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的溝通,終究要傳遞什麼給孩子?

作爲和孩子接觸最緊密的人,父母每天和孩子溝通和互動最多,尤其是孩子小的時候。

和孩子說話也好,接觸也好,互動也好,所有的行爲都叫“溝通”。但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一切的溝通,你要傳遞給孩子的到底是什麼?

是思想、價值觀、道理、情緒?都沒錯,但還不對!

準確地講,是感覺

人,始終都屬於感性動物,即便“你覺得自己非常理性”,但抱歉,它本身就是一種感性認知,就是一種感覺。所以,與人溝通(尤其是孩子),關鍵不在於你到底說得多有道理,而在於你傳遞給對方一種什麼感覺!

那人需要什麼樣的感覺?

“四大感覺”,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的(不論是孩子還是成人),分別是安全感、歸屬感、成就感和價值感。

安全感

人類最基礎的情感需求之一,處於最底層的位置。只有當內心感到安全的時候,我們纔能有足夠的情感資源去探索生活和世界,並開發自己的潛能。

缺乏安全感的成長環境,容易讓一個孩子的內心滋生恐懼、羞恥、無力、絕望等情緒,同時也會極大地影響這個孩子成年之後的人際關係,尤其是婚戀關係。

其實,要保護孩子安全感很簡單,說出來一定會覺得司空見慣。。只不過對很多家長來說,要做到真的還有點難度!

方法就是:避免打罵、恐嚇、威脅、指責等攻擊性行爲,而要多些接納、關注和肯定。

是的,一句話就可以說完,但是這背後有很多需要學習和自我修煉的部分(在此不細說)


歸屬感

一個人對某羣體及其從屬關係的劃定、認同、和維繫的心理表現。直白講,就是一個人認爲自己屬於某一個羣體,認爲自己跟這個羣體的人有共同點,合得來。

這個世界上的每個人,內心深處都需要感到自己是屬於一個比自己更大的社會性羣體的。比如家庭、工作、學校、各類羣體,都會讓我們作爲一個人是被他人接納的時候,我們才能體會到自己的價值,並形成自我身份認同。缺乏羣體認同感最直接的結果,就是自我懷疑,並導致羞恥感;對自己從事的工作缺乏激情,責任感不強;社交圈子狹窄,朋友不多;業餘生活單調,缺乏興趣愛好。

怎樣幫孩子建立歸屬感?

兩個核心關鍵詞:

第一是“看見”,看見孩子的感受,看見孩子的想法(如果可以,看見所有)。

第二是“認同”,認同孩子的感受,認同孩子的想法(可以只認同部分)。

做到這兩部分,孩子逐漸可以感受到被理解,並感受到被愛,當歸屬感建立起來後,孩子會願意敞開心扉跟父母溝通,這種模式也會逐漸延伸到其他關係上面,助力其人際溝通。

成就感

是一個人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重要支柱。無論一件事是大是小,只要我們能通過做成一些事來體會個人價值,就會感到動力十足,信心百倍。相反,一個人在生活中無法得到成就感時,很容易對自己和生活失去信心和希望。

如何幫孩子積累成就感?

第一,允許,給孩子探索和試錯的機會。

第二,協助,幫助孩子克服過程中的困難,給到針對性地支持(記住是協助,不是代替)

對於一個孩子,一定要給到他機會,給他機會去施展自己的能力,小到一兩歲的孩子,大到十七八歲(其實哪怕七八十的老人也是),都需要有這樣的自我展現的機會,這就叫“允許”。我們會發現,那些從小被較多“包辦”的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很容易會表現出不自信、脾氣大、自我爲中心,叛逆等行爲,這正是“成就感”和“價值感”缺乏導致的。

價值感

被他人愛、關懷和重視,尤其是被我們在乎的人,是每個人內心都需要的。是一個人賴以生存的必需品,沒錯,是必需品。有此情感體驗者,通常表現爲自信、自尊、自強,這也是內動力的關鍵來源,反之,則易產生自卑感、自暴自棄等行爲和狀態偏差。

價值感的核心就在於,自我認爲自己是重要的,有能力對別人和社會提供價值(無論價值大小、多少)

要給到孩子價值感,父母具體要怎麼做呢?兩個關鍵點:

第一,就是讓孩子有機會去發揮自己的能力,去幫助別人完成一些事情(可以是任何正向的事情,無論大小),

第二,收到對方的積極反饋(認可、肯定、欣賞、感謝等);

所以,不論孩子做了什麼,積極,及時,高頻次地給到孩子正向反饋,這個很重要,就是在給孩子補充心理營養。

後續篇章,會有針對性的部分圍繞“如何給到孩子好的感覺”來進行。


/ END / 

文 | 一點老師 | 原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