗一样。这都是文体在各种力量冲突下的变化,有文化本身的寻路,更多地是现代诗对中国音律学的矫枉过正,宁可错杀的冲击。

我们考查现代诗,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它是否有诗的本质特性:平仄(抑扬顿挫)、节奏感、押韵。唯有在明里暗里遵守着这三条底线的我们才能称其为诗,即使它遵守的是最宽松的平仄,最让人迷乱的节奏,最摸不着边际的押韵,这也不影响它还是诗,还是现代诗。

诗的形式在两千多年来一直在变化。这种变化衍生出各种不同的体裁。从最早的二言诗,到四言诗,到五六七八九言诗,杂言诗,长短句,曲子词,柏梁体,绝句,律诗,排律,词牌,散曲,顺口溜,打油诗。但是诗心从未改变,诗的三个本质要素也从未变化:抑扬顿挫、节奏感、押韵。

诗一直在进步,虽然我们为它取了各种各样的名字,但总的来说都是中国诗歌。

诗最早脱离音乐而独立存在可以追溯到汉代,音韵学大发展之后,诗歌开始依靠文字本身音律调节成为一种吟诵体,文本体。但是诗和音乐是原始共生的,和吟诵也是不可分割的。

当一首诗不能吟诵,不能配乐演唱了,证明它已经完全抛弃了诗歌的三个基本特质。

那么,它就不再是诗。哪种类型的都不是。

“哑巴诗歌”只是对这种不知所谓的文体的外号,与诗歌已经完全没了关系。

不懂的人以为自己写的是诗罢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