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资治通鉴》[736]| 人需要有志向,但过了头,就是野心

【资治通鉴白话文】

蜀汉姜维出生天水,自以为熟悉西北风俗,而且具备才智和勇武,常想引诱诸羌族匈奴部落,作为助力。他曾说自陇以西,可断然而为我所用。

但每想要兴军大举,费祎常压制他不准那样做,每次给兵也不过一万人,说:“我们和丞相(诸葛亮)才智差得很远;丞相在世时都不能定中夏,何况我们呢!不如暂且保国治民,谨守社稷,维持这功业,以等待更有才能的人,不要希冀侥幸,决成败于一举,如果不能成功,悔之晚矣!”

费祎死后,无人再能约束姜维,姜维于是率数万人从石营出击,包围狄道。

吴国诸葛恪入寇淮南,驱赶俘虏当地人民。将领中有人建议说:“如今引军深入,战区百姓,必定相继远逃,恐怕我们徒劳无功。不如包围合肥新城,新城被围,魏国救兵必至,围点打援,可以大获成功。”

诸葛恪听从他的计策,五月,回师包围新城。

【点评】
对于诸葛亮、姜维、诸葛恪的“北伐”,历史评价都是存在争议的。相对来说,对诸葛亮的争议比较小,而认为姜维的北伐,是劳而无功,劳民伤财,从而削弱了蜀汉实力。
费祎,明显是过于保守。因为,形势总在变化中,北伐的机会也不相同,他每次拨给姜维的兵都不过万,其实就是不让姜维有所作为。上次姜维北伐与邓艾、陈泰斗法,失败撤退,其中重要原因就是兵力不足。
姜维以攻代守,是诸葛亮的既定战略,总体来说,他是继承丞相遗志,也不算为过。而且战略目标是他熟悉的陇西地区,有着可利用因素。但问题是,不能每次都为了北伐而北伐,也不能对自己太托大。
诸葛恪明显是过激行为,上一章节,我们详细分析了原因。
这里涉及一个令我们思考的问题:干大事的人,需要有志向,但如何把自己的目标界定在合理范围内?
没有志向,注定是平庸的人;然而志向过大,超出自己能够驾驭的范围,那就是野心家和冒险家。
人很容易高估自己,姜维有这个嫌疑,而诸葛恪就是个地道的自大狂。历史告诉我们,凡是自傲的人,没有不翻车的。曾国藩一再强调,人要克服两个字,一个是“惰”,一个是“傲”。
我身边曾经有两个熟悉的人,本来取得点成就,结果就不可一世,自以为是“神”,目标及口气大到不可思议,结果一个失败得一塌糊涂,另一个也是在苟延残喘。
我们应该把事业目标定在一个综合评估后一个可以实现的尺度上,考虑到人性偏向高估自己的特点,甚至把目标可以再拉低一些。
我们实际行动应该全力以赴,但对结果不要志在必得,也就是“不期必”。
不要老想着我一旦成功会怎样,要想到如果失败,最坏的结果有没有应对的办法,也就是孙子兵法的原则,首先是“不败”兵法。否则,很容易变成“赌徒”。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