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讀「論語」19.6:切問近思復遠慮,如此仁方在其中

「子張篇第十九」6

【原文】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譯文】

子夏說:“專心於博學,研究並思考最緊迫的問題,當爲之仁就在其中了。”

【註釋】

“子夏”,孔門十哲文學科弟子,小孔子44歲。15歲即入孔門,曾隨孔子周遊列國。

“篤志”,一說指牢牢記住,一說指堅守志趣,皆通。此處可譯爲“專心致志”。“篤”,忠實、專一;“志”,意也。

“切”,迫也,急也。契合、貼近、急迫、緊迫之意,如“不切實際”、“急切”。也有解作“懇切”者,今不從。

“問”,詢問。引申爲調查、研究。

“近”,迫也。逼近之意。與“切問”之“切”近義。

“仁”,此處指該當去行的仁義之事。

【評析】

爲仁首先需要明義。《中庸》雲:“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學、問、思、辨”即所以明義,“篤行”即所以行義。“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看似與《中庸》的“學、問、思、辨”大同小異,但若加以詳審,則“切問”又不同於“審問”,“近思”亦不同於“慎思”。

有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1.2)。比如,中國曆代專制王朝,最終都不免要受困於“民變”。而民變源於民怨,民怨源於苛政,苛政源於不公。因此,只有使“天下爲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的大道得行,纔是徹底消除民變的務本之舉。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15.12)。故“務本”必需要有深謀遠慮。若僅僅“切問而近思”,只是將研究與思考聚焦於當下的緊迫,那就不是“審問、慎思”,也就無法真正明義,所得到的解決方案也就不免會受到時空的侷限,而難收務本之功。因此,子夏所謂“仁在其中矣”的斷語其實並不可靠。

子夏爲莒父(音“舉父”)宰時,曾向孔子問政。孔子告誡子夏說:“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13.17)。“切問而近思”便頗有“欲速”和“見小利”之風。後來,子夏門下出了多個著名的法家人物,看來並非無緣無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