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資治通鑑》[738]| 諸葛恪20萬大軍,爲什麼攻不下幾千人的新城?

【資治通鑑白話文】

揚州牙門將、涿郡人張特守新城,吳軍攻城數月,城中士兵共三千人,疾病及戰死者過半,而諸葛恪在城外堆起土山,猛烈攻擊,眼看守不住了,新城即將陷落。

張特於是對吳軍說:“如今我已經無心再戰了,但是魏國法律規定,被圍攻超過百日而救兵仍然未至者,雖然投降,其家屬也不治罪。我自受圍攻以來,已經九十多天了,這城中本來有四千餘人,戰死者已超過一半,城雖然失陷,但還有一半人不願投降,我要去給他們做思想工作,分別善惡,明天一早送名單過來,請先把我的印綬拿去當做信物。”隨即把他的印綬扔給了吳軍。

吳軍聽信了他的話而沒要他的印綬。張特於是連夜拆除城內房屋的木材,修補加固城牆缺口成爲雙重防護,第二天,對吳軍說:“我只有戰鬥而死,決不投降!”吳人憤怒已極,加緊攻城,但卻不能攻克。

【點評】

這裏有個歷史疑問:諸葛恪的20萬大軍,攻打3000多人的新城,竟然三個月沒有攻下來,這是爲什麼?

首先,攻城部隊不可能是20萬人,因爲諸葛恪是要“圍點打援”,他的大部隊要等着和魏軍主力決戰呢。

其次,諸葛恪並不想很快拿下新城,至少初期目標不是這個。他想用這個做誘餌,引誘魏軍來救援,如果攻下來,魏軍就不來了。

最後一點,在冷兵器時代,攻城並不容易。攻城手段無外乎:架雲梯強攻,這個死傷肯定會很大,而且不容易成功;挖地道,這個工程浩大,費時費力,而且容易被對方反制;堆土堆,這也是大工程,而且只能集中在個別地段,優勢兵力也發揮不了作用。

諸葛恪強攻馬上要得手了,在關鍵時刻,他卻輕信 張特的假投降,當然這還是他骨子裏驕傲輕敵,以爲別人真怕他。   

這裏,不禁想到當年諸葛亮北伐,讓馬謖守街亭,結果馬謖不守城卻屯兵山上,否則歷史可能就改寫了。你看看人家張特,想辦法拆房子,都能在一夜之間把破損的城牆修好。

當時天氣十分炎熱,吳國士兵疲勞不堪,飲用了不潔淨的水,造成了腹瀉、浮腫病流行,生病者過半,死傷滿地。各兵營的官吏每天都報告病號很多,諸葛恪認爲他們謊報,要殺掉他們,從此,再沒有人敢向他報告。諸葛恪心裏知道自己策略錯誤,又恥於城池不能攻下,怒形於色。

將軍朱異在軍事上與諸葛恪發生牴觸,諸葛恪就立刻奪去他的兵權,把他攆回建業。都尉蔡林多次提出軍事計策,諸葛恪都不採納,結果蔡林騎馬逃走投降魏國。

魏國將領偵察知道吳兵已疲憊不堪,於是進軍救援。秋季,七月,諸葛恪撤兵,那些受傷生病的士卒流落在道路上,艱難地互相扶持着行走,有的人困頓地倒斃於溝中,有的人則魏軍俘虜,全軍上下沉浸在哀痛悲嘆之中。

但諸葛恪卻安然自若,自己在江心小島上住了一個月,又計劃在潯陽屯田。朝廷接連不斷的下詔書召他回去,才慢吞吞的還師。此戰之後,全國百姓對諸葛恪都失望了,怨言四起。

魏國汝南太守鄧艾對司馬師說:“孫權已經死了,大臣們尚未順從新朝廷,吳國的名宗大族都有自己的私人武裝,勢力強大,足以違抗朝廷。諸葛恪新近才執掌國政,在朝中並無大臣支持,諸葛恪卻不想着撫卹關懷上下臣民以樹立治國的根基,反而窮兵黷武於外,肆虐役使人民,舉全國之兵,頓于堅城之下,死者以萬計,載禍而歸,這正是諸葛恪獲罪之日。古時的伍子胥、吳起、商鞅、樂毅都受到了君主的信任,但君主死後他們都遭到失敗。諸葛恪的才能趕不上這四位,卻不考慮防範大患,他的滅亡,指日可待也!”

八月,吳軍回到建業,諸葛恪大張旗鼓,嚴密戒備,回到府中,即刻召中書令孫嘿,厲聲申斥他說:“你是什麼東西!竟敢數次妄作詔書召我回來!”孫嘿惶懼辭別出來,稱病回家。

諸葛恪回來之後,選曹所奏請的各機構選任的官吏,一概不用,重新選拔。態度更爲嚴厲,對部屬不斷懲罰,凡是晉見他的人,一個個戰慄恐慌,不敢大聲呼吸。諸葛恪又更換宮中侍衛,全部選用他的親近之人。又下令讓軍隊加緊備戰,想要出兵攻打青州、徐州。

【點評】

這次新城之戰,是東吳最後一次大規模進攻合肥新城。20萬大軍損失慘重,最後無功而返。其實,並不是被魏軍打敗,而是因爲疫情造成非戰鬥減員。魏國的疲勞戰術大獲成功。

諸葛恪犯了戰略性錯誤,因爲他採取的是“守株待兔”的方法,如果曹魏的士兵長時間不應戰,吳軍肯定會出現人心浮躁的情況,這時候不管是撤兵,還是要雙方交戰,他已經失去戰爭的主動權。

“性格決定命運”,諸葛恪剛愎自用,永遠不會承認自己會犯錯,更不會承擔責任。這麼大的一個失敗,他不做任何檢討,不做體恤安撫,卻去遊山玩水一個月,對待反對聲音,用強力手段壓制,而且照樣耀武揚威擺架子。

其實,諸葛恪根本沒有這個實力來強壓吳國各方勢力,他這是色厲內荏,打腫臉充胖子。關於他的命運下場,鄧艾已經看得很明白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