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的前提是忠信——舒生讀《論語》第一百六十

有一天,孔子師徒從衛國返回魯國,在橋上停車觀賞河上風景。河上的瀑布高懸,水流旋轉,魚鱉不能遊動。這時,他們卻看見一個男子正要從那裏泅渡過河。孔子擔心,趕忙讓人去阻止。男子卻堅持泅渡,最後遊了出來。孔子感到奇怪,問:“你在如此湍急的水流中泅渡,有什麼技巧嗎?”男子說:“始吾之入也,先以忠信;及吾之出也,又從以忠信。忠信措吾軀于波流,而吾不敢以用私,所以能入而復出也。”意思是說遵循水性,順從水流,沒有任何差池,這就像用“忠信”託着身軀,在急水湍流中平穩前進一樣,所以能遊入水中而又安全游出。這一場景,連見多識廣的孔子都感到喫驚。於是,他告訴弟子說:“你們記住,用忠信成就自身尚且可以用來親近水,更何況人呢?”這裏的“忠信”便是掌握自然規律,順勢而爲,不可不盡心竭力,不可偏離規則。這就是“忠信”的本義。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對於這句話的字面解釋,華杉先生說的比較透徹。文,是古籍文獻,是學知識。行,一是從學生的角度講,是知行合一,學而時習之,在日用常行、遇事接物中磨練。二是老師的教學方法,文是言傳,行是身教。朱熹說:“聖人之作、止、語、默無非教也。”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不舉不動,不言不行,都是教誨,學生可以在老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中問自己一個爲什麼,不斷體會吸收老師的思想。

忠,上面一箇中,下面一個心,中誰的心?在註解《中庸》,談忠恕之道時,朱熹說:“盡己之心曰忠,推己及人曰恕。”這算是“標準答案”。恕,是如心,別人的心就如同我的心。所以中是中自己的心,如是如別人的心。我想要的東西,會想到別人也和我一樣想要,所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我不想要的,會想到別人也不想要,所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信,人無信不立。對人對事講誠信,沒有一事欺詐。先有忠,後有信,信,是忠的結果表現,忠發於心,而信周於外。程頤說,發自盡爲忠,循物無違謂信。首先盡心忠實,然後在每一件事上都沒有違背,則事事都篤實,沒有不恰當的,這就是做到忠信了。

文行忠信,張居正說,如果做到這四條,則知行並盡,表裏如一,德無不成,爲學之道,再也沒有比這四條更深刻的了。

這四個方面,是孔子所說的養成君子之法。首先教之以文,“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具備一定的資質之後學文,這裏的文指的是孔子刪述的詩書禮樂之文,是先王之政典,君子之成法,成己安人之道都在其中。所以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學了“文”之後不只是爲了獲得知識,更在於約之以禮,化“文”中蘊含之道於學者身心,而成其德行。學文是開端,歸結於行,如果只是學知識,而不去實踐,那還不如不學。

在學而養成的君子德行中,忠和信是最爲根本的。怎樣做到忠呢?忠者,不自欺也。中自己的心麼,你只要不自欺,就能做到忠了。所謂自欺欺人,人若欺人,必先自欺。因爲人人都有良知,都知道自己這樣做不對,但都會給自己找理由,或者爲了利慾,或者說他先對我怎樣怎樣,就心安理得,理直氣壯了。自孔子以後一千多年,特別是科舉制度以後,儒家在不斷昌明的同時,也被求功名者不斷異化,成爲敲門磚,不再中自己的心了。所以,王陽明提出致良知,也就是不自欺,要做到忠。忠,不是忠於某個人,是忠於自己,忠於自己的良知。

儒家講忠,源頭是中自己的心,然後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如別人的心。這個忠和後來的忠於誰,沒有多大關係,中自己的心,當然不是說誰要死忠於誰。孟子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儒家纔不講死忠呢。

所以說,孔子之教,以文爲開端,而已行爲宗旨。說儒家是入世的學問,從這裏也可見一斑。神教以言教,孔子以身教,因爲孔子的學問不是傳達神的命令,而是啓發人自覺自主地成長,學於人之行,且學而行。

但是,在體悟這句話的時候,有兩個方面是要十分注意的。一方面,文與行之間有距離。不能直接按書本知識去做事,書本上說的大都是原則和道理,在自己動手去做時,往往發現,直接的原理變不成具體的辦法。比如知道要以誠待人,但具體到某個人,怎樣以誠相待呢?恐怕還是不會。這就是爲什麼王陽明說“人要在事上磨”,只有不斷的拿着這個原理去實踐,去琢磨,才能發現其中的奧妙。

在文到行的過程中,還要用心,“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常說優良傳統,但很多人學的是皮毛和形式,照葫蘆畫瓢、照貓畫虎,沒有用心體悟形式背後的道理,也就變成了東施效顰的形式主義了。還有就是學會中庸之道,不偏不倚,盯着前面的目標,然後不斷校正方向盤,讓實踐始終在原則的大道上而不偏離。當然,這裏的偏離是大的偏離,對微小的波動當然要學會容忍,就行任何車不可能走直線一樣,因爲路有時候也不是直的,不會拐彎,結果可能就是“豬撞樹上了”。

另一個方面,有些行,在文中找不到。因爲有許多東西沒有寫到書本上,這些東西主要是指人們在從事各種職業過程中的經驗。社會上經常傳聞的“潛規則”就是其中之一。人們積累的各種經驗,只有很少一部分被人寫入書本,大部分經驗沒有寫入書本。這些經驗書本上看不到,只通過人與人之間口頭傳授或自己摸索得到,可稱爲“潛知識”。爲什麼沒有寫入書本?有些經驗不容易表達清楚,寫入書本,人們看不明白,還是需要動手行動時去親身感受。有些經驗不能寫入書本,比如從政、做官的經驗,親人可以傳授給親人,沒有親人傳授的,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所以,實際行動中的機關奧祕恐怕是另外一門大學問。

當然,從讀書識字開始,就要把忠信品行放在第一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