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資治通鑑》[736]| 人需要有志向,但過了頭,就是野心

【資治通鑑白話文】

蜀漢姜維出生天水,自以爲熟悉西北風俗,而且具備才智和勇武,常想引誘諸羌族匈奴部落,作爲助力。他曾說自隴以西,可斷然而爲我所用。

但每想要興軍大舉,費禕常壓制他不準那樣做,每次給兵也不過一萬人,說:“我們和丞相(諸葛亮)才智差得很遠;丞相在世時都不能定中夏,何況我們呢!不如暫且保國治民,謹守社稷,維持這功業,以等待更有才能的人,不要希冀僥倖,決成敗於一舉,如果不能成功,悔之晚矣!”

費禕死後,無人再能約束姜維,姜維於是率數萬人從石營出擊,包圍狄道。

吳國諸葛恪入寇淮南,驅趕俘虜當地人民。將領中有人建議說:“如今引軍深入,戰區百姓,必定相繼遠逃,恐怕我們徒勞無功。不如包圍合肥新城,新城被圍,魏國救兵必至,圍點打援,可以大獲成功。”

諸葛恪聽從他的計策,五月,回師包圍新城。

【點評】
對於諸葛亮、姜維、諸葛恪的“北伐”,歷史評價都是存在爭議的。相對來說,對諸葛亮的爭議比較小,而認爲姜維的北伐,是勞而無功,勞民傷財,從而削弱了蜀漢實力。
費禕,明顯是過於保守。因爲,形勢總在變化中,北伐的機會也不相同,他每次撥給姜維的兵都不過萬,其實就是不讓姜維有所作爲。上次姜維北伐與鄧艾、陳泰斗法,失敗撤退,其中重要原因就是兵力不足。
姜維以攻代守,是諸葛亮的既定戰略,總體來說,他是繼承丞相遺志,也不算爲過。而且戰略目標是他熟悉的隴西地區,有着可利用因素。但問題是,不能每次都爲了北伐而北伐,也不能對自己太託大。
諸葛恪明顯是過激行爲,上一章節,我們詳細分析了原因。
這裏涉及一個令我們思考的問題:幹大事的人,需要有志向,但如何把自己的目標界定在合理範圍內?
沒有志向,註定是平庸的人;然而志向過大,超出自己能夠駕馭的範圍,那就是野心家和冒險家。
人很容易高估自己,姜維有這個嫌疑,而諸葛恪就是個地道的自大狂。歷史告訴我們,凡是自傲的人,沒有不翻車的。曾國藩一再強調,人要克服兩個字,一個是“惰”,一個是“傲”。
我身邊曾經有兩個熟悉的人,本來取得點成就,結果就不可一世,自以爲是“神”,目標及口氣大到不可思議,結果一個失敗得一塌糊塗,另一個也是在苟延殘喘。
我們應該把事業目標定在一個綜合評估後一個可以實現的尺度上,考慮到人性偏向高估自己的特點,甚至把目標可以再拉低一些。
我們實際行動應該全力以赴,但對結果不要志在必得,也就是“不期必”。
不要老想着我一旦成功會怎樣,要想到如果失敗,最壞的結果有沒有應對的辦法,也就是孫子兵法的原則,首先是“不敗”兵法。否則,很容易變成“賭徒”。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