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第四篇:谁是舍利子

经文: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首先这里提到了一个人的名字:舍利子。那么究竟谁是舍利子呢?为什么要在这里提到他呢?

传说佛陀有十大弟子,分别是:摩诃迦叶(头陀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舍利弗(智慧第一)罗睺罗(密行第一)阿难陀(多闻第一)优婆离(持戒第一)阿尼律陀(天眼第一)迦旃延(议论第一)

正所谓:舍利连通说富那,须空旃论迦头陀,那律天眼波离戒,阿难多闻密行罗。

这位舍利子正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不仅如此,还是智慧排在第一的弟子。那么把佛的大弟子中以智慧排在第一的舍利子,放在一部最重要的般若类经典里,是最合适不过了。

那舍利子是什么意思呢?很多人会想到佛舍利,佛指骨舍利,佛顶骨舍利,或者别的联想。其实,在这里的舍利,指的是一种鸟,在舍利子出生的时候,他的眼睛就像这种舍利鸟,非常的漂亮,所以就叫他舍利子。

舍利子的父母都是大学问家、大论师,也就是说舍利子出生在一个高级知识份子的家庭。他的母亲在怀他的时候,智力、智商都瞬间超过了其他人,足可见所怀的胎儿是个了不起、大智慧的人。

果然,舍利子在八岁的时候,就可以通解一切的经典。有一次,有一个人设宴招待太子,很多有名的论师都参加了这次宴会,宴会上每个人的座位都是有着严格的规定的,而只有八岁的舍利子也旁若无人的坐在论师的宝座上,一点都不怯场和畏惧。

当有人跟他对话的时候,才发现这位舍利子语惊四座,让很多的大论师都赞叹不已,尤其是国王,直接刷礼物打赏他,打赏到什么程度呢?直接打赏给他了一座村庄。估计这也是最土豪的打赏了吧。

少年的舍利子就好像神童一般的存在,直到他20岁。在那个时候,20岁的年纪就应该成家立业了,谁知道他不仅不娶老婆,反而还离家出走了。

离家出走的目的是想拜师寻道,后来他发现拜的老师学问还不如自己,那怎么办?只能自己创业了。

这个时候,他找到一个朋友,叫做目犍连,也是后来佛十大弟子的神通第一,当时他们两个人聊得非常投机,于是拉他成为了创业合伙人,并且还成立了一个小小的教派,不用地推就招了200多个学生。

创业一段时间后,由于没有名师的指引,舍利子还是感到内心空洞,心无皈依,无法领悟人生真谛。

有一天,舍利子碰到了佛陀的一个弟子阿舍婆誓(著名的五比丘之一)两个人开始聊了起来。

在聊天的过程中,舍利子了解到佛陀的教义后,犹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感觉天开一线,守得如来光耀,所有疑惑一扫而空,他们的一席交谈如百年知交,顿悟了许多佛法大道。

第二天,在阿舍婆誓的引荐下,舍利子和目犍连终于见到了佛陀,佛陀对他们两个人进行了开示和说法,这两个人立即决定要皈依佛陀,不仅自己皈依,还把之前招的200多个学生也带了过去。

在以后的修行中,舍利子表现出深邃的智慧和高贵的本性,对佛法教义理解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在教导众生的能力方面,都仅次于佛陀。

他不仅有大智慧,而且还大慈大悲,他经常发大愿,行大布施,不仅布施钱财,连自己的身体都可以毫不吝惜的布施出去。

有一次,舍利子看到有个年轻人在路边嚎啕大哭,于是过去问他:“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啊?”年轻人说:“我母亲得了大病,医生说要用一位修行者的眼珠来熬药才能治愈,可是活人的眼珠谁又愿意给我呢?”

舍利子说:“我可以把我的眼珠布施给你,去救你的母亲。”于是,舍利子非常勇猛的把自己的左眼珠挖了出来,交到年轻人的手上。

而年轻人拿到眼珠,突然大叫一声:“错了错了,医生说的是右眼珠,挖错了啊。”

佛经中讲到舍利子是有天眼通的,眼睛对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天眼通也不一定要靠肉眼,但是,眼睛对于任何人来说又怎能不重要呢?

舍利子安慰这个年轻人,说:“刚才是我太粗心了,没有向你问清楚,我修行的佛法告诉我,人的身体都是虚幻无常的,我就把我的右眼给你,让你去救你母亲吧!”说完就把右眼挖了出来,交给了年轻人。

故事讲完了吗?当然没有!其实这个年轻人是天神变的,目的就是来试探舍利子,考验他的愿心。

这个年轻人拿到眼珠,不仅不感激,反而做了一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他把眼珠拿着闻了一下,说:“你算什么修行者?怎么眼珠这么臭?这么臭的眼珠怎么让我母亲服用?”说完,就把眼珠丢到地上,还踩了几脚。

舍利子虽然已经看不见了,但是可以听到年轻人骂他的恶言恶语,他没有生气,而是叹了一口气,说:“众生难度,利他不容易啊,虽然发了大愿,有一颗大愿心看来是远远不够的,我还是先修自利吧。”

这个时候,天神出现了,对他说:“修行者,你千万不要灰心,刚才是我们试探你菩萨心的,希望你不忘初心,照你当初的发愿去修行。”

舍利子听到天神这么说,顿时心生惭愧,利他的菩萨心又一次生发出来。

舍利子智慧无边,除佛陀之外无人能比,他证悟法性,知足少欲,勇猛精进,修行禅定,为教为人,降伏外道,弘扬正法,他已经获证解脱,了无烦恼。

讲完了舍利子,那么接下来的经文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究竟该怎么解释呢?

请关注下一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