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第四篇:誰是舍利子

經文: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首先這裏提到了一個人的名字:舍利子。那麼究竟誰是舍利子呢?爲什麼要在這裏提到他呢?

傳說佛陀有十大弟子,分別是:摩訶迦葉(頭陀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富樓那(說法第一)須菩提(解空第一)舍利弗(智慧第一)羅睺羅(密行第一)阿難陀(多聞第一)優婆離(持戒第一)阿尼律陀(天眼第一)迦旃延(議論第一)

正所謂:舍利連通說富那,須空旃論迦頭陀,那律天眼波離戒,阿難多聞密行羅。

這位舍利子正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不僅如此,還是智慧排在第一的弟子。那麼把佛的大弟子中以智慧排在第一的舍利子,放在一部最重要的般若類經典裏,是最合適不過了。

那舍利子是什麼意思呢?很多人會想到佛舍利,佛指骨舍利,佛頂骨舍利,或者別的聯想。其實,在這裏的舍利,指的是一種鳥,在舍利子出生的時候,他的眼睛就像這種舍利鳥,非常的漂亮,所以就叫他舍利子。

舍利子的父母都是大學問家、大論師,也就是說舍利子出生在一個高級知識份子的家庭。他的母親在懷他的時候,智力、智商都瞬間超過了其他人,足可見所懷的胎兒是個了不起、大智慧的人。

果然,舍利子在八歲的時候,就可以通解一切的經典。有一次,有一個人設宴招待太子,很多有名的論師都參加了這次宴會,宴會上每個人的座位都是有着嚴格的規定的,而只有八歲的舍利子也旁若無人的坐在論師的寶座上,一點都不怯場和畏懼。

當有人跟他對話的時候,才發現這位舍利子語驚四座,讓很多的大論師都讚歎不已,尤其是國王,直接刷禮物打賞他,打賞到什麼程度呢?直接打賞給他了一座村莊。估計這也是最土豪的打賞了吧。

少年的舍利子就好像神童一般的存在,直到他20歲。在那個時候,20歲的年紀就應該成家立業了,誰知道他不僅不娶老婆,反而還離家出走了。

離家出走的目的是想拜師尋道,後來他發現拜的老師學問還不如自己,那怎麼辦?只能自己創業了。

這個時候,他找到一個朋友,叫做目犍連,也是後來佛十大弟子的神通第一,當時他們兩個人聊得非常投機,於是拉他成爲了創業合夥人,並且還成立了一個小小的教派,不用地推就招了200多個學生。

創業一段時間後,由於沒有名師的指引,舍利子還是感到內心空洞,心無皈依,無法領悟人生真諦。

有一天,舍利子碰到了佛陀的一個弟子阿舍婆誓(著名的五比丘之一)兩個人開始聊了起來。

在聊天的過程中,舍利子瞭解到佛陀的教義後,猶如醍醐灌頂,豁然開朗,感覺天開一線,守得如來光耀,所有疑惑一掃而空,他們的一席交談如百年知交,頓悟了許多佛法大道。

第二天,在阿舍婆誓的引薦下,舍利子和目犍連終於見到了佛陀,佛陀對他們兩個人進行了開示和說法,這兩個人立即決定要皈依佛陀,不僅自己皈依,還把之前招的200多個學生也帶了過去。

在以後的修行中,舍利子表現出深邃的智慧和高貴的本性,對佛法教義理解的深度與廣度、以及在教導衆生的能力方面,都僅次於佛陀。

他不僅有大智慧,而且還大慈大悲,他經常發大願,行大布施,不僅佈施錢財,連自己的身體都可以毫不吝惜的佈施出去。

有一次,舍利子看到有個年輕人在路邊嚎啕大哭,於是過去問他:“你爲什麼哭得這麼傷心啊?”年輕人說:“我母親得了大病,醫生說要用一位修行者的眼珠來熬藥才能治癒,可是活人的眼珠誰又願意給我呢?”

舍利子說:“我可以把我的眼珠佈施給你,去救你的母親。”於是,舍利子非常勇猛的把自己的左眼珠挖了出來,交到年輕人的手上。

而年輕人拿到眼珠,突然大叫一聲:“錯了錯了,醫生說的是右眼珠,挖錯了啊。”

佛經中講到舍利子是有天眼通的,眼睛對他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當然天眼通也不一定要靠肉眼,但是,眼睛對於任何人來說又怎能不重要呢?

舍利子安慰這個年輕人,說:“剛纔是我太粗心了,沒有向你問清楚,我修行的佛法告訴我,人的身體都是虛幻無常的,我就把我的右眼給你,讓你去救你母親吧!”說完就把右眼挖了出來,交給了年輕人。

故事講完了嗎?當然沒有!其實這個年輕人是天神變的,目的就是來試探舍利子,考驗他的願心。

這個年輕人拿到眼珠,不僅不感激,反而做了一件讓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他把眼珠拿着聞了一下,說:“你算什麼修行者?怎麼眼珠這麼臭?這麼臭的眼珠怎麼讓我母親服用?”說完,就把眼珠丟到地上,還踩了幾腳。

舍利子雖然已經看不見了,但是可以聽到年輕人罵他的惡言惡語,他沒有生氣,而是嘆了一口氣,說:“衆生難度,利他不容易啊,雖然發了大願,有一顆大願心看來是遠遠不夠的,我還是先修自利吧。”

這個時候,天神出現了,對他說:“修行者,你千萬不要灰心,剛纔是我們試探你菩薩心的,希望你不忘初心,照你當初的發願去修行。”

舍利子聽到天神這麼說,頓時心生慚愧,利他的菩薩心又一次生髮出來。

舍利子智慧無邊,除佛陀之外無人能比,他證悟法性,知足少欲,勇猛精進,修行禪定,爲教爲人,降伏外道,弘揚正法,他已經獲證解脫,了無煩惱。

講完了舍利子,那麼接下來的經文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究竟該怎麼解釋呢?

請關注下一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